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 发表于 2005-5-25 10:56:57

我的阅读生活

  7岁上学,应该是我阅读的起点.之前,我是不识字的小文盲.小学课本上的内容,不知道我现在为什么还记得.开始自然是a,o,e之类,再后来就是大写的一,二,三,上,中,下.学到后来,便有了词语和课文,印象深的是"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还有小猫种鱼的故事.现在在网上,这两篇都有了新版本:"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渣字形";"春天,我把老婆种到地里,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老婆了."网上充斥着爱搞笑的网虫,网上便洋溢着快活的空气,虽然有时难免感到肤浅.
  说起阅读,我很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以我长大后的眼光来看,他有很多地方做的并不太好.小时侯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父亲每年却能拿出几块钱来给我订《少年文艺》,有时还从书店里买回许多小人书。上海出版的《少年文艺》让我变成了一个爱好文艺的少年。秦文君的《告别裔凡》和另一篇文章里的K,我现在都记得。感谢这位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写出许多美好的作品的美好的作家。小学时候的阅读是漫无目的的,那个时候书也少,偶尔书店有几本适合胃口的新书,然而手头没钱,只好依依不舍的走开。那个时候的书只有几毛钱,贵的也就是2,3块钱。有一次一个同学拿来一册《鹿鼎记》(共5册),只要2块多。然而比较一下,价格并不便宜,那时吃顿早饭只要1毛1。于是只能胡乱的抓住一本看一本,没人指导,自由自在。
   到了初中,家中多了一本《啄木鸟》,不知有人听说过没有。这本书其实多是刊登描写公安战线的小说,报告文学等。有些文章,比如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就是在这本杂志上看到的。还有王朔一哥们儿苏雷写的《魅力试验》,用现在的话说,挺搞笑的。
   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升入了高中。偷闲还是看王朔。隔壁班还闹了一个笑话。说是有一天上课,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在看小说,于是走到他面前,那同学反应倍儿快,把书搁抽屉里去了,老师怒问:看的什么书?那厮支支吾吾不答,师愈怒,追问之。生脸红,仍不答。师以为其顽抗到底,从抽屉中强行取书,书名曰:《我是你爸爸》。
高中时《读者》开始流行,那时还叫《读者文摘》。上面全是温馨和含情脉脉的故事和体会,很对高中生的口味。还有一本叫《辽宁青年》,内容类似。

(未完,今天累了,明天再写,大家多批评多交流)

森林一片 发表于 2005-5-25 20:05:39

与我的阅读生活颇有相似之处,
《少年文艺》《啄木鸟》多看过,
《读者》还是每期必读,它是我的枕边读物。

期待继续!

5月12日 发表于 2005-5-28 22:46:42

辛辛苦苦写了半天,只有森林一片一个人回帖,伤心ing!
接着写,学习曾国藩,屡败屡战!
接1楼:
    高中阅读时间不多,有时间就做练习和试卷去了,毕竟,我们那时候的高考升学率可比不上现在(毫不夸张的说,比现在考研都难).语文课的课文,就是那些被一些人批了很多次的《猎户》等,其实我倒没觉得这些文章不好,主要是老师教的读这些文章的方法不好,基本就是围绕着高考展开,标准化试题惹的祸。其实,语文这东西,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干嘛非说你标准答案那个哈姆雷特就比我高明?
黑色的7月,多少有些夸张,也许我心理状态比较好吧,高考头天晚上,还乐呵呵的看完了电影频道的《烈火金刚》。现在的高考改在了6月,天没那么热了。好歹杀出重围,考上了大学。
仔细一想,18岁以前就是在胡乱的生长,幸运的是遇上了几个好人,几本好书,使我总算没变的那么无可救药。暑假里,去和自己心爱的MM告别,她和我考的大学离的太远,估计是难以继续发展了。现在想来,其实也就是心里比较欣赏而已。不过那时,我走出她家门口的时候,我努力着没有转过头去,因为我已经泪流满面。
扯远了。大学生活就在前方招着手,一切似乎都变的不重要。
进大学了。还是看书,看书。我这人喜欢看书。而且刚进大学的时候,发现书店里的书真多啊,我把我半个月的生活费全买了书.我觉得一个人的阅读从小说开始,后来看纪实,到传记,报告文学,到散文,最后还是回到了小说.诗歌是最难欣赏的,因为它的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没有钻研精神和别人的指导还真是欣赏不了,但是,欣赏不了诗歌,可能你的语言就上不了一个层次.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可供看这些书的时间其实也不太多.所以,杂七杂八的看了一些,涉及各个门类,一知半解,愧哉!

jeson_1030 发表于 2005-5-28 23:01:51

偶上学的时候看读者
现在没时间看了
偶上学的时候看经济类的书
现在也不看了
觉得不看书
人就像是没了灵魂
现在的自己像是行尸走肉
楼主这么和书有缘分
好好珍惜
为你高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阅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