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77|回复: 1

道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的《老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叔子院士谈《老子》

杨叔子: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 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院士
教育部   高等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主任
首创规定: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否则不予通过博士答辩

(本文选自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四卷,
原文为“道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的《老子》”,
是杨叔子院士与涂又光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
人文讲座上的演讲

今天是我们人文讲座在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讲,因此,我首先将我最近为欢度新年而填的一首词《浪淘沙》送给大家:“千禧接龙年,昂首云天,扶摇九万击三千。更有明朝圆梦日,阿里山前。‘瑜’字赞名园,美也弥坚。自强不息证青篇,气壮乾坤来问鼎,第一流间。 ”“瑜园”,大家知道,就是指我们华中理工大学。祝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世纪欣欣向荣;祝我们华中理工大学早日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祝我们的同学们在新的世纪不断进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掌声)

今晚的讲座是学生先讲,先生后讲。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是在涂先生的启发下开始读《老子》的。今天,我把我读的这本《老子》也带来了,上面清楚地记着,1995年12月21日开始,这年我61岁,由于多方面原因,1996年1月2日到3月26日中断了近3个月,到1996年11月10 日,读完最后一篇。这期间,我任校长,一天读一篇,共读了三遍。我61岁开始读《老子》,为什么呢?涂又光先生说得好,在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Bible,《圣经》;在伊斯兰教世界,也要读一本书——《古兰经》;那么,在我们中国,是不是每一个中国人也要读一本书呢?他说要的。读什么书呢?分三个层次:作为普遍的中国人,要读《老子》和《论语》;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还要多读几本;作为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要再多读几本。他说,你见过美元吗?上面有上帝!我特地找来一看,果然如此。上面印有In G od,We Trust,上帝与我们同在;硬币Coin上面也是如此!美国的基督教都印到钞票、铸到硬币上去了,可见其深入人心。但是,在我们中国,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去年(1999)12月上旬,我在广东,大概是6日晚上,我看到某电视台的一个读书节目——这个节目很好,邀请了三位横穿一个大峡谷的勇士,谈他们的体会,谈得非常好。可是最后不太好。最后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有大无畏的气概,不要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哎呀!我说这句话糟糕了!(笑)什么叫中庸之道呀?讲的人绝对没有搞清楚,他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像棉花团似的,软弱无力,不求上进,任人欺负。这完全搞错了!这是一个例子。在此之前,11月,在某个城市举办的一个座谈会上,有人告诉我说,中国目前科学技术不发达,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关键是中国背了五千年的文化包袱,特别是背了人文的包袱。当时我就表示不同意。我想,大概是你没有将包袱打开来看一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包袱里不可能没有不好的东西,但大量的却是珍宝。如果你不了解五千年的历史,你也绝对不能搞清楚这些珍宝。最近,好些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我,都问到一个问题,说最近许多媒体都在谈你,说你规定博士生必须读《老子》和《论语》,有无此事?我说:“查有其事。”我规定1998年入学的研究生要背《老子》,1999年入学的研究生不仅要背《老子》,还要读《论语》,而且要背前七篇。为什么如此重视呢?我想,基督教世界读《圣经》,伊斯兰世界读《古兰经》,为什么中国人对中国的两部源头经典著作《老子》和《论语》就可以一点也不了解呢?更何况是高层次人才!因此,今天应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邀请,我愿意先作一个发言,抛砖引玉,然后请涂先生作更为精彩的演讲。

今天,我想讲五个问题:
第一,道与宇宙的本质;
第二,世界的两个重要的客观规律;
第三,《老子》中的“不争”;
第四,《老子》中的“无为”;
第五,把《老子》的第三十三章作为新年寄语送给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道与宇宙的本质。

前年(1998)的春天,武汉市举办了一个优秀中学生的座谈会,会上,有一个中学生问了我两 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您对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怎样看的?”我就问他:“你是不是想问,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什么情况?”他说:“对的!”我说:“我知道好学生往往不直接问问题,都是绕着问。”(笑)“我可以告诉你,在宇宙大爆炸之前,世界是‘无’,是什么都没有。”我进一步解释说,“无”不是没有,“什么都没有”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存在形式,人觉察不到的一种形式。《老子》第四十章早就讲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还建议他去看一看《老子》第二十五章和第二十一章是怎样描述“无”的。去年(1999)2月上旬,我看到《科学时报》上刊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科学报告摘要,题目是《科学的未来是什么?》。里面有一段是这么讲的:“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严格地讲,什么都没有,连时间、空间都没有。”我看了,激动得几乎落泪!大家看看,这个讲法,跟2 500年前老子的说法惊人的一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兮寥兮,就是没有时间、空间。我想,这绝对不是偶然的。我今晚还带来了另一本书,是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写的,题目是《物理学之道》,副标题是《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我把有关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看看老子讲的、东方哲学与现代物理学,为什么如作者所讲,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且作者断言,“西方的思维、西方的物理学发展,必定要走到东方哲学道路上去” 。这位学者指出:“东方宇宙观的两个基本主题是,所有的现象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宇宙在本质上是能动的。”他认为:“我们越深入到亚微观世界,越会认识到近代物理学家是如何像东方神秘主义者一样,终于把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其组成部分是永远运动着的一个体系,而观察者本身也是这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不是“天人合一 ”又是什么?《老子》讲的“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不正是这个意思吗?F.卡普拉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说明东方智慧的精髓和西方科学在本质上是协调的。”他讲:“科学实验和神秘主义经验之间的相似性是令人惊讶的。”中国的直觉和西方的科学的实验差别“在于观察方式,而不在他们的可靠性和复杂性”。他指出,物理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学初期面对的自相矛盾的经历正是“真谛隐藏在佯谬之中,这些佯谬不能用逻辑推理来解决,而只能以一种新的认识来理解——当然,这时我们的老师是大自然”。海登堡这么讲,“ 难道大自然有可能像我们在这个实验中看到的那么荒唐吗?”这里许多荒唐的事情用现代物理讲不通。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东西呢??F.卡普拉讲,近代物理学再次为我们表明,有形物体不是截然分开的实体,而是和它们的环境不可分开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性质是根据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相互作用来了解的。若不是存在着宇宙的遥远部分,我们日常的环境也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我们日常的经验从最小的细节直到宇宙巨大的尺度的特征都是紧密联系的,以至不能指望把两者分开。


我今晚带了一份材料,就是涂先生写的。涂先生在中国文化方面造诣很高,中外兼收,古今并蓄,所以北京大学请他作兼职教授。北大的“环境研究中心”约请涂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卷》(增订版)增写一条新条文,叫“环境哲学”。涂先生应邀写了这个条文,就是这份材料,他给我看,我觉得他写得非常好,是开创性的论述,奠基性的论述。他认为环境哲学总的出发点,就是“天人合一”。环境与人,本为一体,绝对不能分开。环境哲学有两条最高的原则:第一条,大平等原则,世界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不能搞以人为中心;第二条,致中和原则,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恰到好处,若任何一种超过度量,就是列宁讲的,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涂先生在环境哲学上讲的同?F.卡普拉所讲的完全一致,同现代物理学完全一致。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周围环境分开,所以你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和遥远的宇宙其他部分分开,这也是现代物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近代物理学表明,粒子不过是“真空”的一个激发态。“真空”是什么?就是“无”,是“气”,是F.卡普拉讲的“量子场”。F.卡普拉讲,量子场被看成一个基本物理实体,世界本身就是个量子场,是个连续的东西,在某种条件下由于激发能量凝聚成粒子,粒子随着能量的变化时而存在,时而消散。这正是东方宇宙观的基本要素。量子场的基本观点和东方哲学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场是种连续体,它在空间中无处不在,然而,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不连续的颗粒状结构,这两种对立的结构是以动态的方式统一起来的,物质永不停息地相互转化着。佛经中有句名言,表达了这种既对立概念又融为一体的特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有“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空,就是场;色,就是场的激发态,就是我们通过各种科技手段所能感触到的各种物质吧!场是永恒的,而激发态只是暂时的,“幻有”的,但两者永远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1990年,这本书出版了第三版,作者在后记中说,经过15年,他更加坚信他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我把这本书给了一些物理老师看,他们讲,近年来物理学的进展更证明了?F.卡普拉的基本观点是非常正确的。我读这本书,总的感受是,东方的直觉哲学思维与西方的实证科学所得出的结论殊途同归。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先哲们的智慧。了解我们源头文化,不仅使我们认识到祖先的伟大,深深地挚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与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且与现代相结合,与科学相结合,更可使我们对世界的本原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使我们在攀登科学的高峰时有一个更为正确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世界的两个重要的客观规律。

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一是“守弱居柔”。 “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基本的规律,违反不得。世界上的事物就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一点,《老子》书中所讲,比比皆是。所谓中庸之道也就是要求事物处在发展的恰当程度,要“允执厥中”,“不如守中”,否则,就会走向反面。《老子》第四十章讲得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唐朝开国的时候,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宰相,叫魏征,他给唐太宗写了一个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告诫唐太宗要处理好十种关系。这十种关系充分说明了事物“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他告诉唐太宗,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到处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现象。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原来狼很多,鹿也很多,狼是吃鹿的,为了保护鹿,当地人就把狼杀光了,结果鹿也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了狼,鹿群里那些老弱病残把草吃光了,强壮的鹿没草吃了,饿得不行。有了狼以后,狼把那些老弱病残的鹿吃了,强壮的鹿才有草吃。于是只好把狼重新放回去,鹿才又繁殖起来。所以,涂先生认为环境哲学的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它有两个原则,一是大平等原则,一是致中和原则。既要讲平等,又要讲中和。关于“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老子》中讲了很多。如第五十八章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第二十四章讲“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二章讲“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多,多则惑。”例子多的是!?“ 守柔居弱。”《老子》书中很多地方谈到这一点,强调要自觉置身于柔弱的地位,处事要低调,办事要节俭。柔弱胜刚强。如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荣,守其辱”;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第六十六章讲,“江海 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第七十六章讲,“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还有“哀兵必胜”等等,多的是!为什么老子要如此强调守柔居弱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柔与弱能量最小,因而也是最稳定的,最有前途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处于最内层。为什么?能量最小,因而也最稳定。在控制论中,判断一个系统稳定不稳定的原则之一是,是否存在一个李亚普诺函数。它是什么函数?是二次幂的函数。什么是二次幂的函数?是能量函数。所以线性系统或非线性系统是否稳定,就看它的二次幂函数是否存在,看看能量是不是最小的。我们机械学院的师汉民教授研究切削加工,他发现,切屑流动方向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切削消耗能量最小的方向。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模具的设计中,应考虑到模具里面的材料是向流动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的。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包含一点,能量越小,守弱,事物越稳定。材料是如此,世界上天然材料的结构中,特别是生物体的材料结构,都是最节省的。最典型的是蜜蜂窝,六角形,是最省材料的结构。信息也是如此,在自然界,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消耗最少的能量与材料,得到最大的信息量。例如,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非常之小,但却包含了人的一生的全部信息,人的10万个基因与30万万个碱基对的信息,全都在里面。应该说,“守柔居弱”正是“ 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一规律的重要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8-18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不争。

老子讲不争,并不是说要消极软弱,没出息。所谓不争,有两重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场合下,例如讲,在人民内部,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要不争,要和谐一致,没什么好争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但更为重要的含义是,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老子》一再声明,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不争?“不争”是争的一种最优策略。不争,可以使自己保持在一种较为弱小的地位,使自己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用现在体育界的话说,就是“一切从零开始”,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的位子上,在这个新的位子上,你是零,你最低,所以你还会继续发展。你们读一读《老子》的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善用人者”,都不争,即“不武 ”、“不怒”、“不与”、“为之下”。为什么?他们是内行,是“善者”,懂得以“不争” 以达到“莫能与之争”的目的。相反,如果你把自己总是放在最高峰,很可能你马上会掉下来。?有人讲,《老子》明明白白讲了,他的“三宝”之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敢为人先”完全相反。我想,如同有人批判“不争”一样,这些人没有从整体上看,没有深入看。《老子》一再讲,“后其身而身先”,“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且还明白讲了,“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显然,“不敢为天下先”,即是“不争”,是老子的“为天下先”、“争”得有策略,也可以说是列宁所讲的“退一步,进两步”的策略吧!所以,我认为“不争”就是让事物在达到发展的高峰后,转移到一个新域,在此域中处于低点,也就是它开始了新的阶段,从最低点开始,因此还可以向上发展。你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显然,不争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去争,其实就是“守柔居弱”,“相反相成 ”。


第四,无为。


无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无为的目的是为了无不为,正如不争是为了更好地去争一样。《老子》第六十四章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的欲、学、工作,都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很明显,这里所谓无为,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让自然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人不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常,即自然规律。比如人体有心,有肺,有胃,有肠子,等等。可大脑并没有去管每分钟心要跳多少下,肺要呼吸多少次,胃要摩擦多少次,肠子要蠕动多少次,但它们配合得很好。如果人要大脑下命令,每分钟心跳多少次,肺呼吸多少次,肠子蠕动多少次,胃收缩多少次,那人就要出问题了!


最近,我在香港理工大学讨论网上制造问题。所谓网上制造,就是通过网络互联,我在这里设计,你在那里加工,他在另一个地方装配。而且,往往是设计、加工、装配都不只有一个企业,不只在一个地方,加工更是如此。因此,要用计算机通过网络将所有的地方与企业连接起来。现在网上制造最大的问题是联网问题,也就是如何协调的问题。比如说,有50家企业联合制造一个产品,制造中的问题这50家企业如何协调?当然要有一个中央协调机构。是不是所有问题都要交中央机构协调呢?不可能!怎么办呢?向生物学习,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要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各家企业都要有自律,重要问题交中央机构协调。其实,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单位,如何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


正因为如此,“无为”还可以指导管理工作。大到国家、省市的管理,小到学校的管理,怎么管?就是管该管的事,不该管的就不要去管。我曾经向青年教师推荐过一篇文章,唐朝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的字数我点过,471个字,不包括标点符号,正负误差不会超过三个字。这篇文章既有很好的管理思想,也有很好的教育思想,写得非常好。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郭橐驼是什么人;第二部分,谈郭橐驼如何种树;第三部分,引申到如何管理老百姓;第四部分,结论。橐驼者,骆驼也,驼背之谓也。郭橐驼以种树为业,树种的特别好,成活率高,长得茂盛,果子也结得特别多,熟得特别早,没有人能赶得上他。别人问他原因,他讲了一个“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也就是说,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郭橐驼种树时,根要舒展,树要种正,土要故土,土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才能种得好。有人种树,根是卷起来的,土被换成别的土,土打得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有人对树又太关心了,早晨看看,晚上摸摸,生怕它活不了,摇一摇,晃一晃,甚至把皮剥开看一看。(笑 )表面上是在爱护它,关心它,实际上,是害了它。又有人问郭橐驼,把你种树的方法用来管理老百姓,如何?他回答说,我是种树的,不懂如何管理老百姓。但我看乡干部管老百姓,表面上是爱护老百姓,实际上是害了老百姓。为什么这样讲呢?这些干部一会儿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育秧!”一会儿又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耕田!”一会儿又喊:“起来起来,上级有命令,赶快收割!”一会儿命令早早缫丝,一会儿命令早早纺线,一会儿要养鸡养鸭,一会儿要教养孩子。一会儿击鼓命令集合,一会儿鸣金出工。干部喊个不停,老百姓累得要死,连饭也吃不上,哪里谈得上休养生息呢?只能是又累、又饿、又病!想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年代,我们的农村又何尝不是如此?柳宗元最后得出结论,管理一个地方,要顺着事物的本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三皇五帝中的舜如何管理的呢?孔子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我们办教育,管学校,最根本的是育人,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 ”,无违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人格,哪会有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哪会有创新人才?“不知常,妄作,凶。”妄作,就是按主观意志办事,这样,必招凶险。因此,老子讲不争,讲无为,就是强调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争、无为,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

第五,《老子》的第三十三章。


最后,我把《老子》第三十三章送给大家,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一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知彼,才是明智;而且了解自己比了解别人更为重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己胜人,才能强有力;而且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为关键。“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中心意思是要强迫自己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永不迷失自己的目标与定位才能长久;肉体虽然死亡,但精神长留人间,这样的人才真能永存人间。这样,也可算达到“道法”,达到“自然”,达到“人法自然”吧!?我这个学生刚好讲了一个小时,下面有请涂先生作更为精彩的演讲(长时间的掌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20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思想家、哲学家、精神领袖之一,是中华民族哲学观的奠基人,他老人家的道德五千言是旷世之作,其内涵之深涉猎之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是我们华夏儿女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8-21 0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法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眼中的《老子》

what about the next?

i want mor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11:31 , Processed in 0.2056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