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短评3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5-1-24 21:18 编辑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周克希译成《追寻逝去的时光》,是有他的道理的,这里暂且用似乎已经习用的译名),看后的主要印象是:作者观察非常细致,感情细腻,有些描写很出色。但是,作者感觉比林妹妹还林妹妹,过于sensitive,有点受不了。书中有不少段落涉及当时的法国政治,并不熟悉,也不感兴趣,读来不知所云,味同嚼蜡。
顺便提一下,刘绪源先生有篇文章《普鲁斯特二题》,文中谈到现代派文学,说“但这是一种神经质的文学,它们艺术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反审美舒适。”虽然刘先生在文中其实并不是说《追忆逝水年华》,而是指现代派文学的总体特点,但“神经质的文学”用来评价《追忆逝水年华》,可谓是一箭中的,所以这里引用一下。
郑振铎的历史小说说教太多,味同嚼蜡,比如代表作《桂公塘》。散文不错,语言生动,感情直抒胸臆。
很喜欢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看似不露声色,实则感情汹涌。借写猫来写对父亲的感情,笔法也很巧。
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一译《人性的枷锁》,英文原文是Of Human Bondage,human到底理解成人性还是人生,或许都可以。英国佬喜欢玩这种模模糊糊,可是译者苦矣!),用了大量篇幅写了男主的情感纠葛。据说这部小说好像有自传性质。那么毛姆写作的时候,大概是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颇为投入的吧。但我大概是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读起来却没什么感觉,反而还觉得过于拖沓啰嗦,没什么意思。
好像有人说过,感情的事,旁观者迷,只有自己清楚。自己感受很深的事,在旁人看来,却可能显得平淡无奇,苍白无聊,甚至有些可笑。只有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会引起共鸣。不过,各人的经历不一样,所谓共鸣,更多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勾起了那人的回忆,将尘封的往事,再从心底里翻起来一次而已。
关于周作人,很多名人大家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我懒得一一阅读,只看了刘绪源著《解读周作人》,觉得功力很深,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对周作人的作品分析很深入,很多话都说得很有道理。我不妨以此为参照,他在书里论述过的,我如果也体会到一二,就不说了。虽然这样一来,我本来即使可以多说几句,也就剩下很少了,但至少能保证我所说的东西,多少有点新鲜观点吧。
周作人的表达非常收敛,点到为止。表达很婉转,说了某个观点,往往又要兜回来,说几句类似“这是我的臆测”的话,当然有时候也显得略为世故。
周作人“掉书袋”,或者叫“文抄公”的那些文字,我以前努力想从中挖出“深意”来,如同陈思和教授所说:“他的散文风格愈是成熟愈是涩,成熟期的散文几乎没有自己的话,都是不断地抄书,借前人的话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也正是努力想读出这隐晦的意思来。但是现在我的理解却变了。我觉得很多抄书的文字,恐怕没有什么隐晦的意思,只不过是周作人真的喜欢他抄的这些内容。好比一个人喜欢自己的收藏,不但自己欣赏,而且想让别人也知道,津津乐道自己喜欢的东西,好像也是一种乐趣。当然,作者写文章,总会受到当时的心情影响,比如心情烦闷,就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聊以排遣。这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只有作者自己清楚,无法从文本去揣测。
我古文底子差,对于他抄的那些书也多半兴趣不大。周作人的文字,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看似语言平淡,却很准确地反映了真实生活的段落。这里只以《若子的病》为例。“我读了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岁时死亡的四弟椿寿,他于得急性肺炎的前两三天,也是固执地向着佣妇追问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这都是迷信,却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发生冰冷的奇感。”,“这天下午因为病人想吃可可糖,我赶往哈达门去买,路上时时为不祥的幻想所侵袭,直到回家看见毫无动静这才略略放心。”,“紧张透了的心一时殊不容易松放开来。”
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大概都会颇有共鸣。
没注意到毛姆那书中文名是这个,我看到英文时是认为bondage这个词大概有性暗示什么的 实在读不完系列 《追忆逝水年华》: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