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97|回复: 1

[【文史类】] 听黄霖教授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有所感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6 17: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黄霖教授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有所感
――故道犹如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中国的古代文学对之今日之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有着如黄河水之于炎黄子孙的影响。它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且养育着新的中国人的精神。
每个人,由于自己独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总会有自己看周遭的事物、周围的世界的独特的眼光,。每个时代也会因为自己独特的时代际遇而显示对人类精神资源的反思和探索,慢慢也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学和哲学。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作为当代人,我们有必要对之有个交待,人们总是说不要人云亦云,试问如若没有人去研究古代文学,又怎能不照搬以往的研究资料,人云亦云。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作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作为一个社会整体,总会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古代文学,进行研究,他们希望以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和传播古代文学的美、古代文学的迷人,这也就构成了古代文学研究三大块中的欣赏性研究。这也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与人因着年龄差距的关系会产生代沟,文学也会因为年代的关系而产生相类似的“代沟”。如今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时代,那些骈文、诗歌、词曲究竟能否仍具有以往的吸引力?况且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外来的文化快餐冲击力巨大,此时的古代文学是否仍能经受住挑战、担负起孕育我们独特的中国人文精神的重担。不入其中,怎识其中味?欣赏性研究实在是任重而道远。以当代人的眼光来欣赏古代文学,解释古代文学,使之能为当今的国人所欣赏和体味,将更多的人引入古代文学美的殿堂。
在当今的青年知识群体中(不光只包括学生,我相信,社会上有很多对知识着迷的人),已很少有人能象我们的父辈那样能脱口而出名词佳句,一语惊起满堂会意的微笑;很少有人能象我们的父辈那样能对三国、水浒烂熟于胸,谈古论今,贻儿弄孙。我们很多都是吃文化快餐长大的,由于应试的原因,我们在上大学之前大多两耳不闻古今事,一心只读教科书,所以我们的那点可怜的文学底子也是教科书夹缝中的几篇并非最优秀的范文所赐予的,只有进了大学或是独自于社会上闯荡时,我们才能由着自己的兴趣去触及一些东西,其中也就有古代文学,那醇美的诗词佳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才子佳人,那快意恩仇的侠骨柔情,那运筹帷幄的智慧……无不令人着迷。慢慢地,它们也就构成了我们自身所谓的“文化底蕴”,然而我们的基础是松垮的,我们很少知道中国的旧历纪年之法,很少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渊源(如今流行起了过洋节,圣诞节和情人节过得不亦乐乎,大家齐聚一堂,其乐融融。当然此处没有贬低这些节日的意思,西方受这些文化的熏陶,自然有它的道理。只是圣诞节是基督的诞生日,而我们很少是基督徒;情人节之送玫瑰之风起源于古希腊,而且尚古则只是一枝玫瑰就代表了一切,可是到我们这却是越多越好,更有那有钱人,动辄9999朵玫瑰,好不炫人,这里代表爱情的玫瑰也成了炫耀财富的牺牲品。我们的传统节日如端午、鹊桥相会之日-中国的情人节却已日益没落。),很少知道一些志士仁人、成语典故……这一切主要还在于我们的常识不够,我们对之不知其详,我们吃文化快餐的习惯使得我们不大喜欢刨根问底,不大喜欢怀旧,现实中的诱惑已令我们只有招架之功。
唯有持续的习惯才能形成传统,唯有恒久的传统才会构成文化,探究其源,以现代的语言和现代的表达习惯为人们提供一些古代文学常识、一些趣识,正是我们如今的社会所必需的。我想这也可以算是古代研究中的常识性研究这一块的新使命吧。
对于古代研究中的考证性研究,在如今已处于边缘的古代文学而言,它更是边缘中的边缘,可谓岌岌可危。有人说它烦琐、过于计较细节,且芝麻大的事也要兴师动众,而结果还往往在两可之间,故而弃之不惜。其实不然,作为文化的进步,它包括多个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段的改进和思维禁锢的相对解封,我们能掌握一些以往的人未必能掌握得到的材料,同时也可能会因为当今独特的眼光和进步的手段来对“历史陈钩”做一些自己的解读。作为文化的延续,后人亦会对古代文学作他们的解读。当代这方面的研究则似乎是这一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权当是铺路石,且同时“知之愈多,迷之愈深”,也许在考据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从而能促进当代文学的进步,或许也能为文学史留下当代一笔。
黄霖老师在讲座中曾谈到古代文学的“知美”、“识恶”……等当代功用,由于听他的讲座,所以就发发自己的感想,热情倒是有,不过说理不清。古代文学研究如今已成了冷门。谁都要生存,也都想过得好一点,让人家去坐冷板凳,去体味以后的就业困难种种,而自己却在叫人家要坐得住冷板凳,要坐到底。学经济的我在此处似乎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这些基础性的学科是我们这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作为精神的产生地――大学――应有自己的眼光,不要一味地跟风,漠视这些学科,最终成了精神的贫瘠地。
我自己似乎仍未能做什么。
在讲座中黄老师曾引用成君忆的《水煮三国》、《孙悟空也是个好员工》来证明古代文学的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这个商业化无处不在的世界面前力保古代文学的一丝无奈。在一个实用泛滥的时代,要能静心去体味那遥远而弥漫着诗意的古代世界,去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感时伤怀,确实不易,但也正是因为不易,所以我们更要追寻,更要坚守――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精神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6 17: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尚古则只是一枝玫瑰就代表了一切,可是到我们这却是越多越好,更有那有钱人,动辄9999朵玫瑰,好不炫人,这里代表爱情的玫瑰也成了炫耀财富的牺牲品。”不但如此连爱情本身都快成财富炫耀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和中国目前经济的弱势有关系,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有关系:只要想想,英语在学校的地位几乎比汉语都高就可以明了了。我又想起了曾看到过的商务招编辑,应聘者三人,皆为博士,每人写文一篇,都有错字的新闻,悲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1 20:50 , Processed in 0.16594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