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关于语文的故事还是2003年的
王蒙说:“我对语文教育持批评态度,是我从自己后辈当中碰到了呆板的教育带来的问题。”“我的小孙子写了篇作文,说自家的猫每天晚上自己出去,早上回来,是个‘独行侠’,被老师划了×,比喻不当。依我的经验,猫确实不喜欢集体活动,说它是‘独行侠’似无不可。还有,小孙子说我不会做他们的语文题,我不信,可是真拿过来一看,确实傻了眼
,这是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与‘窗外有棵杨树’意思最接近的一句话,给出的三个选择是:一棵杨树长在窗外;窗外有一棵树,是杨树;从窗内看出去有棵杨树。我觉得都差不多,确实不会做了。
“教改后,我的一篇微型小说《羊拐》被选入某地的教材,内容是当年我在新疆时,三五岁的小女儿留在北京外婆家,那时候小孩都兴玩羊拐,我回去探亲时,听见女儿直叹息:‘唉,我就没有羊拐。’我就暗地里许下愿,一定要给女儿带羊拐回来。等我搜集了多半口袋羊拐又回北京探亲,可谁知女儿很不屑:‘早过了羊拐了,我不玩羊拐了,玩皮筋了。’课本里要求学生选择小说的主题: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疼孩子,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一切事物都不断变化,人应该与时俱进。正确答案是最后一个,可是我自己觉得小说的可爱之处在于有很多层意思可以回味:既有想得到时没得到,得到了不珍惜的意思,也有小小的时间差带给人的各种遗憾,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看到小说的意味被肢解,感到挺难受。”(文/王太星姜淑芹)(来源:央视国际/齐鲁晚报)
https://news.sina.com.cn/c/2003-10-12/1911904591s.shtml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中国语文教学的可笑和荒谬,语文教学界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从前语文老师们经常看一本杂志,叫《语文教学》还是什么记不清楚了,杂志里对中国语文教学有很多讽刺。
但是,到了顶层设计那里,包括统编教材的编制者那里,情况依旧恶劣。几十年的语文教材,不能说一点进步没有,但大部分是停滞不前甚至开倒车。
原因也很简单,语文和数学不同。数学是西学,语文是中学。西学为用中学为体。为用的可以与世界接轨,为体必须守守残抱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棵树吊死算。 gongqi 发表于 2024-10-17 10:49
中国语文教学的可笑和荒谬,语文教学界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从前语文老师们经常看一本杂志,叫《语文教学》 ...
其实语文也不是中学,修辞和语法都是外来的,白话文也谈不上多古代,其实更像是建国后形成的传统。
1949年北京市教育局搞调查,报告说教师们认为白话文看看就好,不用多讲,这与现在恐怕是不同的。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7 10:53
其实语文也不是中学,修辞和语法都是外来的,白话文也谈不上多古代,其实更像是建国后形成的传统。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体制内K12语文教育99%的内容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无非就是洗脑。洗脑对官家当然有好处,对孩子有啥好处?不想润的话遵纪守法就行了,非要心服口服?
如果说语文课的内容应该是文学,但文学又是被政治化的文学,鲁迅的作品被逐渐清零,歌功颂德浓的化不开,其实还是洗脑。
gongqi 发表于 2024-10-17 11:35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体制内K12语文教育99%的内容就是浪费时间。因为无非就是洗脑。洗脑对官家当然有好处 ...
鲁迅的作品就不歌功颂德吗?只不过他歌颂的是苏联吧。
鲁迅退出教材,多少是个谣言。但以当前社会的氛围,鲁迅是不可能退的,梁实秋胡适倒是有可能。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7 11:38
鲁迅的作品就不歌功颂德吗?只不过他歌颂的是苏联吧。
歌功颂德一般都是针对所在环境的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在人屋檐下的活命和富贵。
且不说鲁迅有没有歌颂苏联,就算歌颂了,那也是歌颂境外和屋檐外,是为了理想,不是为了活命和富贵。
2003年的这个故事还是听过的,具体什么时间听过的记不太清楚了。
只记得当时说到王蒙做孙子的题目不能及格。 MeiZone 发表于 2024-10-17 12:27
2003年的这个故事还是听过的,具体什么时间听过的记不太清楚了。
只记得当时说到王蒙做孙子的题目不能及格 ...
原作者答不上自己文章的题目,王蒙也有,但后来广为人知的反而是那个窗外下大雨的。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7 12:33
原作者答不上自己文章的题目,王蒙也有,但后来广为人知的反而是那个窗外下大雨的。 ...
窗外下大雨的。
我上学时候反而这方面知道的不多,你说的那个 额外下大雨的 是什么事情?
讲来听听吧。
MeiZone 发表于 2024-10-17 18:17
窗外下大雨的。
我上学时候反而这方面知道的不多,你说的那个 额外下大雨的 是什么事情?
讲来听听吧。
中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对答案,妈呀,我自己写的文章,自己都不会分析了!这些出高考试题的想得真多!” 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题的原作者林天宏近日在微博爆料: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题,但自己不会做,一时引起博友们的关注。林天宏的文章《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被安排在乙类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阅读10段文字后,需要做3大题。第一道要选出对“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林天宏选了C、E,正确答案是D、E。第二题要简要分析“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林天宏说自己基本答对。第三题要求考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标准答案说了一堆。林天宏说真正的原因是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两次写雨,只是随性。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0-17 21:27 编辑
语文有洗脑的成分,但要说99%也没那么夸张。大部分课文应该说还是有定论的名文。有些课文,虽然由于作品的时代关系,有一些政治词汇,但内容其实和政治关系不大,比如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里面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什么的,但其实内容还是讲文章写法的,甚至提到“在我们的文坛上,应该使不同的风格百花齐放”。
不说课文本身,课文后的思考题,也有很多好的内容,对于指导如何欣赏文学作品很有用。这么多年了,还记得一个例子。是叶圣陶的一篇短文,不是课文,是课文后的一个关于文学欣赏的专题,提到鲁迅的《孔乙己》,说有个社会经验丰富的人说感触最深的是一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写出了众生的无聊,这个看后觉得颇有收益。
另外客观地说,有些洗脑的课文,也得承认本身文字还是很好的。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原文的宣传气息很浓,选入课本后做了删减,虽然仍然是为了宣传,但文字方面还是很不错的。这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还有就是有些课文,本意是洗脑的,但其实也可以换一种解读法。比如莫泊桑的《项链》,老的课本里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给人们的毒害”,但这篇世界文学名著,显然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的。
除了选文之外,主要是语文教学和其他课目一样,鼓励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差了些。基本上还是诱导学生想出“标准答案”的思维,而不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比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面一句“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课后练习题里说“真是要忘却这些烈士吗?这里应如何理解?”,显然编者的意思是“不是要真的忘却”。但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真的是要忘却,或者说忘其实忘不了,但是想写个文章,以此将这事做个暂时的了断。但这么说,考试大概是通不过的。
至于楼上说的下大雨的例子,想起诗人曾卓当年发表在《文汇月刊》上的一篇短文《解诗之难》,引用了卞之琳的名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一般人,包括作者自己,都说主要是表达一种相对的关系。但李健吾却理解为这首诗的重点在于“装饰”二字,蕴含了说不出的悲哀。曾卓说,作品发表后,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自由诠释,所以有不同的理解都是合理的,正常的。
所以说出题者的理解和原作者的理解不同,这本身倒是很正常。但出题者要把自己的理解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这样的题目出多了,对于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学欣赏水平都没有好处。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0-17 21:12
语文有洗脑的成分,但要说99%也没那么夸张。有些课文,虽然由于作品的时代关系,有一些政治词汇,但内容其 ...
阶级弟兄那文章应该删了,当然文笔确实不错。
不过这种题型的历史真的很长?1949年北京市教育局的刘国盈写过这么一篇文章
关于中等学校的国文教学
刘国盈
最近笔者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作了一次“关于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虽然不大成功,但多多少少总是得到了一些材料。我想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供给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教材问题
据调查的结果,一般中学生对于现有的国文教材(新华书店出版,周静、王朴编),有如下的反映:“太浅”,“文言文太少”,“抒情文太少”,真的太浅吗?真的抒情文太少吗?我们作了一个研究。
前两个意见,基本上是一个问题。那就是说,现有的国文教材不是太深或太浅的问题,而只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所占的数量太多或太少的问题。是的,假如拿现在的国文课本和国民党时代的国文课本比较起来,文言文无疑地是减少了。我们姑且不谈文言文究竟有什么价值,然而,我们一定要问:为什么中学生对于文言文有这样大的兴趣呢?经验告诉了我们:除了极少数的学生外,绝大多数的中学生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而所以现在的中学生要求增多文言文,不是别的,基本的问题还在国文教师的身上。我们知道以前的国文教师,所谓讲书,只不过是翻译了一下罢了,把古文翻成了今文,把学生不懂的古语法翻成了现代的语言,把子曰翻成了孔夫子说,其它还有些什么呢?什么也没有。虽然偶尔在国文课本上也有一两篇白话文,可是,我们的国文教师们是怎样处理这些教材呢?是这样的:“白话文,你们看看算了,用不着讲。”这话的口气包含着一种轻蔑与不屑,但问题的本质是连他们自己也不太懂白话文的精神与结构,这样,怎样给别人讲呢?!
现在,我们不但要反对而且要坚决消除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清高思想,同时我们对于刻版式的某些教学方法,也要予以改善或革除。然而,事实的说明是有些国文教师还仍然在用他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无怪乎学生们感到国文太浅了,文言文太少了,对于这一问题,中学的国文教师们必须加以解决,否则这门学科的教育作用,将要降低或完全丧失。
其次让我们谈谈抒情文的问题。
所谓抒情文,在这里不单是指描写情愫的文章,而是所有的隽永、诙谐、幽默、优美、秀丽的描写文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凡不是论说的文章,都是抒情文。我们知道,中学生曾经是喜欢“我所知道的康桥”、“寄小读者”、“超人”、“埋存与发掘”等一类的文章。这些文章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还喜欢它?一句话,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温情、自私、优越感的思想习惯在作祟。今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是要把顾影自怜的个人主义彻底肃清,革命的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必须建立;因此我们决不许可再有“孤独的智慧”的错误理论存在于我们课本里,同时对一般学生的错误思想,我们也必须要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它。
反过来我们再来看看现有的国文教材是不是没有所谓抒情文呢?不,有。廖承志同志的“遥寄”、吴晗先生的“哭一多父子”都是很好的抒情文。我们的国文教师只要能够把叶挺将军和闻一多先生当时为民主事业奋斗的精神和事迹,很好的叙述一下,我相信年轻天真的中学生,一定会因感动而流出热泪的!这样,他们还会去留恋那“孤独的智慧”吗?!还会去贪图那“穿夜行衣服,带镖背剑,来去如飞的人”吗?!不,决不会,我相信他们很快的便会改变,改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先进、最聪明、最有为的青年一代。
屠格涅夫的话说的很好:“处女土不应该用一架轻轻滑过的木犁,而是要用一架深入的犁来开垦的。”我感觉我们的国文教师们要切记这一句话,掌握好自己深入的犁,好好地在我们青年朋友的学习领域里去开垦,鲜花不久就会开放的。
二、一般学生对国文学科的态度
关于这个问题,调查大纲是这样拟定的:
(一)你对国文感到:①讨厌,②不在乎,③还有兴趣,④特别爱好?是什么原因:①没有用处,②容易及格,③自由阅读,④国文教师的启发,⑤受了其它的影响?
统计的结果,“还有兴趣”的人最多,可是“讨厌”和“不在乎”的人加起来,和“还有兴趣”的人相比,也就差不了几人了。但最奇怪的是这三种人,大多数都是因教师的关系而产生了近乎完全相反的结果。因此我们不难推知,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至于感到国文“没有用处”的,只不过是几个人罢了。
(二)你觉得国文教师给你解决了:①读书方法,②作文技巧,③政治认识,④思想更有条理,⑤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使我们最惊奇的是无情的统计数字落在第⑤个小题上的最多。这告诉了我们:国文教师的教学几乎是完全失败了,而且是可怕的失败。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感到“国文是没有用处”的东西,这就是说,他们都愿意学习国文,可是为什么感到“讨厌”和“不在乎”的人又是那么多?原来他们学来学去,国文教师也没有给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怎么会有兴趣?怎么会不“讨厌”?我们知道中学里的课程比较起来很复杂,一般的数学和其它的自然科学又都有课外习题。因此,学生们与其是死坐在国文教室里听国文教师讲“不解决任何问题”的课,倒不如歇歇脑筋准备去作数学题更好些,与其是整天去看那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先生留下来的作业,倒不如多作些还可以增进知识的功课更好些,那么,是谁贬低了中学国文课程的应有的地位?我想这是不言可喻的了。
三、教学法
我们中学国文的传统教授方法,是就课文逐字句的讲,而一般学生在此种教授方法的影响下,所收益的只不过是认识了几个“冷字”,多了解了几句“古文法”罢了。
今天,我们教国文的教师们,不但自己要懂得而且一定要学生们也要懂得:国文课本不同于“千字课”,更不是“怪名词”的垃圾箱,正如法捷耶夫所说的:“这些诗同着其他的材料,会显出这些为将来而奋斗的战士的面貌是多么高贵,……人生由于有他们而开花,没有他们,人生的谷田会腐朽的。”是的,国文就是这么重要,它是人类智慧的种子,没有它“谷田会腐朽的”。我们必须让学生从基本上把国文课重视起来,然后细心地把这宝贵的种子,撒到我们最先进、最聪明、最有为的青年一代的智慧的田园里。
调查表告诉了我们,凡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绩的国文教师们,在他们的教授法里,一定包含着如下的方法:(一)讲文章的精神和结构;(二)增加了其它的材料连系实际。我想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而且正因为如上的两个方法,苏联中学的文学课,已经获得了惊人的巨大的成绩。我们要向苏联学习,学习他们把“包含在我们文学中的巨大的思想宝藏,一定要正确地、易懂地、动人地带到学生们的面前,启示给他们看。只有在那时候文学才会对他们起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法捷耶夫语)。
当然,国文教学的方法很多,而且也不能不顾具体的客观情况,便规定了一套死方法。只有联系实际的教学法,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达到上述目的。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7 21:16
阶级弟兄那文章应该删了,当然文笔确实不错。
虽然偶尔在国文课本上也有一两篇白话文,可是,我们的国文教师们是怎样处理这些教材呢?是这样的:“白话文,你们看看算了,用不着讲。”这话的口气包含着一种轻蔑与不屑,但问题的本质是连他们自己也不太懂白话文的精神与结构,这样,怎样给别人讲呢?!
可能当年还真没有这种题型
邹静之关于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的故事居然比王蒙还早,是1997年的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7 23:38
邹静之关于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的故事居然比王蒙还早,是1997年的
二十年前的这篇《女儿的作业》,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警醒作用! 2017-05-06 06:56
https://www.sohu.com/a/138623363_271555
邹静之,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品有《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少年行》等,现任《诗刊》编审。十年前,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女儿的作业》,充分体现了自己作为一个父亲,对尊崇权威、在标准答案中逐渐失去灵动的女儿的担忧。今天,和大家分享这篇二十年前的《女儿的作业》,相信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都没有改变。(原文发表于1997年《北京文学》。)
正文放假时,女儿的语文作业,有一项是把综合练习作业本重抄一遍,从题到答案一字不落地抄,大概有一万来字。此为三项作业中的一项,女儿学会了熬夜,那天写到凌晨3点。女儿六年级。昨日看到一幅画,题目是《陪读》。儿子深夜在写作业,父亲在叠高的椅子上,发悬于梁,满地烟蒂,苦熬等孩子作业写完,是个好父亲。现在一些老师的能力已经深入到了家庭。听一朋友说,家中电视从不敢看,曾遭到孩子老师批评,说孩子苦学,家长看电视,不是为父之道。这样的老师大概能使整个家庭都笼罩在苦读的氛围中。我不是个好父亲,我先是没有头悬梁,陪女儿深夜写作业的精神;再有,她的作业,我也大多不会,陪也帮不上忙。我没想到语文的教法已经深入细致到字典词典内部去了。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翁”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我不知道学得好的同学是否已经是半个文字学家了。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6/8244137425f7432685b542efaded86d4.jpeg我曾对女儿说这没用,你学会查字典就够了,字典是工具,而你不必成为工具,女儿不听,她尊师敬道。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我说这个词你会用吗?她说会,很快造了句子。我说这就可以了,关键是会用。解释“灰溜溜”这种词毫无必要,就像解释“馒头”这个词没有必要一样。女儿不屑,她认为我从没有学好过语文,连小学的问题都答不出来。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每个词是否都有再用语言来解释一遍的必要。如果不是,就该放孩子们出去玩玩。我想小到“灰溜溜”这类词,也要用书面语去说它一遍了,那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学的东西就太多了,我们确实不必在“灰溜溜”面前灰溜溜。每临考试,回家的作业,大多是做卷子。卷子很长,女儿她们称其为“哈达卷”,挺准确,像一条长长的哈达,从桌子上拖了下去。她吃完晚饭就俯在上边写,一条“哈达”写完了还有—条。有时我路过她的房间,她的影子借台灯的光投在天花板上,那影子没有什么光彩。我从没有借这个影子想象出过什么杰出的人物来,没有爱因斯坦,也没有惠特曼。我的感觉是—个作坊里的小工在干她最厌烦的活。我曾看过她的数学作业,对格式和步骤要求十分严格,不厌其烦,明明可以综合列式子的,也要求分部:一个式子之后还要有语言阐述(干吗非要把简单的复杂化,他会做就证明他是明白,清楚的)。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把聪明的孩子们当成白痴来教。他们其实非常灵动,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机敏得多,但我觉得那种教学好像就是非要压制住他们的活跃。很多时候这样的教学像是想验证一下谁更按部就班,谁更能掌握僵死的程式。有次经我检查过的语文卷子错了很多,不仅是家人,我也开始对我的语文程度怀疑起来。有两条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我仔细看了,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这真让人吃惊,我不知道“齐”与“同”在这儿有什么区别。按新华字典“齐”宇第三个义项就是同时、同样、一起的意思,并举例用了“同心”一词。该用“同心协力”时,用“齐心协力”谁能说这是错了。女儿说: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其它当然就错。真可怕,语文什么时候变得比数学还要精确了。中国语言之丰富,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就会有一个答案呢。那第二条,我觉得题目的意思,栩栩如生甚至比惟妙惟肖更为准确,“妙”和“肖”与“如生”比,哪一个更与“逼真”这个词接近呢。关键争执还不在此,把对的说成错的,就不仅是误人了实是害人了。还不止害一个人,而是害了一代人。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6/031afef40aff45f0b8eeca1c6f5435f8_th.jpeg这样的作业和考试,没完没了 ...实际也这样,我反复怎么说这两条都没有错,女儿也不信,她视老师为绝对权威,老师以标准答案为圣旨。女儿把她原来活跃、灵动的心收起来子。从她心里把那两个词赶出去了,她将接受别人给她的标准,来谨慎地使用词汇,她以后可能会像收音机一样的说话。那天,她按老师的要求把那错改了十遍。我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词:残酷。这样的例子非常的多。我不知道“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算神态类的词,而就不能算是动作类的词,神态和动作清楚的界线在哪儿。我也想不通“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的意思只能是“三长两短”。我最想不通的是考学生这个有什么意义。把一个词归于神态,或把一个词归于动作,对她应用这个词有什么作用。除限制别人的想象外没一点儿好处;古语说“文无定法”,如果真有那么死的标准,谁学会为“推敲”而推敲呢,诗人大概也不会再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话了。最奇怪的是,语文到这程度,女儿的作文反而越来越差。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我的曾写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句子的女儿,开始为作文编造她的故事。她非常熟悉表扬稿和思想汇报那类的文体。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借同学橡皮那类的故事。她们快乐地共同编着一样的故事,然后套上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这样的格式,去到老师那儿领一个好分。她们老师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谁不抄准是傻子”。我在书店看到过《儿童作文经典》这类的书,摆了一架又一架,我不知道“经典”这词现在已经变得这么随便。这些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你的写作能力,它向你提供些应付考试的、可以改头换面的模本。女儿说她们班的同学,写作文常找来相应的一篇,改个名字抄上去,就成了。这类的书在我家附近的一间新华书店占了有几张柜台,买者踊跃。那些父母并不知道真写好作文的人,并不是看这些书看的。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6/ed490dba122d499cba53ef65d78d0010_th.jpeg书店里的教辅书,永远卖得最好那天,我同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柜台上认真地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问她为什么不买回家去读。她奇怪地看着我,说这样的书怎么可以买回家呢。我曾接触过一些大学生,他们看过的经典比我在文革当知青时还要少,他们不看巴尔扎克,也不看冯梦龙,他们不看金斯堡,也不看白居易。谈到希望,再也不敢想十几岁的人能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句子来了。好像是文化提高了,好像是上学的儿童很多了,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模子里走出来的孩子。“希望工程”是为了救助那些失学儿童的,而我发现很多上学的儿童他们极想失学,女儿说一想到作业就要发疯,他们厌恶把他们当做傻子来教。他们不想学那种只对考试一时有用,一辈子却没用的东西,他们讨厌那个把简单复杂化的教法。他们讨厌作业,讨厌考试,他们讨厌评分不公正和狭隘。他们厌学。我也讨厌这样的学习法,我一直把家里深夜了还有一个在写作业的小学生,当成是这个家庭的灾难。我真是对她的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深恶痛绝。我已经多次地怂恿她不写那些东西,就是不写,那实在是对人的智力的污辱。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6/b623761bdcae44a6bc818acab7443db2_th.jpeg一位三年级的小朋友下午放学后趴在妈妈的办公桌上写作业,写着写着就睡着了这是我在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现在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她的作业量没有任何改变。我家住在六楼,她每天回家的脚步声非常沉重,我知道那声音一大部分来自那个书包,我曾经幻想过把一个快乐轻松的女儿放进家门,而把那个书包关在门外,但那样的日子从来没有一天来到过。很多有儿女还在上学的家长跟我说过,一家中最辛苦的是孩子,早上起得最早,晚上睡得最晚。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06/58df5864d2c0448e84eadaebdc5f6a05_th.jpeg早晨上学路上,一位小学生疲惫地打起了呵欠…但就是这样,别的科目我不敢说,就语文而言,我相信这些苦难的孩子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我的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外甥女,就基本没有写作能力,她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重点学校,她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在她的文章中,我几乎没有看到过真正的心里话。很多人已经把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
MeiZone 发表于 2024-10-19 06:24
二十年前的这篇《女儿的作业》,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有警醒作用! 2017-05-06 06:56
https://www.sohu. ...
其实不一定真有很大意义,因为太陈词滥调了。当然栩栩如生这种题目后来应该不会出
本帖最后由 MeiZone 于 2024-10-20 12:26 编辑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9 09:54
其实不一定真有很大意义,因为太陈词滥调了。当然栩栩如生这种题目后来应该不会出
...
也是吧,这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这样问题小学生也不会太纠结了。
最近几年的高考是什么倾向,近期不关注,都不知道是关注什么内容了。
就语文来说,高考作文对大众来说,是一个都能参与进来的话题。
MeiZone 发表于 2024-10-19 17:56
也是吧,这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这样问题小学生也不会太纠结了。
邹静之其实闹了个笑话,他可能真的以为白居易是个很乐观的人,其实恐怕恰恰相反
病中作(时年十八) 唐 · 白居易
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
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0-19 18:09
邹静之其实闹了个笑话,他可能真的以为白居易是个很乐观的人,其实恐怕恰恰相反
往事说不多,不看一遍诗人传记,很难对那个人的性格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诗也是有感而发,看诗作也要接合定诗时的背景。
就你转引的这几句来说,诗人可能此时并不乐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