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
读书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读书的第一层是“知道”,这也是最基础的层次。在这个阶段,读者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杂志等文字资料来获取信息。
这个阶段的读者往往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些知识,对于书中的内容并不深入理解,也没有太多的思考和消化书中的内容。他们可能会对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但不会对书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这种层次的读者往往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读书,对于书中的内容也是浅尝辄止。
读书的第二层是“理解”。这种层次的读者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接受书中的信息,而是开始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试图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思想内涵。
他们会尝试将书中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开始产生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这种层次的读者往往会记下书中的重点内容,以便加深记忆和理解。
读书的最高层次是“悟入”。在这个阶段,读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知道和理解层面,而是开始领悟书中的精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这种层次的读者往往会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深刻的感悟,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智慧。
这种层次的读者往往会沉浸在书海中,享受那种深入骨髓的阅读体验,能够从书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现在的专业书籍呢?恐怕不能适用文史类书籍的三境界了。 书虫
书呆
书痴
王国维的三境界很有名。
另一个有名的三境界是禅宗青原行思的那个看山是山不是山。
这两个三境界其实是相通的,或者你可以把它们打通。
有一次人家让我讲课,我不知道讲什么好,就讲了这两个三境界。虽然是灵机一动,但后面发现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1,我在读书
2,书在写我
3我在被人拜读 书非借而不能读也,还是怀念小时候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看书的情形! 看山是山不是山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关键是标准一定要模糊,这样,才能进退自如,稳赢不败。 要我读书
我要读书
不读难眠 这要看什么人读书,也要看读什么书。
读书境界说,个人认为侧重指学者读专业书或业余读书者读修养类书。业余读书,比如读欣赏类、博闻类、新知类、消遣类等书籍,可以泛读,也可以精读,不半途而读就好。
同时,也应当承认,有些经典书籍确实能将某些读者引上读书这条无用却意义重大的不归路。恰如“图书馆乃墓地唯一的竞争对手”。 读书只是个接受信息的方式,哪有什么境界。顶多能说有的人看得快,有的人看得慢而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