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论语》2.1:以德治国对统治者是不可能的大好事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孔子说:“以德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居于自己的位置而群星环绕它。”
----------------------
北辰和众星环绕的问题属于天文学,大家可以参阅有关书籍,有些论语解读本也抄了一些,这里就不抄了。
按照《论语》的整体逻辑和孔老师的思想,“为政以德”也就是以德治国肯定是好事,所以“北辰”的“譬如”肯定是好话,是好事。那么你自己坐在一个地方不动别人围着你为什么是好事呢?
在日常生活中,譬如在饭馆里,花了钱的客人是坐着不动的,小二围着他跑来跑去,所以显然坐着不动是好事,如果有多个小二围着你跑来跑去就更是好事了。
说到政治,统治者都是自己或祖先玩命打架得到了地盘,玩命得到地盘之后如果管理起政事来再跑来跑去当然就是坏事,因为玩命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有好事而不是坏事,坐着不动收租子收税就是好事。
圣人给统治者画了一个很好看的画,然后告诉统治者说,要想享受这样的好事,就要以德治国。
当然了,后来从封建社会历史我们知道,以德治国只是一幅好看的画,根本就不大可行。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还是要以暴力治国。
现在一些中儒毒太深的人,如余英时等人创造出来,儒家所谓神马内在超越外在超越,都是虚头八脑,妄人啊 对中国长远来说不是好事。
对统治者来说有些好处的。盛世的时候,这个很应景了。
到了王朝后末期的时候,统治者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就不装了。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24-1-17 10:14
对中国长远来说不是好事。
对统治者来说有些好处的。盛世的时候,这个很应景了。
到了王朝后末期的时候, ...
是啊。
以德治国,关键是啥是德。
后世很多皇帝以孝治天下,这个就更明确一些。
好不好是价值判断,要看对谁。
对皇帝来说,以孝治天下省钱,是好事。
对老百姓来说,以孝治天下是被PUA被白嫖,是坏事。
被pua是什么意思梗?
被pua是指:被对方构造出来的表象所迷惑,从而掉入对方所制造的情感的陷阱。在这段感情中不断地被打击后,逐渐的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个过程。在网络上,被pua的现象很常见,pua的特征主要有炫耀、敷衍、冷静和无理由忙碌等。如果你发现自己深处Pua中,应该尽快抽身,早点走出来。
学习了。
操纵术的一种。罪大恶极,儒家啊儒家,灭亡吧!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24-1-17 10:43
学习了。
操纵术的一种。罪大恶极,儒家啊儒家,灭亡吧!
打倒容易,但用什么来代替呢
风行水上 发表于 2024-1-17 10:43
学习了。
操纵术的一种。罪大恶极,儒家啊儒家,灭亡吧!
被pua是指:被对方构造出来的表象所迷惑,从而掉入对方所制造的情感的陷阱。在这段感情中不断地被打击后,逐渐的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个过程。如果把以孝治天下和您这个PUA的定义对照一下,发现挺有意思的:表象=在天下孝皇帝就是在家孝父母,情感陷阱=孝。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17 10:45
打倒容易,但用什么来代替呢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用来代替的是啥?各种现代的东西呗。比如人们常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现在有人反思说不应该打倒孔家店,因为打倒后礼坏乐崩,没有建立新的道德。的确,德先生和赛先生和道德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似乎二位先生不能完全取得孔家店。但是,必须注意,儒家的核心并不是道德,而是政治,完全可以被德先生取代。
儒家的核心虽然不是道德,但周边的确有道德。所谓道学先生也都是满嘴孔孟之道。但其实,分析起来,旧道德里的孝,其实还是政治,是统治阶级用来PUA老百姓的一个工具。旧道德里的其它成分,一部分是孔子自己都不知道的被后世腐乳发展出来的,另一部分则是儒家的下层粉丝以博大精深的模式发展的。这两部分完全可以用现代思想取代。
但五四之后的取代的确看起来不够成功。一方面是城头变换大王旗让这种取代被强行打断,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的确缺乏古代那种啥都管的思想或宗教。
这个拱字,哪是一个环绕所能概括的?你得把所有的好词都整上,别拉下,1.拱卫、拱护;2.服从、恭敬、恭候,赶紧回去查查辞海;P zbyglls 发表于 2024-1-17 19:52
这个拱字,哪是一个环绕所能概括的?你得把所有的好词都整上,别拉下,1.拱卫、拱护;2.服从、恭敬、恭候, ...
翻译的话,只能从好几个词里面选一个。选哪个呢?我的翻译原则是直译。但我具体的翻译方法并不是自己译,而是从名家的翻译里选符合我的原则的。实在找不到符合的,我才亲自下场。所以我的译文大都是有出自名家的,有些经过了直译处理。这比先翻《如何查字典》再翻字典要安全的多。
本章的翻译出自那位名家,我的笔记里没有,也无法回忆了。猜的话,选“环绕”应该是从“北辰”与“众星”的天文学关系来的。我记得古人也没有说“共”通“拱”的,所以拱卫那些,没有依据,古代的现代的好像都没有。我胆小,翻译时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至于找辞海词源之类,那不过是我当年常用的几十本参考书之一之二,不劳吩咐。
本帖最后由 zbyglls 于 2024-1-17 21:05 编辑
误会误会,是说我自己再回去查查,皇帝老子没几个人见过,县太爷见的比较多,戏剧里不是经常演吗?出巡的时候三班衙役手举旗牌,鸣锣开道,拱卫没有依据?再想想?看来是没吃到骑马开道狗仗人势的鞭子:lol gongqi 发表于 2024-1-17 13:40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用来代替的是啥?各种现代的东西呗。比如人们常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现在有人反思 ...
是的,代替并没有那么容易。文化这东西不是衣服,脱一件,换一件那么容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需要很长时间的启蒙。传统文化也不可能完全抛弃,总会有所保留。而保留下来的,也不可能一厢情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会有很多糟粕被保留下来
zbyglls 发表于 2024-1-17 21:03
误会误会,是说我自己再回去查查,皇帝老子没几个人见过,县太爷见的比较多,戏剧里不是经常演吗?出巡的时 ...
您说的拱卫的意思我一看就挺喜欢,也觉得挺有道理。我说的没有依据是当年在参考书里没有看见过,就是说没有在古人和前人的书里见到过。
我是这样的:翻译的部分,尽量要有前人名人的依据。义理的部分,在有依据的前提下尽量自由发挥。因为如果翻译也自由发挥,那就不是《论语》了。如果义理不自由发挥,那我的解读就毫无价值了。我不认为我的文言文比古人还好,我也不认为古人的思维水平比现代人还高。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17 21:36
是的,代替并没有那么容易。文化这东西不是衣服,脱一件,换一件那么容易。“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 ...
说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群体,的确有很多理由。文化的惯性,周围的环境,都使得文化转变很难。毛的文化革命依靠枪杆子的力量,的确很短时间内改变了文化。可惜很多人面对枪杆子是口服心不服,而且更大的环境也不支持毛的革命。所以,毛一死,他的文化革命很快就烟消云散,革命成果丧失殆尽。
但如果说对于个体,其实也很容易。不要说少数读书人,就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只要不从小天天被定向洗脑,也很难对传统文化那么有好感。毕竟基于原始思维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比较太落后了,所以即使是小粉红聚集的一些地方,支持传统文化的声音也不像乌合之众在其它方面的声音那么响亮。
“众星拱北辰。——晋·傅玄《明君》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也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老师客气,您的贴文惠我更多,记得第一个帖子是跟agent老师在翻译版的讨论,是针对译文的直译问题,都给了俺很多思维上的启发:拱手:
zbyglls 发表于 2024-1-17 22:29
“众星拱北辰。——晋·傅玄《明君》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也比 ...
您真是广博,晋朝文章都用上了。
不过,我比较狭隘,当时就仅限于那几十本参考书。
另外,我选择的版本,用的是“共之”,不是“拱之”。当然,也可能是我选错了。等有时间有需要,一定重新研究一下。多谢您的指点。
gongqi 发表于 2024-1-17 22:05
说不容易,尤其是对于群体,的确有很多理由。文化的惯性,周围的环境,都使得文化转变很难。毛的文化革命 ...
我觉得文化“转变”其实很难。比如胡适算很西化的,但家庭生活却很传统。人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烙印已经深深打下了。以后可以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但是传统的东西是去不掉的。
同样,可以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思想,做法等,但完全“代替”中国文化,包括儒学的东西,也是做不到的。因为西方文化的历史,基督教的传统等等,都是中国文化没有的,所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不可能达到西方人的程度。除非从小孩开始就生活在西方,从小接受的都是西方的东西。
所以说,打倒孔家店之类的口号,不过是口号而已。事实也证明西方文化不可能取代中国文化。
当然,“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的道路已经证明走不通了。但是在实践中,确实应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某某”的道路(借用一下伟人的说法),而不是“全盘西化”,因为做不到,除非像先人所说的“XX三百年”,但当然不可能。当然,实践中很容易蜕变成怪胎,或是换汤不换药。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18 10:52
我觉得文化“转变”其实很难。比如胡适算很西化的,但家庭生活却很传统。人的成长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烙印 ...
如果不换环境,彻底改变个体的文化态度的确可能很难。但也只是可能。胡适的西化程度可能并不高,他的家庭生活很传统就说明了他不够西化。五四时比胡适更西化的人有很多。比如郭沫若和徐志摩就比他更西化,虽然郭沫若的西化还主要是二手的——一手是日本。
文化烙印这说法很流行,但我觉得其实夸张了。烙印是无法去除的,这个比喻的目的也是劝退改变者,告诉你改变没戏。我不信不能改变。所以我觉得这个比喻应该改成“文化贴印”。贴印是很容易撕下来的,就看你想不想撕,舍不舍得撕。胡适舍不得撕,郭沫若徐志摩等等舍得撕。
有人说改变文化态度的难度仅次于改变性格。但其实在心理学里是有改变性格的技术的。改变文化更容易一点,甚至用不到心理学这么高级。我党和他老人家不懂心理学,却成功地改变了亿万人的文化态度。虽然后来又反复了,但这是另一个故事。当时的文化改变是确确实实的。对了,1949时我党也有一大批干部撕掉了包办婚姻的原配。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18 22:18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4-1-18 11:24
如果不换环境,彻底改变个体的文化态度的确可能很难。但也只是可能。胡适的西化程度可能并不高,他的家庭 ...
破四旧什么的,虽然在形式上破了一些东西,但是在老辈人的心里,恐怕这些东西还破不了。只有那时长大起来的小孩,从小受这种教育,才真的破了。
想起来以前央视上多次播放的台湾议会里打架的视频。当时觉得好笑,现在理解是有意的宣传。但是,议会里打架这种事,貌似西方比较少见。这是不是说明台湾虽然用了西方的制度,但是传统文化还是有影响?
一个从小在中国社会成长,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即使后来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思想,但传统的影响仍然存在,有时候自己感觉不到。
有次听一位律师说,法律不是用来整人的。当时觉得新鲜,因为自己本来总认为法律就是惩罚坏人的。他又说,基督教不是讲宽恕吗。我一想有道理。基督教的旧约里,有“以牙还牙”的提法,但新约里出现了耶稣,就出现了“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有人打你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的说法。固然,基督教的历史很复杂,西方社会里基督教的影响似乎也越来越淡漠。但是毕竟基督教在西方历史中有重要地位,重大影响,这是无疑的。而基督教的宽恕思想,影响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和理念,这个逻辑也是说得通的。但是接受了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也许不大容易想到这一点。所以,即使接受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但是仍然可能骨子里和西方的法律精神是有差异的。(其实我们倒是说“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往往言行不一。)
所以说,接受另一种文化,即使表面上是全盘接受,有些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改不了的。这是客观现象。钱理群等人好像思考过文化,道德“失范”的问题,提出用传统文化中温良恭俭的一些东西,来维持稳定,好像有点调和的意思。但是,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往往只是理想甚至空想。也许,深刻地剖析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转化过程中,注意防范,解决这些缺陷带来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伟人说的“中国特色”,虽然他有别的用意,但确实是客观事实。《围城》里赵辛楣说:“中国真厉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 既是客观事实,又说明了解决和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比引进外来文化更深刻,更复杂。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18 22:16
破四旧什么的,虽然在形式上破了一些东西,但是在老辈人的心里,恐怕这些东西还破不了。只有那时长大起来 ...
议会打架,一方面说明是真民主,一方面也的确是文化冲突。
说是真民主是因为,议会本来就是不同意见竞争的地方,如果不打架,那就是茶话会俱乐部了,那才可笑。
说是文化传统是因为,西方议会也打架,只不过是用嘴而不是用手,这就是文化传统。这个传统从古希腊就开始了。古希腊的广场政治就是议会政治的雏形。广场政治就是在广场上辩论,这种辩论经年累月,大家都习惯了,大家都熟练了。熟练到发明了逻辑学。从广场政治中诞生的逻辑学又带动了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包括整个东方的文化,都没有这个传统,没有广场政治,没有逻辑学。即使是现代议员,逻辑能力辩论能力也比较差,差到说不过就只好用手帮忙的程度。议会动粗的,不仅是台湾,韩国日本也都有,只不过后来越打越少了。一个没有民主传统的文化里引入了民主文化的议会,不同文化之间必然会冲突,文化交流文化融合文化进步都是在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进行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