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542|回复: 2

[【原创资源】] 化工信息草稿

[复制链接]
heike808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21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环氧结构胶标准
2005年7月23~26日,全国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应用技术研讨会在湖北宜春召开。会议围绕“持续、进步、发展、创新”这一主题,对环氧树脂结构胶产品进行了广泛研讨,在“重视解决建筑结构胶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国建筑结构胶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会议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标准。
建筑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又是建筑安全领料十分重要的材料。因而这次研讨会的内容十分切时,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参加会议的不仅有来自全国环氧树脂行业内的人士,还有许多建筑业的专家、行家,以及众多新闻记者。虽然宜春的交通不太方便,但在报到的第1天——7月23日就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四川、陕西、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陕西等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来会务组报到,一些过去从未参加过环氧树脂应用技术会议的单位如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专家也来参加了研讨会。在24日开幕时参会代表已达100余人。这次会议专家云集。邱鹤年、贺罗曼、万墨林、张向宇、赵世琦、夏建陵、肖卫东、李福志等著名专家学者向大会做了有关建筑胶粘剂生产、应用、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学术报告18篇,书面交流了孙曼灵、李桂林、查文海、于浩、胡高平等50余人发布的相关论文。
当前环氧结构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建筑结构胶真的这么容易生产吗?这类产品的投产难道无须鉴定或许可?专家们对表示担忧。会议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材料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许多专家的发言中特别强调“建筑结构材料人命关天”,建筑结构胶的质量标准、验收方法、鉴定资质必须明确。专家还提出要改变目前信息不对称情况,比如用户在使用某种建筑结构胶时,应该能方便地了解它的老化性能或耐久性能,特别是是有效使用期有多长、是否要进行日常维护、安全管理。与会代表一致希望国家尽早出台结构胶质量标准,使建筑结构胶市场规范化。这次会议的另一个特点是:会场内外个别交流现象更多,学术讨论气氛更浓。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成为会议的“香饽饽”,数10家生产企业代表与之探讨环氧树脂胶粘剂发展、环氧树脂市场趋势等方面的议题。
摘自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 2005-8-8

传八月油价还涨中石油中石化称尚未有内部消息
针对有关石油专家抛出的“国内油价8月可能还会提价”的观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有关人士今天上午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目前还没有得到这方面的内部消息。
北京市几家加油站传来的消息显示,众多车主已经快接近“谈油价色变”的边缘了。在姚家园加油站,一位姓牛的私家车主说,车刚买半年,可油价一个劲地往上涨,工薪阶层的他就快承受不起了。也有不少车主表示,如果油价再上涨,他们将考虑把汽车卖掉,甚至不得不采取拉点黑活的方式来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经济压力。
关于油价上涨的消息,观点表达最明确的来自广州。广东省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分析说,8月份国内汽油可能还会再提价。据姚达明分析,目前的成品油紧张是全国范围的紧张,尽管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再次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但仍不能解决“批零倒挂”的现象。姚达明认为,这几天国际油价再次冲高,每桶已经冲过61美元,按照发改委调价的节奏,国内成品油有可能在8月再次上调价格,“说不定本月中旬就要调了”。
报道称,细心的人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国内油价上涨基本上都会出现几个步骤:油价上涨传闻四起——石油公司表示无法透露——传闻变成现实油价上涨。有业内专家表示,新一轮的油价上涨传闻已经愈演愈烈,按照以往的模式,油价上涨似乎在所难免,但是否在8月份上涨,这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摘自 中新网2005-8-8

专家认为2005年国际涂料喜忧并存
专家日前指出,2005年涂料生产机遇不少,但也面临突出原材料成本过高的问题:能源供应紧张、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溶剂、环氧树脂和丙烯酸树脂等成本上扬,直接影响到涂料生产成本。因此,总体说来国际涂料业是喜忧并存。
全球涂料市场消费需求持续增长。Chemark咨询集团公司预测,2005年全球涂料消费增长率可望达到4.7%。其中北美增长率约为3.1%,欧洲约为3.4%,亚洲约为5.5%,全球其他地区约为4.5%,亚洲尤其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涂料市场。以涂料公司Valspar为例,今年一季度其销售额增长11.1%,但纯收入却下降36%。这一结果反映出虽然涂料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但原材料费用大幅上涨对盈利能力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涂料消费市场分为建筑涂料、工业原设备制造商涂料和专用涂料。其中建筑涂料市场发展强劲,在发达国家与以GDP相同的增速增长,而在中国、巴西和前东欧国家则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Chemark咨询集团人士估计,今年全球建筑涂料总销售额大约为310亿美元。
与建筑涂料截然不同的是今年全球工业原设备制造商涂料市场表现不佳,业内人士预计年增长率仅为0.5%。尽管在某些领域如UV/EB固化发展强劲,但总体市场较为疲软,尤以发达国家市场最为暗淡。由于中国、巴西、东欧国家、印度及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这一涂料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近年来该涂料领域生产正在向这些地区转移。
专用涂料包括工业维护、汽车维修、船舶、屋面、木制品和交通等用的涂料。这类专用涂料的全球销售额今年预计为15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2.7%。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2006年涂料原材料丙烯酸等仍将供应紧张,需求量将超过新增产能,年增长率约在3~5%。
摘自 中华涂料网 2005-8-5

实现“节约型”要靠技术进步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已经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原料消耗、资源消耗,还是能源消耗、生态环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缩短这种差距,也才能真正建立节约型社会。
降低原材料消耗要依靠技术进步。我国工业企业的原材料消耗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相比差距很大,无论是油耗、气耗、还是煤耗,都比发达国家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关键是要建设节约型企业,因为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资源的主要消耗者。花大力气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各个企业的原材料消耗,这无疑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一步。
降低能源消耗要依靠技术进步。我国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无论是电耗,还是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这与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是不相适应的。从去年以来,我国能源形势十分严峻,夏天全国各地大范围限电,冬天全国各地大面积限气(天然气)、限煤、限燃料油已是人人皆知的现实。能源工业加快发展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能源消耗行业,特别是能源消耗大户化工行业一定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这才是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部署的根本措施。
降低水资源消耗要依靠技术进行业时评行业时评步。世界水资源日益紧张,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而我国又是一个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的国家,有效利用率很低,特别是工业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还存在着巨大的空间。通过水处理技术和药剂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有效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水耗、节约用水,而且还能保护生产装置和设备,进一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保护环境要依靠技术进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也很严峻。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的破坏。如红矾钠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渣,处理不当对环境就会造成严重污染,如果采用无钙焙烧新技术就不会产生废渣,就可以消除污染。农业的丰产丰收离不开农药,但如果使用毒性高的、老的农药品种,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而且食用农产品的人们还会致病,甚至殃及后代。如果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新品种,农业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就是绿色健康食品。磷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磷石膏,长期堆积不仅占用大量农田,而且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果采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不仅消除了污染,而且还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工业炉气(如炼厂气、黄磷尾气、电石炉气等等),如果采用气体提纯新技术(如变压吸附技术)对其进行收集和提纯,不仅减少大气污染,而且气体经提纯后用于化工产品生产,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水平是保护环境的最有力措施。
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5-8-5

全球阀门市场未来将受石油天然气等产业推动
阀门是石油、化工、电站、长输管线、造船、核工业、各种低温工程、宇航以及海洋采油等国民经济各部门不可缺少的流体控制没备。上述工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阀门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在满足各方面高参数新要求的同时,对阀门的结构、材料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对如何做到更好地提高性能、可行性及降低成本等也予以密切关注。
阀门是一种涉及门类多、品种复杂、量大面广的产品,其质量好坏、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发展。因此,对阀门要求严格控制内在质量。有些阀门需要得到国际上的权威机构认可,才能打开销路。
阀门的用途也很广泛,石油、天然气工业一直是阀门市场的最大采购商。石油(包括炼油)、天然气领域用量最大,占总用量的37.4%;能源领域的阀门用量为21.3%;第三位的是化学工业,为11.5%;接着的是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11.4%。
目前全球有很多的拟建、扩建石油项目,另外,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国家建立了环保法规,所以多年前建立的炼油厂必须重新改造,因此在今后的几年里,投入石油开发和炼制的资金还将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石油和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建设以及未来俄罗斯长输管线的建设将直接推动石油工业阀门市场的增长。根据石油、天然气开发和输送阀门市场的长线发展状况,预测石油、天然气开发和输送对阀门的需求量将从2002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40亿美元。
摘自 中国石化设备网  2005-8-5

中国已进入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上周明确表态:“国内油价将继续坚持与国际油价联动的机制。”他认为,油价呈现出在较高价位上波动的趋势,“低油价时代在我们可以设想的下一步和近段时期内很难再出现,目前已经进入到一个成品油的高价位时代。”
曹玉书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因为国际油价的波动而受到严重挫伤。“由于国内需进口相当数量的原油和成品油,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客观存在。”为使经济少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他认为,除了增加国内石油生产,还要加强市场需求管理。
点评:近期石油调价,尚未完全解决成品油和原油价格倒挂。在调整油价的时候,既应考虑成品油生产企业的效益和利润,也应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使价格调整找到平衡点。 
摘自 新京报 2005-8-5

惟一选择造就氟硅产业长足发展
氟硅有机材料由于在军工领域无可替代的使用价值,在问世多年后依然受到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技术引进这一发展捷径对于我国的氟硅有机材料行业来说困难很大,惟有自主创新才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50年的发展,氟硅有机材料这一依靠自主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已从单纯的服务军工步入民用领域,在生产、加工、研发和应用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
在我国有机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50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引进任何技术,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通过不断的自主创新,在技术、规模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作为有机硅工业基础和关键的有机硅单体与初级聚硅氧烷产能大幅提高,现已形成20多万吨的年产能力;硅油及二次加工产品年产能约5万吨,硅橡胶产能达16万吨,目前正向规模化、系列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硅树脂产量已超过6000吨,硅烷偶联剂发展较快,年产能已达2万吨。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需求拉动,植根于自主创新的中国有机硅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首先是蓝星星火化工厂通过技改实现有机硅单体2万吨/年产能,继而又建起国内首套5万吨/年装置,使我国有机硅单体规模化生产获得重大突破。
甲基氯硅烷是有机硅工业的基础。从1957年开始,沈阳化工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晨光化工研究院等先后参与了这一产品的研发,并于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树脂厂完成了流化床合成甲基氯硅烷装置的试验工作,80年代后期在星火化工厂建设了万吨级工业试验装置,奠定了我国甲基氯硅烷合成工业化的基础。目前这一产品的单套装置最大生产能力已扩大到5万吨/年,蓝星新材料公司正在建设10万吨级的生产装置。
在氟化工领域,我国目前能生产的无机氟化物已有上百个品种,其中氟化氢产能50万吨,成为生产和出口大国,人造冰晶石、氟化铝、氟硅酸钠产能已超10万吨,大部分无机氟化物产能在千吨以上;作为空调制冷剂和氟材料主要原料的HCFC-22产能已超35万吨;氟树脂年产能已超过5万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进入国际市场;氟橡胶生产保持非常高的增速,目前产能超过30000吨,已能满足国内实际需求;ODS替代品已形成较全的产品系列,HFC-134a、HFC-152a等一批替代品已投入产业化运营,我国的氟化工产业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在氟化工的研发上,有机氟生产技术总体与国际同步,氟里昂稀释裂解制单体、连续聚合生产不同含量氟橡胶、宽分子量分布及控制技术等工艺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四氟乙烯及其聚合装备方面,已开发出先进的8立方米悬浮聚合釜、4立方米分散聚合釜、8立方米捣碎桶等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氟化氢生产装备方面,开发出4~8立方米卧式、球式反应釜,解决了装置放大难题。
与国外相比,我国基础氟化学品的技术和产能已让国外企业不敢小视,但氟聚合物和氟精细化学品差距较大。氟聚合物以聚四氟乙烯为主,但高档次的品种主要依赖进口;氟橡胶品种不到10个,高含氟量氟橡胶还处于试制阶段,汽车用氟橡胶仍依靠进口;电子用氟材料应加快发展超高纯氢氟酸、高纯氟聚合物、六氟磷酸锂及其它无机氟化学品等;含氟织物整理剂、含氟纸张处理剂和含氟脱模剂等目前国内仍无厂家生产;电解含氟产品、氟化学试剂等国内尚在起步阶段,仅有几个产品比较成熟。这些都是氟化工产业下一步技术创新的重点。
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5-8-5

固体废弃污染源有望得到治理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废旧轮胎也平均每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由此带来的这种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存环境的隐形杀手。中国轮胎翻修利用协会会长姜治云日前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在进行一些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一部关于利于环境保护的《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有望明年出台。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橡胶消耗大国。2004年,我国轮胎产量达到2.39亿条(包括摩托车和人力车胎),居世界第二,而当年产生的废旧轮胎已超过1.12亿条,约320万吨。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000万辆,废旧轮胎的产生量将达到2亿条。面对如此巨大的“黑洞”,如何充分回收利用我国的废旧轮胎资源,缓解我国橡胶资源匮乏,防治“黑色污染”,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据姜治云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轮胎翻新技术、设备水平等方面至少要落后10—20年。以2004年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1.12亿条为例,如果按发达国家水平,至少应有1800多万条旧轮胎可翻新,但我国实际只翻新了800万条。而从轮胎翻新的品种来看,我国目前仅能翻新载重轮胎及公交车用轮胎,轿车轮胎的翻新还是空白,而欧美国家在这方面早已走在了我们前面。
对此姜治云认为,国家应尽快出台《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用法规规范市场,规范行业发展。建立健全废旧轮胎回收集散地,以解决当前无废旧轮胎回收渠道问题。
姜治云是在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此番看法的。作为亚洲最大的橡胶制造厂、中国复新轮胎市场的先行者,顺行橡胶有限公司宣布将在中国市场推出新捷计划。其中国区总经理林树健表示,通过新捷计划,顺行公司将为中国合作伙伴提供进入复新轮胎领域的全套方案,包括技术、设备、原材料、管理模式和推广支持。
摘自 东方化工网 2005-8-4

五大涂料利好环环惠及环氧
专家预测,2005年涂料市场既有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也存在平稳价格促使价格下降的条件。但这其中仍蕴含着相当多的相对发展机遇,局部地区或局部品种将出现火爆行情。从五大相对利好消息看,环环都惠及环氧树脂材料业。
重点项目牵动作用。以建筑涂料为例,前几年每年需求达120万吨左右,主要得益于国内建筑业和住宅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国家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在宏观调控强力作用下国内建筑业和住宅产业已出现紧缩势头,这将会对建筑涂料市场产生巨大冲击;但也应看到北京、上海以及东北和西北地区仍有许多大工程在建,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界博览会、西电东输、西气东输等重点项目对涂料还有巨大的需求。而且这些领域的需求大都质量要求较高,环保、防腐性能好的环氧树脂类涂料应用反而将增长。
应用行业调整需求。随着应用行业的技术进步,涂料产品应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建筑用涂料与汽车用涂料、工业用涂料等其它涂料的比例正在发生变化。如以船舶涂料为主的我国海洋涂料市场,需求量每年以30%的速率增长,无疑会加快涂料市场结构特别是涂料产品结构的调整。目我国涂料发展的重点将是建筑与海洋防腐涂料,不久将会形成到汽车涂料、船舶涂料、工业用涂料3个新增长点鼎立之势。这其中船舶涂料特别是同样是环氧树脂的重点用武之地,2005年全球将迎来继1998年之后海运和造船的第2个高峰年,世界船用涂料市场将迎来春天,我国作为全球第三大造船国随着造船高峰来临,船舶涂料用量也会有新突破。
投资方向引导需求。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支持的工业防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将会相继展开,随着这些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总体将会逐步缓解我国涂料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从需求细看给环氧树脂基涂料带来的需求将有更大增长。近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系列世纪工程启动,防腐蚀问题已引起加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防腐涂料领域中,环氧树脂涂料是十分理解的品种。
涂料生产结构改进。专家认为今后涂料行业总的态势是:专用涂料比重进一点增加,建筑涂料将向环保型、低毒型方向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和无溶剂涂料成为主流,高附加值的功能性涂料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涂料市场既有总量的问题还有结构上不适,主要矛盾是中低档产品过剩、部分高档产品供应不足,呈结构性矛盾。环氧树脂基涂料作为排放最少、环保性最强,在水性涂料中性能最优的涂料品种,肯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球市场总体转强。据美国Freedonia集团预测,2007年世界涂料需求年增长率可回升到3.5%、达到2880万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基地”,也将成为全球涂料的主力,进一步带动国内发展。目前世界涂料总产量约2800万吨,其中建筑涂料占40~50%,是我国出口的重要领域。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表示,我国涂料生产基地集中在长、珠、渤3个三角洲为核心的基地,随着国际涂料的大举进攻,今后几年内我国涂料产业格局可能发生巨变。在资本、技术、质量、性能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外资企业将抢占大中城市领域内的高档市场,而规模较小、集中度低的内资中小企业只能占领广大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细分市场。而当前中国市场呈现高质量产品不足、低质量产品供应过剩的现状半角对内资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国内涂料企业有可能成为外商产品的加工企业,而并购将成为涂料市场的主旋律。为此,专家呼吁中国涂料业调整发展思路,在未来竞争中避免再走“以市场换技术”的老路,加快自主技术的培育,要紧紧把据市长机遇,争做世界涂料业的创新中心,成为中国涂料的主导。
摘自 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在线 2005-8-4

两头小中间大我国聚酯业现状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聚酯生产大国,但绝非强国。长期以来,中国聚酯行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行业,国产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一直难以满足下游聚酯生产的需求,缺口量逐年增加。中国聚酯用原料发展速度严重滞后于聚酯,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聚酯企业经营风险。原料受制于人,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对中国聚酯行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驱动国际油价高扬,必然带动聚酯用原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给聚酯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聚酯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就要将巨大的成本压力转嫁出去,若不能全部转嫁,效益就会下滑。
聚酯在原油—服装产业链中处中间位置。在原油——对二甲苯/乙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酯切片——涤纶长丝/短纤——面料——纺织品/服装整条产业链中,原油是龙头,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聚酯上游任何一种产品价格,特别是原油价格出现波动,都将对聚酯企业造成一定影响。原油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越大,对60%原料需要依赖进口的中国聚酯行业的影响也就越大。
近年来,中国聚酯产能正在大幅增长。据资料显示,2005年7月底中国聚酯产能为1900万吨/年。其中,苏浙沪占全国总产能的72.6%。目前中国336万吨/年在建和160万吨/年拟建聚酯装置产能,仍然集中在苏浙沪,江浙沪在建和拟建聚酯装置产能分别占全国的70.8%和37.5%。与此同时,“十五”期间国内新投产对苯二甲酸项目却很少,产能不足,聚酯生产所需的对苯二甲酸主要依赖进口,其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内对苯二甲酸供应严重短缺现象备受业界关注,但因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较长,预计今后两三年内发展仍将迟缓。预计至2005年底,中国对苯二甲酸实际产能约600万吨/年,2006年可达935万吨/年。
国内另一聚酯用原料乙二醇进口量也大幅增加,目前对外依存度接近80%。国内乙二醇发展速度远远滞后于聚酯。目前国内乙二醇年产能力不超过200万吨,而今年需求量就将超过400万吨。
由于聚酯行业快速发展,原料发展严重滞后,导致聚酯用原料供应严重缺口,需求与产能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当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上扬时,上游成本压力能够比较容易传导到聚酯领域。聚酯企业也指望向终端面料企业转嫁成本,但面料价格却难以走高。其原因是面料生产成本增加后,只要纺织企业一提价,就接不到订单。同时,国产面料后道生产技术水平低,无法与进口产品相比,本身也不易提价。下游织造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只能降低开机率,今年上半年平均在70%的开机率,当市场出现“上热下冷”的时候,国内许多地区的企业开机率多数就不超过50%。下游纺织业景气度低,聚酯价格就根本不可能与上游原料同步上扬。在两头挤压中,夹在中间的聚酯生产企业经营风险正在加大。
摘自 中国化工资讯网 2005-8-3


化学试剂:创新能力差需求难满足
中国化学试剂行业近年来发展不尽如人意,跟不上国内各方需求。体现在通用化学试剂产值、品种、技术等方面的下滑态势已持续多年,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下降。新兴的专用化学试剂,包括电子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等,虽然在旺盛的需求带动下正迅速发展,品种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但绝大部分产品仍需依赖进口。
创新能力差导致技术缺失
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介绍,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即创新能力差,技术投入不足。化学试剂品种规格多,质量要求高,应用范围广,更新换代快,技术难度大,决定了全行业整体推进需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仪器设备的投入。然而,有关方面长期对化学试剂行业缺乏必要的投入;企业由于效益等原因,对新品开发和技改投入也不足,造成品种数量少。
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对40家主要生产企业统计,平均科技投入不足企业销售额的4%,而国外企业占销售额的8%~10%,固定资产投入是其销售额的7%~8%。另外,化学试剂行业高质量、高技术和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决定了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应低于30%。而中国目前全行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6%~8%。
据统计,目前国际上经常流通的化学试剂约5万种,国外大公司品种都有2万种左右。而国内生产品种最多时也不足7000种。近几年,国内化学试剂品种逐年下降,现在仅有不到3000种,而且多为技术含量不高的普通有机和无机试剂。
市场需求旺盛呼唤新品
在全球范围内,电子试剂、临床诊断试剂、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等专用化学试剂在旺盛的需求带动下正迅速发展起来。在中国,目前发展最好的为临床诊断试剂。其研制和生产企业涉及化工、医药和医疗等系统,品种规模在不断增加。
随着新检测技术和诊断方法在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市场对生化和临床诊断试剂的品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蛋白质、活性肽、免疫学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组织和细胞培养、缓冲物质、分离纯化用层析介质等。
国内集成电路用等电子试剂主要品种有上百种,但只占国内总需求量的20%。2~3μm技术用试剂已基本可以实现生产供应,0.8~1.2μm用试剂仍处开发阶段,国内市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十五”期间国内集成电路用超纯试剂的需求量接近1万吨,而国内生产企业实际能提供的量仅10%。随着电子工业飞速发展,对配套电子试剂将有更大的需求。
加大科研力度改变现状
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在已拟定的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以满足国内科技创新体系、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努力形成新品开发与快速有效供给紧密结合的新型化学试剂供给体系。力争到“十一五”末,化学试剂品种达到7000种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40%以上。
根据国外发展动态和国内需求,一方面要争取政府对化学试剂发展重点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鼓励生产企业重视技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用化学试剂的开发争取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投入,或列入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要积极利用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优势开发新品种,恢复国内断档品种。对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且能形成规模生产的集成电路专用试剂和临床诊断试剂等进行重点研发,争取在“十一五”末开发出达到国际21世纪初水平的新品种,并形成系列化和规模化。
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5-8-3

新型共聚反应催化剂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新型共聚反应催化剂获美国专利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固定二氧化碳合成脂肪族聚碳酸酯的载体催化剂”近日获美国专利局的授权。
据悉,该催化剂用于催化环氧化物与二氧化碳的共聚反应合成聚烷撑碳酸酯,可广泛应用于低温隔氧薄膜、生物降解塑料、弹性体、胶粘剂、涂料等领域。合成该类聚合物不仅可以对工业上大量废弃且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加以有效利用,同时产物还具有生物降解性,不会带来通常塑料导致的白色污染,因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考虑到该技术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性,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继在国内申请专利之后又于2002年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经过3年努力现终获成功。美国专利权的获得,为该技术走向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摘自 华东化工网 2005-8-2

塑管业应关注10大热点课题
日前,北京塑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张玉川向塑料管道行业建议,应注意10个热点课题的研发工作。
一、PE管熔接质量的检测技术。PE管道在大量应用后,迫切需要解决熔接质量的检测问题,解决不好就不能发挥聚氯乙烯管道系统的优势。目前我国主要依靠严格控制熔接施工和视觉检测,缺乏现场非破坏检测熔接质量的方法NDT。
二、增强的热塑性塑料管RTP。市场需要耐高压、耐腐蚀,又具有柔韧性的管道,RTP增强热塑性塑料管在这些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前景。
三、非开挖铺设技术和修复技术。基于经济和社会的压力,在新管道铺设和旧管道的修复中尽量采用非开挖技术是国际大趋势。非开挖技术主要采用聚烯烃管材,美国已经开发多种采用聚氯乙烯管材的非开挖技术。
四、水底铺设管道技术。该技术三大主要市场为海底铺设输水管(国内已有)、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排海工程。
五、PVC管的改性——PVC-M和PVC-O。普通的PVC-U管的MRS较高,但安全系数为2.5,强度优势不大,PVC-M管可通过提高韧性减小安全系数,而PVC-O管可通过定向改性同时提高强度和韧性。
六、PVC管道系统的无公害稳定剂。PVC管道系统的禁铅问题已经十分紧迫,欧洲PVC工业承诺到2010年替代50%铅稳定剂,到2015年在欧洲完全禁用;欧洲热塑性塑料管材和管件协会承诺2010年替代75%的铅稳定剂。目前PVC管道系统用稳定剂的发展方向仍在探索之中。
七、金属增强的结构壁管MRP。MRP可以保证达到很高的环刚度,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量,成本较低。目前国内开发的MRP已经上市,正在起草行业标准和规程。
八、扩大应用交联聚乙烯管道系统。国际上,建筑内冷热水管领域PEX始终是首选,尤其是在地板采暖中。不少国家在积极探索把PEX应用到较大直径的其他领域中,如燃气、给水等。
九、塑料复合管ML的发展。国际上塑料复合管稳定地快速增长,预计到2007年,欧洲用量可达3.5亿米。
十、新设计的建筑排水管道系统。市场需要新设计、高质量的建筑排水系统,同层排水、虹吸式排雨水等新HDPE系统已经逐步推广,行业标准和规定已在制定中。
摘自 中国塑料在线 2005-8-1

建筑结构胶市场有待优化净化
以环氧树脂胶为主的建筑结构胶行业,正面临外资的冲击和国内不规范市场的困扰,有待优化、净化。
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我国采取的常规办法是反倾销;为了应对反倾销,发达国家索性把企业搬到中国来办,使其产品中国化。我国建筑结构胶市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被中国化的外国产品所占领。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介绍说,我国环氧树脂胶占全部建筑结构胶的绝大多数,2004年产量达60万吨,但应用于建筑领域的也就是作为建筑结构胶的只占总产量的3%。
我国采用环氧建筑结构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正是我国环氧树脂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业内龙头企业蓝星新材料无锡树脂厂等开拓者开发了一批产品,并在应用中显示出良好性能。最早的应用在1978年,当时辽阳化纤总厂一座变电站承载梁出现裂纹,采用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将钢板粘贴在梁底部进行补强,恢复了正常使用功能。这时国外加固技术及建筑结构胶涌进国内市场,为了打破国外的垄断及封锁,1980~1983年环氧树脂界合力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实用型建筑结构胶,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国内有200多家环氧建筑结构胶生产单位,一些企业在技术水平上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如宜春远大化工公司用于制造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特种固化剂,质量指标优于日欧企业,已和陶氏等极少数跨国公司一起站在了国际最高平台上,产品远销欧美。但总体上看国内环氧建筑结构胶业,产品性能、工艺相近的多,独创的、高水平的胶种少。而且市场总体良莠不齐,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专家说,一些年产10~20吨的小厂无正规设备、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低劣,并进行低价恶意竞争。产品性能的简易快速测试方法缺失,也造成劣质胶混入市场、埋下事故隐患。这严重阻碍着环氧建筑结构胶行业的正常发展,影响了国产胶在性能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环氧树脂是各类热固性树脂中性能最为优的,它作为基材应用于不同胶粘剂、涂料等不同产品中,综合性能也是最好的。它在的应用越来越广,在建筑结构胶方面更是前景开阔。过去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建筑领域的飞速发展及其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需求猛增,它在的应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需,比传统的铆接、螺接、焊接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我国的建筑领域是环氧树脂建筑结构胶的一个庞大应用市场,如果国内企业不能迅速崛起,则良好市场机遇就会拱手让人。
摘自 林产化工网 200-8-9

环氧与聚酯配比对粉末涂料耐水影响大
粉末涂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很多用户对涂膜因与化学介质接触而引起破坏的抵抗性能非常关注。研究表明,环氧树脂与聚酯树脂的用量配比,对粉末涂料耐水性影响较大。
在粉末涂料潮湿的空气中粉末涂膜由于膨胀与透水,导致起泡、变色、失光、附着力下降,甚至脱落等弊病的发生,这与涂膜的耐水性直接相关。作为粉末涂料的基料,聚酯树脂对粉末涂膜耐水性能也不例外,随着聚酯树脂用量的减少和环氧树脂用量的增加,粉末的耐水性降低。环氧树脂它存在无机氯,在水煮试验中无机氯(如NaCI)溶于水而被带出涂膜表层,使涂膜堆砌密度降低而综合性能下降,如果配方所用环氧树脂的无机氯指标不合格将导致涂膜附着力降低甚至脱落。
这也说明,聚酯树脂的耐水性要比环氧树脂的耐水性强。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强调,环氧树脂用量与聚酯树脂用量的匹配是相当重要的,配比不当将使涂膜的交联密度降低,造成涂膜的耐水性下降,即合理的配比对涂膜的耐水性能至关重要。环氧树脂虽然是合成树脂中综合性能最优的,但无机氯的因素使其在耐水性上不及聚酯树脂。粉末涂料的耐水性与生产树脂的原材料选用及所带基因、用量、树脂和固化剂的配比、固化剂种类有关,当然耐水性还与填料的品种、水溶性、以及助剂品种息息相关。
摘自 东方化工网 2005-8-10

乙烯市场四分天下 资源供应呈现新格局
随着上海赛科乙烯工程和扬巴一体化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我国石化市场将形成以中石化、中石油、合资乙烯和进口商四大供应系统为源头的新格局,表明我国石化行业从垄断到竞争的进程已经开始,并将逐渐步入快车道。
国内两大合资乙烯项目不久前相继投产,使国内石化市场新格局更加清晰。6月28日,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宣告,以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为核心的扬巴一体化工程9套化工装置全部试车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次日,即6月29日,由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与英国BP公司合资的上海赛科乙烯工程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是目前国内投产的最大乙烯工程,其90万吨/年乙烯装置已于3月19日顺利实现一次投料开车成功,生产出合格乙烯产品。
在两大合资乙烯项目投产之前,除进口外,我国的乙烯装置全部归属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大巨头,产品大都是内部调拔,国内市场基本上没有商品量。合资乙烯装置投产后,市场资源和供应渠道发生了新变化。今年4、5月份,国内石化市场出现一波下跌行情,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赛科、扬巴项目装置开工率提高,对国内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
面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原来的大巨头也已经有所准备。5月10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销售分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这标志着中石化新的化工营销体制全面启动。新公司下设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区域性公司,将对中石化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纤原料、有机化工、乙烯裂解及芳烃副产品6大类产品实行统一的营销策略、统一市场开拓、统一物流及品牌战略。这说明尽管目前国内石化市场的产品供需仍然有一定缺口,部分产品在某段时期、某些区域仍然是卖方市场,但是已经意识到未来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的国内石化巨头,已经开始了争夺市场的战略性布局。
摘自 东方化工网 2005-8-2

氟涂料新标准将出台 配套仪器急需研制
近日于深圳召开的第六届氟树脂与氟涂料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氟涂料行业要良性竞争,目前急需一套较严格的游戏规则。代表们期待即将出台的《交联型氟树脂涂料》和《热熔型氟树脂(PVDF)涂料》两项行业标准能使国内氟涂料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在我国,氟涂料行业主要有三大类产品。一是聚四氟乙烯,大部分用于制造不粘锅;二是PVDF氟涂料(热熔型性氟树脂涂料),用于制造幕墙涂料,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内市场几乎被国外及合资公司占领;三是占主导地位的FEVE氟涂料(交联型氟树脂涂料),主要用于钢结构、管道防腐蚀涂料和有中国特色的仿幕墙涂料,目前年产量约在1.5万吨以上。
与会代表认为,目前,我国氟涂料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占主导地位的FEVE氟涂料市场尚未形成,而企业却进入了无序竞争状态。树脂生产企业提供给市场的氟树脂产品缺乏严格的技术标准,涂料生产企业供应市场的涂料质量参差不齐,惟一相同的是“氟涂料的概念”。有的企业在所谓的氟涂料中冷拼了部分含羟基丙烯酸树脂,有的企业将其用含氟丙烯酸酯树脂生产的涂料也称为氟涂料,更有甚者将萤石粉加入涂料中也谎称是氟涂料,这不仅不能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而且使FEVE氟涂料蒙受不白之冤,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两项新标准于2004年完成制定,目前正在由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新标准不但明确了包括氟含量在内的各项指标,而且还建立了测试方法,设计研制了一些试验仪器,并给出了施工参考。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化工学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氟涂料分专业委员会与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主办,共有128家氟树脂、氟涂料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施工单位及相关企业的20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同期召开了氟涂料技术、信息、市场座谈会,就水性氟树脂的开发、氟仿铝板涂料开裂、氟涂料标准的制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摘自 中国涂料在线 2005-8-9

未来几年全球邻二甲苯市场需求小幅增长
据美国《化学周刊》8月3日报道,世界邻二甲苯的总生产能力约为505万吨/年,其中亚太地区占42%,西欧地区占26%,东欧占10%,北美地区占11%,南美地区占4.5%,其他地区占6.5%。
邻二甲苯是从炼油厂或烯烃装置生产芳烃中C6-C8物流转化生产的几种二甲苯异构体之一 ,主要用作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其消费构成为邻苯二甲酸酯类占总消费量的94%。
据美国SRI咨询公司 Henry Chinn分析,去年世界邻苯二甲酸需求增速为4%-5%,预计未来几年还将继续以这一速度增长,预计亚洲需求增速平均为5%/年,美国需求增速为2%/年。
   另据美国匹兹堡RXN石化咨询公司总裁Scott Miller预测,今年世界邻苯二甲酸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美国2005年上半年消费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了近5%,于2003年上半年同期数量相当。由于欧洲经济增速减缓加上下游产品出口受限制致使欧洲邻苯二甲酸需求增速下降。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亚洲邻苯二甲酸和邻苯二甲酸酯消费疲软,预计未来几年亚洲邻苯二甲酸将呈现供应紧张局面,由于预计对二甲苯供应短缺将促使有些生产商会建设邻苯二甲酸异构化生产对二甲苯装置。
SRI咨询公司指出,2004年全球邻苯二甲酸年产量约350万吨,开工率约80%。由于美国缺少新产能,开工率较高,为90%。由于需求走软,导致市场价格回落,由去年11、12月的最高峰值期回落至目前的美国现货价格32.5-35美分/磅(离岸价),欧洲 三季度合同价6100欧元/吨;亚洲东北亚地区现货730-750美元/吨(成本加运费)。
摘自  化工信息 2005-8-9

丁辛醇合成新工艺全球受瞩目
丁醇和辛醇是用途广泛的重要精细化工原料,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丁辛醇技术发展重点集中在合成工艺和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上,国外生产商改进丁辛醇合成工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有技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
     目前全球丁辛醇生产方法主要是丙烯羰基合成法,也称氢甲酰化合成法。现有大部分丁辛醇装置可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丁醇、辛醇的产量。在丁辛醇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方面,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制成功丙烯低压羰基合成铑膦络合催化剂、合成气净化催化剂和丙烯净化催化剂,均在大庆和齐鲁的装置上使用多年,达到了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负载型水相催化剂,解决了铑的流失问题。
   根据反应的压力和催化剂的不同,丙烯羰基合成丁辛醇工艺可分高压钴法、改性钴法、高压铑法、改性铑法等工艺,其中改性铑法由于具有低温低压、反应快、副反应少、铑催化剂用量少并可回收以及投资省、丁醇和辛醇可切换生产等优点而成为当代丁辛醇合成技术的主流。改性铑法又分为气相循环和液相循环两种方法。液相循环低压改性铑法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广泛使用的丁辛醇合成技术。国外对液相循环改性铑法技术加以改进,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专有技术,主要技术代表有4家公司。
DAVY/DOW联合开发的第二代丙烯铑法低压羰基合成技术。DAVY/DOW液相循环工艺为两个反应器串联,反应产物和催化剂是在反应器外部通过闪蒸和蒸发分离,分离后的催化剂再返回反应器,这样可以实现羰基合成反应系统的操作最佳化、分离最佳化。两个反应器分别选择最佳的反应条件,使丙烯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提高,循环气量减少,因而反应器中液层不会因气体泡沫层而占用体积,反应器的产能也增大了。催化剂的分离在较低的温度、压力下进行,对催化剂损害小,并可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装置内部有催化剂再生设备,可对失活催化剂进行现场、简单、低成本的活化再生。
三菱化成开发的铑法低压羰基合成技术。该技术采用甲苯作铑催化剂的溶剂,具有黏度低,传热好,催化剂活性高,产品质量高,铑夹带损失小,催化剂活性下降慢及反应器生产效率高等特点。装置内部带有催化剂回收系统,采用结晶及离心过滤从废催化剂中回收TPP和铑络合物。未能回收的废铑催化剂浓缩后定期送催化剂制造厂回收铑,制备新催化剂返回工厂再使用。
   鲁尔Ruhrchemie/Rhone-Poulenc的羰基合成工艺。该技术采用水溶性的铑催化剂,反应物粗醛和催化剂通过简单的相分离,而不需要其他的能源。含铑催化剂的水相返回反应器循环使用。油相中的粗醛、副产物及高沸物送去分离。粗醛中的铑夹带损失很小,其反应产物中的正异构比例能达19∶1。该技术也适用于较高烯烃的生产。
   巴斯夫的低压羰基合成工艺。该公司的低压羰基合成工艺采用铑的化合物为催化剂,三苯基磷为配位体,产物丁醛的正异构比为9~8∶1。
   此外,最近Hoechst公司开发了一种水溶性钴族化合物催化剂,可使烯烃在聚乙二醇作极性相的两相溶剂体系中有效地进行氢甲酰化。高碳烯烃对聚乙二醇的亲和力比水好,因此可提高反应速率。
摘自 慧聪化工网 2005-8-8

化工产品价格回落 有助于产业理性发展
《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伟才。      
《中国工业报》:当前原油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并存在高油价长期化的趋势和风险,这对我国整个石化行业造成了什么影响?
杨伟才:现在看来,高油价对我们石化行业本身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对石化行业的下游产业影响则稍微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石化行业目前还是高垄断的市场状况,三大公司上下游产业形成严密的一体化,可以通过上游利润来弥补下游产业的亏损,因此高油价对其而言可以从内部自行消化。对于化工行业的下游产业,由于高油价导致的原材料涨价,有些企业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如纺织、轻工、燃料、涂料和精细化工等以化工产品为原料的产业。
《中国工业报》:有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国一些化工产品的价格开始出现下降,这是否与石化行业的发展速度相矛盾?
杨伟才:这就是石化行业快速发展中显露的问题。按理说,石化产品需求强劲,再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化工产品价格应该上升。但是从4月份开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监控的140多种化工产品中,40%左右的产品价格环比出现下降。这表明,市场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减缓,供求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据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相关产业如房地产、电子、汽车、化学材料等产业投资需求放缓所导致,和化工行业快速发展并不矛盾,属于产业链上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如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就可能会影响石化行业的发展。
《中国工业报》:您如何看待化工产品的价格回落?
杨伟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与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来讲,化工产品价格回落是一个好现象。我个人觉得,石化行业30%以上的发展速度,潜在很大的风险。在当前这种资源能源瓶颈约束的宏观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大大高于整个工业发展水平的高发展速度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因此,化工产品的价格回落将有助于本行业的理性发展,有利于抑制盲目、过热的投资。
《中国工业报》:有人认为,石化行业利润有向上游产业集中的趋势,出现了头重脚轻的产业畸形。对此您怎么看?杨伟才:石化行业利润向上游集中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粗放发展,资源、能源消耗的需求越来越巨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供不应求,都需要大量进口,再加上国际油价一直在高位运行,能源价格的上涨决定了利润向勘探、开发等石化上游行业集中是肯定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石化行业头重脚轻的现象。
从整个石化行业来说,下游的亏损主要是由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扭曲所导致,这是国家定价原因,并非下游行业自身发展、运行不良。另外,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虽然其下游行业亏损,但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产业一体化,用上游行业丰厚的利润来弥补下游产业。因此,利润向上游集中并不意味着整个石化行业结构的失衡。
《中国工业报》:在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情况下,甲醇等个别石化子行业出现了投资过热的迹象,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杨伟才:石化行业当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耗能化学工业发展太快,比如你提到的甲醇工业。另外,烧碱、电石、黄磷等都是高耗能产业,而且这些产业大多数又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要发展就只能靠这些产业来拉动,但是这些产业发展太快、比例过大的话,不但会引发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更会出现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棘手的问题。
既要发展二次清洁能源(如甲醇、二甲醚等)作为替代能源,以此来打开一个新的化工工业路子,但是投资发展太快、太猛带来的资源、能源的紧缺和约束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但要考虑到资金、技术的实力,还要兼顾资源、环境的承受力以及市场容量和供需结构的均衡。
《中国工业报》:有观点认为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您是否认为石化企业也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
杨伟才:我不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企业的高成本时代。说高成本时代,就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代价很高,因为高成本而受阻,现在我们的石化行业还没到这个程度。当前,能源紧缺、原材料涨价的确推动了企业成本的增加,但没有对我们化工行业的发展造成大的打击,仍然保持着30%以上的发展速度。
对化工企业来说,应对成本升高,可以通过改进自身技术工艺、发展循环经济综合利用资源来消化一部分,向企业外部转移一部分,或者通过产品涨价来转移一部分都能够应对并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摘自  中国工业报 2005-8-5

OPS薄膜市场前景广阔
     正因为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OPS薄膜为市场接受已变得越来越迫切。纵观中国的饮料市场,2004年饮料产量就达近3000万吨,且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其中碳酸饮料包装中PET瓶的应用比例占到了57.4%以上,茶饮料更是异军突起,几乎清一色的PET瓶。     
     另外果汁和乳酸类饮料PET和PE的瓶亦占有相当的比重,这种收缩标签的需求已明显突现。从去年至今年国内所新投的灌装线90%以上是使用收缩标签的套标机,而且随着灌装线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从每300瓶/分已发展到600瓶/分,更有900瓶/分,甚至突破1000瓶/分的这种速度,其中以克朗斯和日本精工机械最为先进。收缩性封套及卷筒式收缩标签每年将有2亿美元的市场,年增长率约20%,所以日本OPS薄膜的生产需求量从2001年2.25万吨,迅速发展到2003年市4.5万吨。
对比中国市场,那么,华业公司的1.5万吨产量是远不够市场需求的。况且,中国还是个啤酒生产大国。啤酒的爆瓶问题每年发生,且无法根治,如果OPS商标应用到啤酒瓶上的话,既解决爆瓶问题,又解决标签洗刷后的污染这一大痼疾时,那么这个市场就无法估量。
  目前在中国的饮料市场不乏世界级品牌,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日本的麒麟饮料、朝日饮料、三得利等等。他们在本土或欧美市场均已摒弃了PVC商标的使用,全部采用了OPS标签。他们对于中国市场能否尽快使用这一环保型标签,均予关注和追踪。国家环保部门也同样关心OPS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正因如此,OPS的开发和应用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它将以它的技术含量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如此悬殊的价格差给我们冲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增强了信心。华业公司今年就将分别在几个重要的国际包装展上亮出中国的OPS薄膜和标签。
摘自中国化工网2005-07-29

我国工程塑料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工程塑料是指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并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在高、低温下仍能保持其优良性能,可以作为工程结构件的塑料。我们常说的五大通用工程塑料包括聚碳酸酯(PC)、尼龙(PA)、聚甲醛(POM)、聚苯醚(PPO)、聚酯(PET,PBT)。工程塑料在我国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建材、轻纺行业、包装行业。
市场需求剧增 前景看好
工程塑料行业虽然在消费总量上来看是很小的一个行业,但由于其下游消费行业多为汽车、电子等我国正大力发展的支柱行业,且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利润率之高非其它传统塑料化工行业可比。从其价格走势上也可以看出,这几年在传统塑料行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工程塑料依然保持高位。
在我国工程塑料的消费构成中,汽车制造业约占10%,电子行业约占30%。这两项产业都是我国近几年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带动中国的工程塑料市场的需求飞速增长。据中国化工在线报道,1998年全中国总的工程塑料用量是24.47万吨,2002年70万吨,2004年113万吨,增长幅度相当之大。
现阶段我国工程塑料需求增长最快的是PC,它的用途比较广泛,主要是板材、光盘等。另外,手机外壳,电脑外壳等对PC需求量也比较大。预计今后我国聚碳酸酯增长水平在30%以上。
汽车制造业将成为是工程塑料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因为现阶段在我国汽车生产领域还未真正大规模使用工程塑料,而对比分析国际工程塑料的消费情况,我国汽车业大约会在2007年左右开始大量使用工程塑料,届时将引来工程塑料消费的一个新高峰。
内企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工程塑料行业目前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总消费量的2/3左右依靠进口,部分产品基本依靠进口。由于技术上的瓶颈,国内企业只在技术含量低、工艺要求不高的聚酯(PET,PBT)领域占有比较大的份额。
以PC为例,我国现有上海中联化工厂、重庆长风化工厂及五矿常州合成化工总厂等8家工厂建有生产装置,但装置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落后,总产能每年约在5000吨左右,2004年实际产量只有约3000吨,而2004年我国PC需求量达到了61万吨,国内产能根本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由于看好中国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外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加强在中国本土化开发并不断扩大其生产规模,利用中国的资源、中国的人力、中国的工厂生产产品以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如:拜尔在上海建立一个10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和一个4万吨/年改性POM工厂;帝人化学在嘉兴建一个5万吨/年的聚碳酸酯工厂;另外,通用、杜邦等跨国大公司都计划中国建立工厂。这些工厂建立以后,虽然都在中国生产,但是贴的大部分是国外的牌子。
大量的跨国公司登陆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举措是跨国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制为目的的国际化运营。本土化生产让国外企业可以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扩大其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
机遇与挑战总是同在的。据预测,我国2005年工程塑料的需求量会达到135万吨,到2008年更是会超过200万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程塑料的消费量也将水涨船高,各相关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自中国塑料网2005-08-08

高效能抗菌无铅塑料门窗异型材面市
     日前,深圳市顺嘉高新建材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门窗用抗菌、无铅塑料异型材,通过了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抗菌材料检验中心的性能测试。据介绍,该门窗异型材的抗菌性能优越,其中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病菌率均超过99%,超过《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中90%的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抗菌材料先进水平。产品批量投放市场反映良好。
     门窗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不仅可以为人们遮风挡雨、通风采光、保温隔热,也是人们与大自然接触的通道。同时,门窗还是各种细菌附着,影响人体健康的高接触性物品。人们接触门窗导致接触病菌,最终致病的例子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在医院、火车站、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使用抗菌材料制作的门窗,对防止疾病传染、控制疫情意义十分重大。
     塑料门窗型材的抗菌原理,是通过添加某些金属复合抗菌离子,使致病菌不能代谢,仰制、阻止病菌的存活,导致其死亡。采用这种方法可有效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芽孢子草菌、牛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菌、SARS冠状体病毒和物体表面95.54%的自然菌等。
     今年初,顺嘉高新建材有限公司还成功采用稀土钙锌复合稳定剂取代了过去使用的铅盐稳定剂,从而解决了门窗型材含铅的问题,使塑料型材在使用上更环保、更安全。塑料门窗抗菌、无铅异型材的面市,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极具普及使用潜力,同时,该产品的出国前景也十分看好。
摘自中国塑料网2005-08-02

降解塑料存在价值及质量评价
塑料工业的发展始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塑料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异性能引起了军事工程科研人员的重视和兴趣,二次大战后塑料应用从军工走向民用,步入了迅速发展时期。
根据塑料制品的用途和使用环境不同,对塑料性能提出了不同要求,如塑料农用薄膜,购物袋、食品袋以及工业包装材料等,在广泛实际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即通常所称的“白色污染”。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治理方案和声音:有入主张全面禁止使用,但迄今为止禁而不止,可见它有着继续生存的价值;有入主张采用取代晶——纤维模塑制品、降解塑料甚至恢复采用纸质包装等等。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度掀起了我国降解塑料开发研究的高潮,全国约有四五十家开发研究和生产单位。
通过光或微生物将塑料大分子链切断变成小分子,最终变成水和二氧化碳消失于自然界,这一过程称之塑料降解过程。目前工业化生产的降解塑料是通过加入第三助剂诱发,使普通塑料发生光降解或生物降解的效果,此类降解塑料称之掺混型降解塑料。例如在PE中加入一定量的光敏剂(一般为变价元素——Fe、Co、Ni、Cc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铁,价廉又毒性低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例如硬脂酸铁,二茂铁及其衍生物等)掺混后,加工成型即可。淀粉基塑料是目前国内外较为普遍的生物降解塑料,以淀粉向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提供养分,同时微生物以淀粉颗粒点为突破口使塑料制品力学性能下降造成制品崩裂,达到降解的目的。中国科学院土地研究所曾对光解农用地膜碎片残留对农作物根系发育的影响进行过研究。获得了4平方厘米碎片对农作物根系发育没有影响的结论。我们曾在90年代初,在砾石土中对淀粉基PE膜进行埋土试验,半年后发现,PE膜千疮百孔,力学性能明显下降,重量变轻,植物根系穿膜生长等现象,说明淀粉基PE膜具有生物降解性能。
     塑料降解过程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光降解离不开光照,并在一定的湿度环境下进行;生物降解必须要有微生物存在,降解速率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微生物生存和繁殖条件——温度、湿度相关,这—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天然纯棉织品在地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变烂,并且逐步消失,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物降解过程,不过我们习惯上称之腐烂。
     降解塑料质量评价和性能测试,迄今还没有快速和简便的可靠方法。虽然光降解已有实验可靠的检测方法,但费用较贵。对于生物降解测试方法,因为涉及到采用何种菌种,环境因素等原因,从而带来了诸多不便,以致生产企业、质监部门无法及时判断产品质量优劣。前一时期不少生物降解产品是不达标的,虽然在塑料中添加有淀粉,但并没有达到明显的降解效果(美国农业部门专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在塑料制品中淀粉添加量在6%以下的不属降解塑料)。同样对于掺混型光降解塑料,根据实践经验,在HDPE和LDPE中,光敏剂添加量是不同的,HDPE中用量要大,即使在同一品种的PE制品中,制品厚度不同,添加量也不同。如果没有引起生产企业足够重视将造成降解性能上的差异,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对降解塑料管理和质量监管不够,个别人从纯商业利益出发,光敏剂或淀粉的添加量不到位,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降解塑料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外贸领域的包装材料十分引入注目。在国际贸易中外商常常指定要用降解的包装材料。据笔者所知,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一些厂商向我们订购生物降解型塑料材料。此外,还有一些特殊部门需要降解塑料。所以说降解塑料材料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塑料的“白色污染”问题,很多方面均有它存在的需要和价值,其应用领域的开拓也需要我们予以关注。
摘自中国塑料网2005-08-05

胶价上扬原因分析
     进入7月,去年以来国内市场一直平稳的天然胶价格突然发力上扬,全线突破16000元(吨价,下同),其中进口3号烟片胶价格喊到18000元,国产胶也摸高至16500元以上,整个行业为之叹然。分析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
首先,资源和消耗不平衡。上半年国内天然胶主产区受干旱影响减产3%,预计产量18万吨左右;同期进口63.5万吨,同比增长5.9%。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所谓的复合胶,1~6月份进口11.58万吨,同比锐减。另外,合成胶国内产量77.7万吨,同比增长6.2%;进口52万吨,同比下降6.5%。但橡胶制品生产依旧强劲增长,轮胎上半年增长28.7%,产量达1.45亿条(包括部分摩托车胎);胶鞋产量5.37亿双,同比增长20.13%。供求关系差异明显。
   其次,合成胶价格坚挺。受国际油价制约和颇具争议的丁苯胶等反倾销以及垄断经营等因素影响,合成胶价格始终不回落,一直在14000~16000元间,给天然胶价格上涨留下了空间,并形成有力支撑,甚至成为拉动因素。
   第三,国际天然胶价格持续上涨,近期已达到1700美元的历史高位,而且还不时传出推迟供货的消息,对国内市场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预期心理不佳。汇集各种信息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范围资源量增长赶不上消费量增长,库存正在缓慢下降,据此判断天然胶价格会越来越高,因而大家都在寻求适当的进货时机,难免产生集聚效应。
   当然,本次胶价上涨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对人民币汇率调整的预期;三四月份胶价走低,导致贸易商持观望态度,不敢冒然进口,致使国内资源相对不足。当然,也不排除人为炒作的可能。
   笔者认为,胶价高企说明了四大问题。
   第一,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天然胶价格暴涨,目前已在高位持续3年。展望今后的供求形势,再想回到“便宜胶”时代已不可能,橡胶制品企业应理性、务实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橡胶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亟待从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一味依赖数量扩张,不但资源支撑不住,环境也承受不了,这是中国从橡胶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第三,依靠技术进步必要而紧迫。橡胶行业必须积极开展新型材料、可回收材料、可替代材料和环保材料的研发,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第四,政府在调控和引导市场方面要有所作为。对于像天然胶这种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原料性商品,不但要建立合理的国家储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应考虑设立必要的调控(干预)基金。要顾及和平衡上下游行业的利益,调整现有不尽合理的关税税率,争取中国这一世界橡胶最大买家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pbac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5-10-21 18:41:49 | 显示全部楼层
vddfgfdshbgfdfdjghfkg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1 23: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剔除虚假和过时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8 19:36 , Processed in 0.133033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