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之医院分科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5-15 23:16 编辑医院的科室大多以器官分,比如眼科,耳鼻喉科等等。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以体液,分泌物等来分,比如屎科,尿科,眼泪科,唾液科......等等。
大概这跟医学的分类有关。但这是站在医生的角度看,如果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因为病人的医学知识不足,就可能不知道该去哪个科。比如医学知识和经验多一点的,或许知道肝不舒服要去消化科,如果医学知识和经验少的,怎么知道去哪个科?而体液,分泌物不需要什么医学知识也知道,所以从病人的角度看,屎科,尿科这样分,有一定的合理性。
医院分科也是一个分类问题。分类有多个“标准”,也就是按什么分类。现在医院的分科是按医学的门类分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所以,屎科,尿科,眼泪科,唾液科,虽然不符合医学的分类,但站在病人的角度看,也可以是一种有意义的分类。或者说,医学或医生的分类和病人的分类是不统一的。
这样,病人要知道看哪个科,就需要知道他自己的分类和医生的分类的映射关系。比如,“眼泪科”对应眼科,“屎科”对应肛肠科,等等。但这个映射却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才能建立。事实上,去医院看病,挂哪个科,就是在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在脑子里完成了这个映射。
有些国家如英美是两级医疗制度。除非是急诊,否则先去看所谓的家庭医生也就是全科医生,小病小痛,家庭医生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了,解决不了的,再由家庭医生推荐,转到相应的专科医生那里去看。这个制度至少有一点是合理的。因为病人缺乏医学知识,生了病,不需要知道应该看哪个专科,反正不管什么病都找家庭医生就行了,也就是自己不需要上面说的映射知识。映射是由医学知识丰富的家庭医生来完成的。这个逻辑上好像比较合理。另外,二级医疗制度可以减轻医院的负担,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等,已经有很多论述了。
当然,英美的二级医疗制度,效率很低。这大概是最大的弊病。中国目前似乎也有点二级医疗的“意思”,但基本上大概还是自己上医院选专科。有些简单的情况,这个分类的映射是由挂号科的人解决的,跟工作人员说大致是什么病(那个部位,分泌物等),就让你挂哪个科。或者说,挂号科起到了一个“分类科”的作用。
能不能专门设立一个“分类科”呢?不管什么病,先上“分类科”。大夫简单问一下疾病,并不治疗,就是完成这个映射关系,告诉你该上哪个科看病。好处是效率比直接自己选科挂号会低一点,但是比英美的二级医疗制度效率又高很多。而“分类科”的大夫的水平类似家庭医生,又比现在挂号科的工作人员高些。就是说一个折中的相对平衡。当然,这也许更加是胡思乱想了。
现在的大一些的综合医院都有服务台,就如你所说的分类科的功能啊,不知道哪一科的情况下,咨询一下。 估计难以实现 医院分科是按医学分的。道理是有利于分工。
按体液分科不如按症状更直接,比如头疼的、脑热的、咳嗽的、流鼻涕的。但这样分科不利于医生的专业化,因为不同学科的病的症状彼此重叠。
其实,现行的医院分科并不复杂。血花花地流,去外科;否则去内科。内科再怎么分,是内科的事儿。一般来说,复杂一点的病挂一个科是不够的,都要多走几个科,才能最后确诊,你就是大夫也一样。比如家人体检查出来有个问题,就是走了三四个科也差不多搞清楚的。连大夫也是建议了好几个科。
以后,AI进入医院,有望对科室重新洗牌。AI很容易成为很好的全科大夫,那样初诊的分科就不是问题了。 现在的分科已经是经历时间检验的,如果有更科学的分科早就推行使用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的需求也更高了,这也使得医学分科越来越细,无法避免的让人有些晕头转向。就如同道路一样,原来只有一条大道,任谁都看的见,现如站在立体高架桥下面,别说普通人晕,不是常走的老司机也可能走错路。错了没关系,再走两次就知道了。当然了,遇到急症是不能等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去急诊!
今天的中国发展感觉已经很可以了,几乎是全方面的,虽然我们老是不知足。如果从医疗比较,这比早年的除了外科就是内科要好出了太多,如果再细比较的话,现在的疾病种类与建国初是明显不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