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_ping 发表于 2024-2-7 16:37:32

半耕半读,三余读书

半耕半读,指的是利用农耕之余致力学问的生活方式。
半耕半读人家一般用的是三余读书法。
何谓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利用三余读书,是告诉我们如何珍惜时间、善用时间,还启示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持之以恒。

gongqi 发表于 2024-2-7 17:39:47

可以把“耕”字换成“工”,这样就适合我们大多数人了。
“耕”和“工”的不同,在三余里,主要是“冬”和“阴雨”的不同。比如,对于老师来说,“冬”是寒暑假;对于导游来说,“冬”是旅游淡季。

雨诗思 发表于 2024-2-7 20:19:27

三余对上班族来说,只剩夜余了。

bkfeng 发表于 2024-2-7 20:53:01

“半耕半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指在进行农耕劳作的同时,也抽出时间专心学习。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农耕与学问的平衡,使农民能够在务农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X_ping 发表于 2024-2-7 20:53:03

雨诗思 发表于 2024-2-7 20:19
三余对上班族来说,只剩夜余了。

上班族中大多是辛辛苦苦的,对”日之余“的利用可要适可而止,保重自己的身体为要。

X_ping 发表于 2024-2-7 21:00:27

bkfeng 发表于 2024-2-7 20:53
“半耕半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意指在进行农耕劳作的同时,也抽出时间专心学习。这种生活方式强调了农耕与学 ...

其实,真正的农民,文化不高知识有限,平日劳作又很辛苦,要做到半耕半读是非常不容易的。

扬帆远航 发表于 2024-2-8 01:38:38

向先贤致敬,向先贤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horsebojack 发表于 2024-2-8 22:06:07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于大多数耕种为生的人来说,读书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Ciber 发表于 2024-2-8 22:37:11

相对于古代来说,现在的农民生产工具造成的生产力提高足以空余出时间“半耕半读”

X_ping 发表于 2024-2-9 07:30:22

Ciber 发表于 2024-2-8 22:37
相对于古代来说,现在的农民生产工具造成的生产力提高足以空余出时间“半耕半读” ...

您这只是出于理论上的推理吧。

superax 发表于 2024-2-9 08:25:34

半耕半读那是古代读书人的生活,劳动人民识字不多,也没有钱买书,哪里会半耕半读

david8866 发表于 2024-2-9 15:51:50

汉代学者董遇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在农耕时代,冬天、夜晚和阴雨天都属于农闲的时候,这是农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董遇讷而好学,认为正好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来好好读书。在董遇看来,懂得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空余时间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他之所以提出“三余”读书法,是因为他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只能靠打柴、捡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不甘心在贫困中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的董遇,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知识。“采稆负贩,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星光不负赶路人,董遇厚积薄发,终成一代大师。

今天的我们要比古人的条件好得多。这种“好”除了体现在我们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通常不用为生计发愁,而出身贫寒的古人在十来岁开始就要为填饱肚子奔波劳碌了。

董遇所说的“三余”读书法,是针对农耕时代而言。如今生活多样化,他提出的“三余”可能正是我们忙碌的时间,比如“岁之余”,很多单位到了年底都非常繁忙,各种会议,各种总结,决算预算等;阴雨天如果不是节假日,当然也不是“时之余”;夜晚如果有必需的应酬或者聚会,当然也非“日之余”。那我们的“三余”又在哪儿呢?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因此只要你愿意读书,无论多么繁忙,也是有“三余”的。我总结了“新三余”读书法:等车等人之余,等餐之余,等睡之余。

等公交车的时候读书,看上几页甚至十来页说不定都不成问题。等人更是人人皆有的经历。在餐馆用餐,点菜后等着饭菜上桌的时间,根据餐馆的生意情况,等的时间有长有短,尽可以从容不迫地看上几行乃至几页。洗漱后上床,很少有一挨枕头马上就睡着的,在静等睡意到来的十分钟甚至半小时中,看完一两个小故事已足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半耕半读,三余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