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中感受危机:我们拿什么赶超美国?
从数字中感受危机:我们拿什么赶超美国?消息来源:网易部落
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究竟能否赶超美国,下面通过一系列数据来定量地分析分析。
1、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32%,美国高达70%。如果中国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日本的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如果中国城市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个美国人口的大规模转移,这不仅创造巨大的私人消费需求,而且创造巨大的城市基础设备消费需求,即使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50%,仍然低于那时世界城市化率平均水平。
2、中国国土面积大于美国国土的面积,但是铺设公路里程只有美国总数的7.3%,铁路里程为27.4%,输油管道为3.5%,输气管道为2.8%;中国仅相当于美国航空运输市场的9.1%,登记的汽车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5.3%,如果达到美国人均汽车拥有辆的话,同样,全世界的钢产量都提供给中国也不能满足需求。
3、知识与信息方面方面,中国SCI(国际科学索引)数相当于美国的4.5%;中国居民专利申请数不足美国8%;;高技术出口额为美国总数的3.5%。这反映了中国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十分低下。中国电话主线仅相当于美国的61.8%;移动电话相当于美国的42%;个人电脑为3.8%;因特网用户为 4.6%;电子商务交易额仅为美国的0.23%。中国成人识字率比美国低16.1个百分点;中国综合入学率比美国低30个百分点。(摘自《21世纪展望:中国如何追赶美国 》胡鞍钢)
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近11万亿美元,中国1.4万亿美元,而人口中国13亿多,美国2.9亿。人口中国是美国的4.5倍,如果人均达到美国GDP水平的话,那么中国的GDP应该为49.5万亿美元。这样,为实现赶超美国的目标,中国的GDP要比03年的全世界GDP的总量还要高出10多万亿美元才行。
上述是GDP情况。能源支撑着财富的积累,支撑着经济的发展。那么我们再看看不可再生的能源的状况。以支持GDP消耗最大的能源,石油和煤炭为例。
03 年美国消耗的石油是9.4亿吨,占03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5.5%。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那么中国应该消耗石油42亿吨。而03年世界石油产量仅为36.9亿吨。换句话说,全世界的石油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的目标的GDP增长。而事实上我国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中国 2003年共消耗石油2.4亿吨,单位产值的石油消耗是美国的2.4倍、日本的4.3倍。如果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石油才可以满足我们赶超美国?
据预测,我国2003年底石油估算探明储量约220亿吨,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将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1年零3个月。世界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3113亿吨。截止1999年底,已探明2500亿吨,累计采出1114亿吨,还有剩馀可采储量1386亿吨。为满足中国赶超美国,世界的石油也还能用上几年?
再看煤炭。03年美国消耗煤炭总用量为10.95亿短吨,如果按美国单位产值的煤炭消耗,那么中国应该需要煤炭49亿吨。而03年全世界的煤炭产量为46亿吨。同样,全世界的煤炭产量全部由中国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为赶超美国目标的GDP增长。而03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为1.18吨标准煤/千美元GDP,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近6倍。不可忽视的一个是事实却是,我国1.4万亿美元的GDP却消耗15亿吨标准煤,比GDP高达11万亿美元的美国还多4亿吨煤。同样照此计算,世界还得产出多少煤炭才可以满足我们赶超美国要求?
2000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按目前需求可开采200多年。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GDP水准,那么世界煤炭资源还可供开采几年。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 %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在如此高的资源消耗率情况下,谁来满足庞大的赶超美国的中国经济体?
工业革命300年以来,人类为快速积累社会财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过程,也是大量消耗能源的过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这一过程都是不可逾越的。如果没有发现新的能源资源的话,中国如果达到美国的GDP水平的话,三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费!中国人无疑具有像美国人一样消耗地球资源的权利,然而别奢望像美国人那样如此\"大度\"地消费属于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资源不可再生,而赖以生存的人却无穷尽地增长。对于中国来说,人口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然而这又是谁之过?
用数字说话,从数字中发现问题,我们就会从数字中感受压力、感受危机。 还用的着赶超美国吗?看看茶社的这个【转贴】中美大比拼~~看老美那寒酸样(有图)
http://readfree.net/bbs/read.php?tid=85763&fpage=3&toread=1 看了,原来如此!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