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坐绿皮车
本帖最后由 wellspringli 于 2024-8-22 07:23 编辑准确地说坐的并不是绿皮车,非但车不是绿皮,连车速也不是慢的。我只是寻找坐绿皮车的感受。我们要从下午两点多做到第二天八点多。
在计划去青岛旅行的过程中,和老婆讨论一下是不是要体验一下坐绿皮车的感觉,对于孩子而言,是缺乏这种体验的。刚好我们也想回顾一下这种感觉。关于八九十年代的回忆。
从青岛返程之前,刚好因为水灾,好多车次停开,所以我们回来的这趟车非常的拥挤,意外却意料之中的实现了我们的绿皮车愿望。
我们是买了座位的。因为买得早。很多人都是站票或者先上车后补票。
原来想的是上车之后看看有没有卧铺,可以补个票,万一扛不住了可以让孩子们休息一下。
后来发现多虑了。一则根本就没有卧铺票了,除非过了衡阳之后,我们早到家了。二则那么拥挤的情况下,挤挤也是能睡着的。虽然我依然睡不着。
拥挤的车厢里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像高铁那样保持距离。现代化的边界和伦理必然会被打破。
有些人没有座位,可能要站二十个小时,这是无法想象的。肯定得找地方坐着。或地上,或带着小马扎,或者挤坐在一起。漫长的无聊,手机固然能带走大部分时间,可是近在咫尺的人很容易诱发出来沟通的欲望和打发无聊的需要。
当然这里面也有无法避免的人文关怀,善意和互助很容易触发。很多人会挤坐一起,无论是座位上,过道中,还是车厢连接处,甚至有位精壮中年人可以弄个凉席,睡在过道边靠近座位底下的位置。即使贩卖车,别人的脚来来往往,还有不远处随时会泼溅过来的开水,都无法影响他的入睡。让我佩服不已。
当我们不断呈现出友善和互助之后,就会很自然的熟络起来,然后聊家常,聊社会,军事,政治,时代热点。这让我重回了九十年代。那种热闹,那种热火朝天的聊天。
当然也有观念冲突,不过总是点到为止。保持着社交礼仪。这些参与热聊的多半是中年人,三十多的,四十多的,五十多的。而比较年轻的,二十左右的,要么看手机、听耳机,要么就是睡觉。
她们,或者他们似乎对于和他人产生短暂的连接保持着距离。当然,在车厢连接处也能看到一些比较年轻的,她们和他们会一起谈论着游戏,或亲密的拥坐在一起,或许是恋人吧。
这其中还有一个插曲,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叔困了睡在两个准大学生位置的桌边上,不小心把口水弄到其中一个女孩的胳膊上。大叔不以为意,继续睡,而对于女孩而言,恼怒委屈着,清洗之后依然一脸愠怒地坐着。听别人说了之后,我调节了一下。大叔也尴尬地另外找了一个地方坐了过去。这个不快就消逝了。
热闹的聊天让时间过得非常快,接近午夜,大家都东倒西歪地眯着。车厢了会安静下来,偶尔有一搭没一塔地聊着,到哪儿了,多久可以到,你在哪儿下之类的。
这个空闲,我无聊地翻着书。孩子们整个过程,多半在听故事,吃点零食,看着我们的热闹。然后就倚靠着睡觉。不知道他们的体验是什么?
这终究是我们的愿望罢了。时代车轮肯定是一去不返的,我们寻找的不过是我们过去的记忆。
这些记忆或许会成为我们的性格,或许会成为我们的命运,或许只是湮灭的记忆碎片。
年龄大了总是希望在当下重返历史现场,寻求曾经经历后被想象加工的美好,最终会体验到落差和无法抵达。在这个重重叠叠地看到时光的斑驳,哀叹俱往矣。
不过也不是一无所获,那种拥挤下人与人很自然就散发出来的善意与接近还是让人看到希望。
车上,两个大叔加了我微信。两个准大学生也谢谢了我这个叔叔的照顾。
再后来,我们都相忘于江湖。
绿皮车也分楼主坐的很挤的那种(尤其是以卧铺为主的长途车,后面挂的几节硬座车特别挤),还有比较空,但是速度慢的那种(慢车)。前者是受罪,后者不太受罪,但是需要耐心。 不得不感慨,时间就是这么真实,让我们有着太多的来不及,追逐曾经的梦想,追逐曾经的美好,追逐那些一去不返的眷恋,一切都已随风......
现在的年轻人们,有着这个时代的印迹,他(她)们总有一天,也会有他(她)们独属的昔日重现,只不过,也终究都会一切随风......
人生若只如初见,莫如相忘于江湖! 长途我会选择绿皮火车,在车上我基本没有焦虑,觉得跟着火车走就对了。 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绿皮车。曾经以为是闷罐车。
如果是说动车高铁之前的动力为煤的那种火车,那的确还是挺亲切的。
以前的快车和慢车,我喜欢慢车。曾经梦想坐慢车一站一站地下车去逛,但这个梦一直没有实现。
说起来,我和铁路还是有缘分的。人事上的缘分不说了;技术上,我还曾经被铁路编过实时软件,忘了那时候它们是铁道部还是铁总了,反正肯定不是国铁。 gongqi 发表于 2024-8-22 16:38
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绿皮车。曾经以为是闷罐车。
如果是说动车高铁之前的动力为煤的那种火车,那的确还是挺亲 ...
隐藏的大佬:funk: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