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发现
2024年3月22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揭晓“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
2、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3、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
4、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5、河南永城王庄遗址
6、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
7、陕西清涧寨沟遗址
8、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
9、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
10、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
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出了“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1、意大利托斯卡纳温泉圣池发现2300年前青铜雕塑
2、赞比亚卡兰博河发现50万年前的海德堡人木构
3、以色列发现1900年前罗马宝剑
4、苏丹发现中世纪基督教彩绘壁画
5、墨西哥阿兹特克大神庙发现祭祀用石刻人像
6、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8000年前狩猎采集者的防御建筑
7、秘鲁马丘比丘印加皇帝仆从的故乡
8、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
9、汉文帝的地下苑囿
10、意大利罗马发现尼禄皇帝的剧院
比较一下,感觉中国官方的榜单是超现实主义(都是遗址),美国考古学会的榜单是现实主义(都是干货)。
然而,官家的这个超现实主义和法国那个应该不同。法国那个和法国的历代主义一样是反传统的,中国这么重视传统怎么会反传统?想了一下才知道,中国这个也是反传统,只不过是反被分子人类学强化了的科学传统。
当然,中国这个超现实主义和法国那个有2个最像的地方:1)都以梦为基础,追求梦境的再现。2)都能煽动年轻人。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能让大学生上街游行,中国上街是不行,但是能上网游行。 汉文帝的地下苑囿,关注一下! 想看看这个:
8、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
结果看到了这个:
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无视中国考古发现,西方又一次“自嗨”
不久前,美国考古学会主办的《考古Archaeology》杂志,评选出年度全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其中排在第八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中国唯一上榜的“汉文帝的地下苑囿”排在第九。
问题是,所谓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其中的“最古老”三个字,其实是完全无视中国考古发现后的结论,本质上是西方又一次“自嗨”。更为重要的是,如此专业的学者,却如此自嗨的背后原因,显然值得我们思考。
世界最古老书籍
1902年,在埃及艾希贝赫遗址木乃伊的包裹物中,发现了数百块莎草纸碎片,后来辗转到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图书馆。
今年,西方研究者在对这些莎草纸检查时,发现其中一张公元前3世纪的10×6英寸的纸莎草碎片有缝纫装订痕迹,由此表明它一定是某本书的一部分。
研究发现,此书每张莎草纸对称折叠,通过软钉连接多张莎草纸,形成类似如今的环形活页夹。总之,西方学者管中窥豹,证实这张莎草纸碎片源自某本书。
根据介绍,这张莎草纸碎片可追溯到公元前260年,记录的是啤酒和油的税率,使用黑色墨水书写,使用的文字是古希腊字母,其中还包括一幅描绘猎鹰头神荷鲁斯之子的图像。
研究者Zammit Lupi认为:这张莎草纸碎片被会计师从书中取下,作为信件寄出,“会计师一定是把这片纸莎草从书上取下来,折叠并密封了这封信,然后把它传给了债权人或债务人”,最终成为包装木乃伊的材料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Zammit Lupi认为“以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书是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的”,如今证实这张莎草纸碎片是某本书的一部分,就将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前推了400余年!
因此,西方的叙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源自托勒密时期的埃及,是一本用古希腊语写成的书籍。
西方又一次自嗨
研究者Zammit Lupi认为“以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书是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的”,显然极为荒唐。
因为,单说西汉早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上图,其中之一),一共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其中有《周易》、《战国纵横家书》、《五十二病方》、《天文气象杂占》、《道德经》等数十本书。
除此之外,还有秦朝西汉时期的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出土的书籍可谓数不胜数,时间都在公元前,此前“最古老的书籍”怎么都轮不到西方。
问题在于,上文描述的西方最新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到底可不可信呢?其实,依然只是又一次自嗨罢了,不妨看看中国的三个考古发现。
首先,殷墟花园庄东地H3,发现的一些甲骨文上,左右甲桥上或背甲边缘有一孔洞,目的是将之串起来,学者称之为“龟册”。
其次,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考古发现“曾侯乙墓竹简”,是写于公元前433年之前的墨迹简册,240枚、6696字,内容主要为遣策(古代丧葬活动中记录随葬物品的清单)。
第三,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考古发现“郭店楚墓竹简”,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老子道德经等。郭店楚墓的下葬时间,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3世纪初。
无论龟册、还是竹书,只是文字载体不同,但它们本质上都已成“书”。更为重要的是,以上三个案例,都远远早于上文讲述的莎草纸书籍,那么西方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又从何谈起?
既然中国早已考古发现更早的书籍,那么所谓“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的叙事,不是自嗨又是什么!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类似叙事还有很多,如此也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西方叙事的客观性、真实性了。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自嗨”这个词,过去一般被用来讽刺中国人,比如说考证表明中国文明史有5500年、中国已有万年文字史等,往往就被讽刺为“自嗨”,完全不考虑这些结论背后的考古证据。但以上文观之,西方完全罔顾事实,就说“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被发现”,是不是更自嗨?
其次,除了上述案例之外,西方自嗨的还有很多,比如“人类文明的所有成就的缔造者”的印欧人,除了语言上的研究,能拿出过硬的考古实据吗?但问题是,对于西方如此自我吹嘘,总是讽刺中国“自嗨”的人却从不讽刺西方“自嗨”,背后原因何在?
第三,中国早已发现更古老的书籍,按理说西方专业学者不应该不知道,但为何还会说“以前已知的最古老的书是公元一世纪或二世纪的”,以及现在的发现将之前推400年?这是让人疑惑的地方,如此结论的背后,是对中国心存偏见,还是专业水平堪忧? gongqi 发表于 2024-4-5 21:35
比较一下,感觉中国官方的榜单是超现实主义(都是遗址),美国考古学会的榜单是现实主义(都是干货)。
然 ...
如今网上游行,收放自如。
有些失控蔓延线下的,也被收了。
ccookie 发表于 2024-4-6 08:43
汉文帝的地下苑囿,关注一下!
在入选项目中,该杂志如此介绍:
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江村东部白鹿原的西端,其东北约800米处为窦皇后陵,西南约2000米处为薄太后南陵。霸陵和南陵周围的大型外藏坑中出土了各类陶俑、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马骨等大量汉代珍贵文物。在其相对较远的很多小型殉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珍禽异兽骨骼,葬具有陶棺、砖栏和木椁,随葬品有陶容器、陶俑等,宛若文帝时期皇家苑囿的地下动物园。
考古工作者在霸陵共发掘23座动物殉葬坑,发现动物种类共计11个属种,包括鸟类2种和兽类9种,均为珍稀野生动物,出土的动物种类既有现在仍生活在南方东洋界(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如印度野牛、马来貘和绿孔雀,也有“秦岭四宝”中的三宝——金丝猴、大熊猫、羚牛。其中,虎、马来貘、牦牛、印度野牛在陕西省属首次发现。
在南陵共发掘55座殉葬坑,殉葬动物有鸟类、兽类和爬行类。鸟类骨骼主要分布在东南边,兽类骨骼主要分布在西南边,中间的K33-4坑既有鸟类也有兽类。经初步鉴定,发现的动物种类共计30个属种,包括鸟类18个属种、爬行类1种和兽类(哺乳类)11种,包括金雕、绿孔雀、褐马鸡、丹顶鹤、金丝猴、猕猴、虎、鬣羚、鹅喉羚、梅花鹿、狍子等30种珍稀野生动物骨骸。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首次在陕西省发现了爬行动物龟鳖目陆龟科的靴脚陆龟、鸟类犀鸟科的地犀鸟属。
fhzcy 发表于 2024-4-6 13:40
如今网上游行,收放自如。
有些失控蔓延线下的,也被收了。
真到线下的,你大概从没听说过
本帖最后由 fhzcy 于 2024-4-6 13:56 编辑
汉文帝的地下苑囿:霸陵里的国宝动物
近日,由《Archaeology》杂志评选的“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新鲜出炉,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汉文帝地下苑囿(汉文帝霸陵动物殉葬坑)入选。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发现各种贵重的殉葬品不足为奇,但像霸陵这样大规模的动物殉葬,却有些不同寻常。
陕西西安霸陵动物殉葬坑出土的大熊猫骨骼(左上)、老虎骨骼(右下)与大熊猫、老虎对比图。 图片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深埋千年的地下动物园
对熟悉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灞桥折柳、霸陵伤别”是常见的文学意象。作为汉文帝刘恒的陵墓,霸陵因灞水而起,其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江村东部白鹿原西端,周边还有窦皇后陵及薄太后南陵。自1975年首次发掘清理以来,霸陵及周边陵墓群陆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铜器、铁器及陶俑、陶器等珍贵汉代文物。
让考古人员感到惊奇的是,最近在霸陵西南侧发现了23座动物殉葬坑,其中兽类动物头骨均在东边,并朝向汉文帝霸陵。结合骨骼形态学与古DNA分析,考古人员共鉴定出11个属种的珍稀野生动物,包括鸟类2种、兽类9种。这些动物既有现在仍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印度野牛、马来貘和绿孔雀,也包括“秦岭四宝”中的大熊猫和羚牛。在薄太后南陵最新发掘的55座动物殉葬坑中,共发现金雕、绿孔雀、褐马鸡、丹顶鹤、金丝猴、猕猴、虎、金猫、鬣羚、鹅喉羚、梅花鹿等3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其中兽类动物头骨均在南边,朝向薄太后南陵。据考古人员介绍,虎、马来貘、印度野牛等均为陕西省首次发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小型殉葬坑中,不但埋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还有陶棺、砖栏、木椁等葬具,以及陶俑、陶罐,部分陶罐中甚至还有粮食遗存。考古人员认为,陶俑和陶罐中的粮食分别象征着管理动物的“饲养员”和饲料,这些动物殉葬坑几乎可视为汉文帝的地下动物园。
大体而言,此次霸陵发掘出土的动物(遗骸)在《山海经》《诗经》《上林赋》《两都赋》《西京赋》《汉书》等古文献中都能找到。这些动物殉葬坑的发现,不仅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皇家苑囿,也为诸多文献记载提供了切实的考古学证据。与此同时,这种新的遗存类型对研究秦汉帝陵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是貘还是熊猫?历史谜团解开
197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在薄太后南陵西北处殉葬坑中发现过动物骨骼,但因为时间久远加之盗贼袭扰,多数中小型动物骨骼已经腐朽,不可分辨。考古人员对可分辨的大型动物骨骼进行鉴定,发现有犀牛和大熊猫。在本次发掘中,考古人员在霸陵一小型外藏坑中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动物骨架,其犬齿发达,体型较大,头朝帝陵尾向西,躺在平铺的砖栏中。通过与现有大熊猫骨骼标本对比,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具大熊猫的动物骨骼,而这也是首次在帝陵中发现陪葬的大熊猫。
霸陵外藏坑中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早已在国内消失的亚洲貘的骨骼。当时,考古人员在一具出土的动物头骨中发现其两齿尖连呈山脊状,经鉴定,只有貘才有这种特征。尤为难得的是,这具貘的骨架完整、巨大,十分可贵。据《说文解字》记载,“貘似熊,黄黑色,出蜀中”。但从相关证据来看,宋代以后,貘再也没有在国内出现过,因而一度也有人认为貘是大熊猫的别称。但这次在霸陵外藏坑中同时发现貘和大熊猫的骨骼,证实了貘和大熊猫自古以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此外,靴脚陆龟及地犀鸟属骨骼在陕西省内考古中也属首次发现。据考古人员介绍,靴脚陆龟是亚洲最大的陆龟,体重可达20公斤。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这种龟体型很大,背甲长达53厘米,显然不是一般的河龟、陆龟。经相关专家鉴定,这是一只靴脚陆龟的骨骼遗存。有意思的是,这只陆龟被安葬在砖砌围栏中,并随葬有陶罐和陶俑,陶俑应该就是它的“饲养者”。目前,靴脚陆龟和地犀鸟都生活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亚热带地区,它们的出现也说明,秦汉时期的关中地区应接近于温润潮湿、水草丰茂的环境,《史记》中“渭川千亩竹”的描述并非虚言。
汉文帝的节俭与排场
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皇陵,历史上刘恒又以节俭而著称。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苑囿”指的是皇家园林和皇室成员打猎游玩的场所。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文帝在位期间,没有盖宫殿,也没有修园林;没有增添狗马,也没有增添车辆仪仗。但凡对百姓不便的事,就立刻予以废止。据说,一次汉文帝想建一个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他听后说:“百金”乃“中民十家之产”,我住在先帝的宫室中,还要什么露台呢?最后罢置不问。
汉文帝的节俭,各种历史记载比比皆是。如宋代吴炯在《五总志》中说,汉文帝登基以后,“履不藉以视朝”。“不藉”指的是平民百姓穿的草鞋,汉文帝贵为天子,却穿着草鞋上殿办公。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也被叫作“绨衣”,“绨”是当时一种粗糙、色彩暗淡的丝绸。在其影响下,后宫同样节俭朴素,帷帐无刺绣花边,嫔妃宫女衣着不得下摆拖地,以节约布料。如此一来,文武百官也不敢铺张浪费、乱搞排场了。
汉文帝励精图治,在位时减省租赋,废除肉刑、连坐等严刑苛法,由此造就了“文景之治”,这为后来汉武帝的强势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自己的后事,汉文帝也在遗诏中明确要求简办,“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欲为省,毋烦民”。这就是说,霸陵陪葬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金属作装饰,也不要修高大的墓冢,尽量节省开支,不要烦扰百姓。这或许就是后来赤眉军攻进长安后,很多帝后陵墓被挖,唯独霸陵未受打扰的缘故吧。
当然,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霸陵虽然不如汉武帝的茂陵雄伟庞大,却也绝不是各诸侯王的小墓可以比拟的。实际上,它的规模并不小,光外葬坑就有115座,陪葬品颇为不菲。因为霸陵毕竟是帝王陵寝,应严格遵守“减礼不减制”的丧葬规格。最近这些珍禽异兽坑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据记载,汉文帝曾下令禁止捕杀珍稀动物,并规定每年春天进行放生。他曾在长安城内建立动物园,收集各类珍禽异兽,供自己和百姓观赏。这次发现的霸陵动物殉葬坑,想必会让后人对汉文帝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吧。
作者:金满楼
中国的考古发现是遗址,是成片的,至于一个遗址能发现多少东西,不知道,如果没有东西,估计也上不了十大吧。一件两件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宣传成考古十大发现。
至于外国评的,某君说是现实主义, 是很具体的。
至于两个榜单比较,有啥意义,背后的依据都不一样。
这好像每年都有点收获的
很有意义的重大发现 考古久久为功。 看看哪个干货更多一点 入围的都很好,背后很多人的付出,致敬一线工作人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