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宏杰的书
张宏杰也算是文化名人了,搜了一下张宏杰的著作,真是不少这里列一下,有没有缺少,不知道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2006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2012年8月,湖南人民出版社。(这本多次再版,可见畅销)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2013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湘军暨总督时期)》,中华书局, 2015年。
《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京官时期)》,中华书局, 2015年。
《坐天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东方出版社,2018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一)》 ,岳麓书社,2018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二)》 ,岳麓书社,2018年。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三)》 ,岳麓书社,2018年。
《曾国藩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
《简读中国史》,岳麓书社,2020年。
《简读日本史》,岳麓书社,2021年。
但我只买过他的《给曾国潘算算账》这两本书,在我个人的眼里,这是他学术著作。
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写的,算是经济史出身,这两本书史料也是充分,符合学术规范。
其他的书,可以算是文化作品吧。有些没有学者的底线了,“屁股歪了”。
为了迎合市场,搞些畅销书,高谈阔论,对于史料引用也不考证了。
挣钱肯定没有错的。不标新立异,怎么吸引眼球呢。
从豆瓣上,我个人认为的两本学术著作的点评量就可以看出。
至于某君奉《饥饿的盛世》为圭臬,可能因为张宏杰的本书立场,可以说和他气味相投。
在这本书中,读了前言几页,真的很……,一言难尽,一个历史学者的基本素养去哪里了。
这本书真的很“垃圾”,先立立场,再找资料。
所谓《饥饿的盛世》,其实就是他写的乾隆传。
反映饥饿的老百姓的生活呢?基层的生活呢?
几乎是没有,前言中有一些抄自别人的。
对于欧洲,他自己也没有研究,就是抄,也没有注释。
前言中,要引用一段英国农民生活条件好,来映衬中国农民生活差。
就是下面这段文字
“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这段文字查了查,他应该引用自侯建新的书《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侯建新引自Joan Thirsk The Agrarian History of England and Wales, Vol.6,这本书没有找到,不知道该作者是从什么簿记上摘录的。
描述中国的呢,就是下面这段话。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如果是一个文化学者,自媒体从业者,说这话,我也觉得无所谓。可张宏杰是正经历史学博士。
首先,人口,18世纪,英国多少人口,人均多少亩土地,大清多少人口,人均 面积。
其次,农业结构,犹如你问一下陕西山西人为什么不吃大米,问问江浙人为什么不吃馒头?把牧业和农业比较,可以查一下蒙古草原的饮食结构。
再次,大清的农民和不列颠的农民身份并不一样。
那么多研究工业革命前西欧经济史论著,也不参考。
为什么这本书那么吃香,因为能吸人眼球——乾隆和权术!
恕我直言,很多历史学者连身边事都搞不清,还能读懂历史?
以前我混一个文史论坛(不是数典),有一年,社科院的J发了一篇文章,W看到了,说他抄袭自己的作品。开始坛友很纳闷,这是怎么看出抄的?
有几个幸灾乐祸的,与J有矛盾,说J肯定抄了。J发文否认,还跑到了北京市公证处保留证据。
后来一年后才传出了“谜底”:W原来是给L博士跑腿的,但一直有夺权之心。W举报J抄袭后,因为L是J的朋友,于是L就听人劝告疏远了W,撒手不管,W于是夺了L的权。 复旦大学的XX的弟子S发了篇文章 W过来说S水平很差 于是S一怒之下闹事 闹得W丢了实权 后来S酒驾出了事 W还幸灾乐祸的
当然 其他坛友有人说 S确实是水平不高 而且心胸狭隘 所以也是幸灾乐祸
版主是山东的一个教师 也与一些坛友有矛盾 一年后发动了一次“政变” 废了之前事情里面幸灾乐祸的D的会员权限 之后D注册了马甲又来闹事 不过这时大多数坛友都对论坛很失望了 那时候论坛有个公开的初中生说你们都是学者怎么能这样 这话好像真的热闹了论坛某个学者 导致这个学生被封了两周 所以我和数典一些坛友交流时其实是不太喜欢某些历史研究的 因为很多学者似乎连最近几十年发生了什么都意识不到 张某能火,无非说明历史白痴多,脑残多
当然也说明,某D主导的教育有多失败
或者说“成功”?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白痴?
所有的历史全是娱乐作品。
正史也能挑出许多毛病。但我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有些人一辈子也永远写不出一本能出版的书。 本帖最后由 lwzlyyy 于 2024-10-7 12:28 编辑
在《民生与家计__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黄敬斌著)有一段,可供参考:满铁在松江的调查中对一农户的用餐状况作了观察,可提供给我们一些感性的认识。这家人在每年三月至十一月的农忙期间,一天吃四餐,十二月至二月期间则一日三餐。调查害在其家中连续观察看到的主要食物.主食均为白米,副食:早上六点半左右吃的第一餐,多为煮蚕豆、脯菜;上午十点到十点半的第二警,蚕豆去皮,加盐煮烂,炖河鱼,炖田螺,有时有烧酒;下午三点到三点半的第三餐,与第二餐相近,蚕豆加盐钞熟;下午六点6I六占皋为第四凄.比第二答丰盛一些.量也有所增加。( 满铁:《松江县》,第213一班4页。)
回去了找些书看看 再补充一个资料,费孝通先生江村调查时,对江村农民有一个估算:
平均一户拥有土地10亩,一家四口,种地可得收入68.4元,但一家开支至少需要200元。换言之,靠农业不够。
吴江农民是靠生丝,一年可盈余250元,这才可以开展各种文娱和礼节性活动。
再说一句,传统文化当然有其优秀之处,但前提,是予以冷静深刻的反省。
近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固然有已经工业化的西方民族的傲慢和贪婪,但作为执政的满清,确实是首先也是最需要负责的。 还是培养自身的独立思维能力吧!现在乌烟瘴气的作品太多了! 能不能有大佬认真点评一下帖主的问题,同想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