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汉语
英语中的汉语其实比大家想象得可能还多一点。最早的大概是silk。silk是来自希腊语Serikos,是Seres的形容词,希腊人说他们从Seres那里得到丝绸。这个词一般认为就是最早来自汉语“丝”。不过中间可能从少数民族的语言里转了来,满语为sirghe,蒙古语为sirkek,所以英语有k这个音。公元552年,东罗马帝国与波斯人交恶,使得丝绸供应几乎中断。为此,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不惜重金寻求丝绸生产之法,以便绕过波斯人直接生产价比黄金的丝绸。最终,几个僧侣把蚕卵藏在竹竿里偷偷带到了查士丁尼面前,从此开启了西方养蚕缫丝的历史。
古挪威语丝绸是silki,和英语比较像,但其实日耳曼语族里面很多都不用这个词。更常见的说法是中古英语say,来自拉丁语seta(毛发)。seta并不来自丝,但流传过程中似乎混了起来。
此外silk里面的l可能是收了波罗—斯拉夫语族的影响,立陶宛语写作šilkai,古教会斯拉夫语写作šelku,这可能是因为波罗的海贸易的缘故。不过这个斯拉夫语言的l也可能是外来的,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
另外satin(绸缎)这个词,也很古老,被认为是来自阿拉伯语对“刺桐”的翻译。刺桐就是泉州。而英语的China,被认为来自朝代“秦”,借自梵语,由马可·波罗引入欧洲,前缀Sino-也是这个来源。Confucius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687年巴黎的拉丁语出版物,是音译自“孔夫子”。kaolin是来自“高岭”,这是收了法国人翻译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同时代的词差不多。Annam(安南)也在英语里,也是法国人带进来的。
除此之外,通过日语转进来的也不少,这时候荷兰人的功劳不小。无论是Japan还是Nippon,都是来自“日本”。马可·波罗把这个国家叫Chipangu,是最早的音译形式。Japan来自马来语Japang。
后来的词其实几乎都能直接看出来了,比如什么feng shui(风水),I Ching(易经),tofu(豆腐),renminbi(人民币),kung fu(功夫),等等。再后来英语基本不用借词了,大概四人帮垮台以后,英语基本上没借过汉语的新词,拼音这东西也成了规范。日语倒是还能输出一些,比如说emoji的汉字是“绘文字”,和emoticon的相似性是巧合。不是所有进入英语的日语词都是源于汉语发音的,有些就不是,比如origami(折纸)。还有些只有部分是,比如aikido(合气道),第一个音节不是来自汉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