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S_YY 发表于 2024-9-21 10:04:22

汇聚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智慧力量

9月19日至21日,以“深化文化交流 实现共同进步”为年度主题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本次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平台,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支撑,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有创新性强、融合性强、可塑性强的优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有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政策引导、技术迭代、人才创新、资金扶持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7.7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实现利润总额52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娱休闲行业快速恢复,文化新业态带动效应明显。  新质生产力加速文化产业质量和品质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依托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突破、要素耦合创新和产业迭代更新,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要素供给、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从而为文化繁荣兴盛添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需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意味着产业发展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力求精益求精,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助力形成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进步对文化发展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赋能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消费推广等全过程。文化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快速崛起,文化产品的互动感、体验感、叙事性不断增强。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认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多措并举协同推进。  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以文化市场为依托,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线下优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总分馆等载体,线上优化智慧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云等平台,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愈加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既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品更具创新力、吸引力,又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进一步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创意等各类产业要素,加强数字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文化产业消费场景和手段,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全面应用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释放科技和文化融合潜力,不断开拓新市场、打造新场景、推出新产品。打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链条,打造文化产业内容生产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文化要素市场流通体系,覆盖文化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易、共享、分析等环节,激活产业数字动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扩展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转化,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夯实文化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根基。

chengfdn 发表于 2024-9-21 13:32:08

真是一个好消息,将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1 14:34:49

官家话而已 ,以往这一套很多是为了收复台湾,不过蔡英文在台上,所以我不认为这有效果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2:40:54

刚看到一篇《黑神话悟空》的数据,销售已达2000万了,文化输出伴随着巨大的利益。而且这款游戏还挺有内容的,挺好!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2:42:48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2:40
刚看到一篇《黑神话悟空》的数据,销售已达2000万了,文化输出伴随着巨大的利益。而且这款游戏还挺有内容的 ...

那是绑在利益上了 没利益就难说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2:55:32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2:42
那是绑在利益上了 没利益就难说

开发游戏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时在中国搞3A游戏的那批人算是有情怀的了。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2:56:55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2:55
开发游戏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时在中国搞3A游戏的那批人算是有情怀的了。
...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行为,看看当年鸳鸯蝴蝶派的结局就知道了。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3:08:03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2:56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行为,看看当年鸳鸯蝴蝶派的结局就知道了。

不一样的,影视、游戏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已经好多年了,邻国都利用中国文化赚了不少钱,中国已经滞后了。

游戏作为一个大产业,既能赚钱又能输出文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扶持发展应该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当然监管也要跟上。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3:14:55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3:08
不一样的,影视、游戏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已经好多年了,邻国都利用中国文化赚了不少钱,中国已经滞后了。 ...

是的,遥想当年邓丽君被指责为靡靡之音,但她老家河北大名县把她当名人宣传,1986年还发行了关于邓丽君的明信片。大名我查过是个穷县。


虽然后来邓丽君的地位高了,但是这更多应该是因为其他更“下三滥”的明星填补了“靡靡之音”的位置。

如果这一代人离世,邓丽君的地位没准又要往下掉。

西屋主人 发表于 2024-9-23 14:14:52

: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好事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5:18:48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3:14
是的,遥想当年邓丽君被指责为靡靡之音,但她老家河北大名县把她当名人宣传,1986年还发行了关于邓丽君的 ...

流行歌曲歌手的周期都很短,如果邓丽君现代还有热度,那就太超预期了。邓丽君是中国流行歌坛的标志性人物,那个年代通俗歌曲逐渐被官方认可。老百姓不仅需要阳春白雪,更多的人喜欢下里巴人。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9-23 15:25:18

lwzlyyy 发表于 2024-9-23 15:18
流行歌曲歌手的周期都很短,如果邓丽君现代还有热度,那就太超预期了。邓丽君是中国流行歌坛的标志性人物 ...

邓丽君应该是最早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港澳台人物(非政治人物),除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外,官方的认可应该也有对台湾示好的因素。


1984年奚秀兰上了春晚。在这之前,台湾校园歌曲也在大陆流行过,应该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过。当然这些歌曲在当时应该更容易被划为“民歌”而不是靡靡之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汇聚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