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省市“体制内强度”指数
一个地方体制内人员(包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缴存公积金人数占当地全部缴存人数的比重。比重越高,这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高,市场化程度就越低,就越不适合创新和创业,也不适合投资买房。
一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低于33%,是比较合理的。
https://mp.weixin.qq.com/s/3BVPTE6yGlWvjmWwLQeS6Q
这个为啥比重越高市场化程度就越低呢?感觉没有可比性
金额怎么没有统计进去? 有点参考性,说明当地企业少,都是体制内在内卷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4-6-24 12:35 编辑
这个指数挺好玩的。科学与否还有待分析。
体制内强度和市场化负相关是当然的。体制内是非市场,非市场和市场正好相反,负相关不是太当然了。
好玩的是,这个指数直接忽略了不缴公积金的那部分人。这部分人,理论上包括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实际呢?各村都有很多高招,虽然是法定必须。
如果分母包括了不缴的那部分人会怎么样?还是说那部分人不好统计?
至于金额没有统计进去,也好理解。私企如果缴存的话都是按当地最低工资的最低比例,如果统计的话那么体制内就更是压倒优势了。
可能有的读书人不了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是这样的,鸡贼私企的工资单都是阴阳两套,阳的那套是当地法定最低工资,也就是1千多,实际工资可能5千多。这样做的目的是少交各种税,包括这个公积金也少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