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乱想:从流行歌曲的歌词说起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4-8 01:26 编辑看过一本作词家陈乐融写的书《我,作词家》,里面采访几位流行歌曲作词家。看后有个印象,这些作词家最受欢迎的作品,往往不是他们最用心,最喜欢的作品。而他们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却往往知道的人不多,并不那么流行。联想到以前看到的花絮,说李宗盛为周华健写的那首《让我欢喜让我忧》是在马桶上完成的急就章。好像“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中是个普遍现象。
流行歌曲虽然不登大雅之堂(总的来说),但要写好也不容易。虽然题材基本上都是男欢女爱,但要打动人,乱写也不行的。但貌似有时候,并不是精心构思,也不是完全有感而发写的歌词,却也能打动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梁弘志大师的名作《读你》(蔡琴唱红),一般人理解为出色的情歌,但其实梁大师要表达的是他的天主教信仰(据蔡琴等人的介绍),这样南辕北辙的东西,为什么还能打动人?
歌词也是文学的一种。歌词打动人,说明它符合了文学的某种规律。如果发现了文学的这些规律,是不是就可以“制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然未必是第一流的)?当然,流行歌曲的歌词未必一定文学性很强。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刚好触到了听众的敏感点,挠痒刚好挠到了痒处。但不管怎么说,能打动人,总是刚好符合了某种规律。如果发现了这些规律,也可能制造出能打动人的歌词作品。
很自然地联想到人工智能。几年前就看到过人工智能写的诗集,现在人工智能突飞猛进,“制造”文学作品的能力应该更强了。这显然颠覆了文学的创作模式,从高度抽象的思维活动,变成了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现在,棋类已经是人工智能的天下了,人类只能在纯人的比赛和游戏中混。那么将来,文学大概也会沦为人类自娱自乐的东西了:中上水平的文学,都让人工智能包了,人类只能在纯人的比赛中混,或者作为业余爱好玩玩。也许人工智能短期内难以制造出第一流的文学,但是人类创作的第一流文学,也许可以让人工智能来修改一下,弥补某些不足和败笔。
人类发明人工智能,本意是为了让自己达到原来达不到的更高的目标,但是人工智能却一步步替代人类,挤压人类的乐趣空间。这真是有点弗兰肯斯坦的味道了,虽然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还不好说。
貌似福楼拜说19世纪之后再无小说,现在大家似乎也普遍赞同文艺产品大不如前,所以让人工智能取代倒也没那么严重。有时候我会看看一些公众号发的学生作文,联想到自己当学生时写的东西。
至于和作者本意不同,这个其实不稀奇,《格列佛游记》对于不了解的人来说也只是童话而已。 我个人觉得最有文学性的应该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后来的大概没有能超过它的。依文学史论,最有名的大概是《教我如何不想她》,据说是为了推广她字。 作为词典例句的歌词,我印象里有民歌、红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松花江上》,《天涯歌女》。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4-8 00:52
我个人觉得最有文学性的应该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后来的大概没有能超过它的。依文学史论,最有名的大概 ...
看了您的回复,想到,流行歌曲歌词其实不一定文学性很强,最重要的是能说到听众的心坎里。修改了主贴。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4-8 00:47
貌似福楼拜说19世纪之后再无小说,现在大家似乎也普遍赞同文艺产品大不如前,所以让人工智能取代倒也没那么 ...
这里不是说和本意不同,而是说原来创作时不是很投入,但是碰巧符合了某种规律,戳中了听众的敏感点
agent124 发表于 2024-4-8 01:24
看了您的回复,想到,流行歌曲歌词其实不一定文学性很强,最重要的是能说到听众的心坎里。修改了主贴。
...
现在没什么新歌了吧,我一般听纯音乐,2022年年底我阳了的时候,放了不少曲子度日。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4-8 01:26
现在没什么新歌了吧,我一般听纯音乐,2022年年底我阳了的时候,放了不少曲子度日。
...
有没有新歌不清楚,即使有,大多也没感觉了。一是歌词,演唱形式等有了代沟,二是新歌和老歌的“上下文”不同,当初听那些老歌时的心态,情景,新歌都不具备。
不过偶尔也有还能听听的,比如前段时间有位弟兄推荐的一位叫做洋澜一的歌手的两首歌《来人间走个过场》和《天际》,偶尔听听,感觉还动听,只是不像听老歌那么有感觉,能产生一些联想
都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现在文学似乎到了瓶颈期 这个自媒体与流量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歌曲的流行真的还需要文学性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