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案疑案研究之九:明懿安皇后死事之谜
明懿安皇后死事之谜按:参编过一本《明清大案疑案录》,写了几十篇,发出来向大家请教,请勿转帖
懿安皇后张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皇后。天启时,魏忠贤专权,张皇后深为不满,为此屡遭阉党陷害。天启七年(1627)六月,熹宗病倒,随着他病情日渐加重,京城中纷纷传言魏忠贤即将纂位,张皇后对此十分忧虑。为防魏党对熹宗暗下毒手,她衣不解带,日夜守候在熹宗病榻前,每逢进药,必先亲口尝尝。到七月底,眼见熹宗的病无望好转,张皇后开始担心皇位的继承问题。一天,她趁魏忠贤不在,偷偷问熹宗在他百年之后,帝位何人继承。熹宗当即表示由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承,并接受张皇后的建议,立刻召见了信王,强自支撑着对他说:“我弟将来一定会成为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朱由检听后,非常恐慌地跪倒在地,口称万死。熹宗淡然一笑,挥手让他平身坐下,又嘱咐他好好照顾嫂子。
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驾崩。魏忠贤派人威胁张皇后,欲阻止信王继承皇位,遭到她坚决拒绝。她说:“从命亦死,不从命亦死,活着只不过等死罢了!不从命而死,尚有颜面见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由于熹宗生前有遗言让信王继承皇位,张皇后当即发出懿旨,令司礼监召信王入继大统。二十四日,朱由检即位,即崇祯帝。至此,张皇后才放下心来。崇祯帝鉴于张皇后在他即位问题上出力不小,特上尊号为懿安皇后,将他奉养于宫中。这位饱经坎坷与磨难的皇后本来到此就可安心养老了,然而他的丈夫明熹宗早已将大明的最后一点儿元气戕毁殆尽,无论崇祯帝如何努力,烂摊子也难以收拾。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领大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他的皇后周氏自杀于宫中,这时仍在宫中养老的懿安皇后却下落不明,成为明清鼎革之际的一大谜案。
明季清初的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懿安皇后的下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迎降说。这是流传最广和最早的传闻。赵士锦《甲申纪事》称“相传懿安皇后出迎并献金银,后不知下落”。
(二)化妆出走说。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甲寅之变》称崇祯帝派人到懿安皇后住所,劝她自裁,仓卒中未能到达。懿安皇后趁宫中大乱,用青衣蒙头,徒步走入成国公府第。此说后被张岱《石匮书后集》和计六奇《明季北略》袭用。谈迁《国榷》也主此说。
(三)为“贼”俘获说。谈迁《国榷》中引杨士聪语称懿安皇后“为贼所得,盖受刑追银也”。俞樾《壶东漫录》引王源《居业堂集》称懿安皇后被俘后立即被杀。该书称颖上高泽生对王源说,河南尉氏人王大本为义军将领,攻克北京后王与其他四人共同俘获了懿安皇后,有人对皇后不逊,王大本大怒:“这是一代国母,怎能胡来?”当即抽刀将皇后杀死,使其虽死却未受辱。
(四)被人义救后自缢说。对于救懿安皇后之人,说法有三:一为李岩。吴梅村《绥寇纪略·通城击》称李岩“尝以大义脱懿安皇后于厄,而俾之从容自死”。龚鼎孳《圣后坚贞记》、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七、彭孙贻《平寇志》卷九,王宏《山志》二集卷九、王用章《甲申日记》等书在记述时仅有个别细节不同,但均有李岩保护其从容自尽的内容。二是刘宗敏。谈迁《北游录·纪闻》引内侍赵璞的说法,称“懿安皇后被难,谓伪将军刘宗敏曰:国母也,毋自辱。送归外戚张氏,张氏母同懿安皇后投环死”。三通称为“贼”,可见于《国榷》卷一百,“贼搜成国公家,得懿安皇后,令肩舆送归太康侯张氏家”。
(五)宫中自缢说。贺宿《懿安事略》主此说。他据宦官王永寿的说法称义军攻入京城后,“宫中鼎沸,后闻变自缢”。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也记载他听王永寿谈到懿安皇后自缢于宫中事。周同谷《霜猿集》则称“西安张孟坚从贼入宫,亲见后死,曾为予言之。”《明史·后妃传二》则表达得比较含混,“李自成陷都城,后自缢,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命合葬熹宗陵”。
上述诸说歧异之处颇多,今择其要者分析如下。
赵士锦《甲申纪事》一书中虽出于耳闻目睹,但其当时遭义军关押,不能四处探访,所记未必确切。“迎降说”只是传闻,当时已有人反驳。贺宿在《懿安事略》中说他读《甲申纪事》诸书时,对其中记载的懿安皇后事非常怀疑。他认为懿安皇后“严正有丈夫气”,不可能临难而苟活,故于顺治十七年(1660)抵京时,遇见旧时宫中内侍王永寿,向其询问事情真相,方得知迎降者系熹宗之任贵妃所为。任氏为魏忠贤养女,聪明美貌,后入宫。李自成率部攻陷北京后,宫中大乱,懿安皇后闻变自缢,而任氏盛妆出迎,称自己乃天启皇后,当即被义军带走。后在义军仓卒撤退时,她挟金宝逃脱,与京中无赖少年私奔至数百里外,因二人均不善谋生,所携财物耗尽后,她无奈之下又告诉别人自己乃先朝皇后,乡人立即禀报地方官,被押送至京城,后被赐死。王永寿曾受命在一旁辨认。此事言之凿凿,足可证明迎降说之误。赵士锦虽然误记,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他被拘押于大顺军中,只听到懿安出迎的传闻,却未听说她被李岩或刘宗敏义救的传闻。如果义救说属实,在当时必然会广泛传播,因此这一误记恰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义救说。
从现存史料看,懿安皇后被人义救后送归母家自缢及李岩保护其自缢诸说,均系后来追记,其实不少记述者也对此说有所怀疑,如彭孙贻作《平寇志》》采用李岩送归说,但却将贺宿《懿安事略》附于后面,以待将来作史者考证。谈迁更是如此。他作《北游录》时采用了刘宗敏义救说,但到作《国榷》时却不再指明具体为何人,只是通称“贼”。王永寿到顺治十七年(1660)对贺宿谈懿安皇后下落时,应能听到关于此事的各种传闻,但他只是以自己目睹其死来否定出迎说,却未提及义救说,也足可反映义救说流行并不广。有人甚至认为李岩义救说来自不可信的《新编剿闯小说》,辗转传抄后,影响日益扩大。
此外为“贼”俘获说的两种说法仅是孤证,难以考辩,其中王大本仅见于上书,尉氏县方志中也未记载,不知其详。“化妆出走说”仅是传闻,孟森先生曾作详细辨正,并不可信,在宫中管事太监王永寿口述史料面前该说无须再辩。说到这里,或许有人又会提出内侍赵璞之说,此说仅见于谈迁所记,难以为凭。
总之,在关于懿安皇后下落的诸种说法中,当以贺宿和纳兰性德所记王永寿亲见其自缢于宫中说最为可信。对于懿安皇后尸体的处理,《明史》、《清史稿》及王先谦《东华录》均称顺治元年合葬于熹宗之德陵,此说是否确切,只有待来日打开德陵地宫方能确定。
对懿安皇后下落之所以会出现前述多种说法,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顺军破城之时,崇祯及周皇后自缢,宫中极度混乱,据陈济生《再生纪略》称当时外人对宫内事芒然不知,直到有宫女逃出问路,方知宫中之变,而后仅见崇祯帝与周后尸体陈出,人们未见懿安皇后尸体,加上任妃冒名出迎,故而引起众多传闻。二是由于懿安皇后在反对阉党及后来崇祯即位、诛灭客、魏等大事中的功绩,颇受当时士大夫称道。他们不能相信出迎说,又不愿相信懿安皇后被贼俘获后受辱,于是杜撰出了义救说,其中当以《剿闯小史》为代表,杜撰了李岩之义举。宦官赵璞很可能未听说过李岩之名(因为李岩本身就可能子虚乌有),于是选择了为人熟知且地位更高的刘宗敏。再后来纪昀参考诸种史书,以小说的形式,搀入神怪之说,称懿安皇后于宫中自杀未遂,险遭玷污,危急时刻李岩挺身而出,保护其缢死宫中。这里纪昀很可能是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化和趣味化,方才写入李岩,并称青衣蒙头外出者仅为一宫女。《国榷》、《平寇志》的作者谈迁、彭孙贻虽沿袭义救说,但对其最终下落却存疑,虽有所考虑,但未加以考辩,义救说的误传便始终未能澄清。 好文章,先顶一下! 楼主,最好能将文章分段分一下,每段前空两格,
不然,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即使是好文章,也无福消受!!!!!!!! 嗯。8错8错。支持一下楼主。辛苦了 为什么不是一整本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