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5:51

1月15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向秀丽,女,汉族,1933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广东清远人,生前系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女工。向秀丽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苦的店员工人家庭,1956年成为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年轻女工。1958年12月13日,作为领班的向秀丽与罗秀明等几位工友在进行酒精投料时,装满酒精的大瓶瓶底突然破裂,引起火灾。向秀丽侧身卧地,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烈火的蔓延,但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12时43分逝世,年仅26岁。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6:35

李承干(1888年-1959年),国家计量局局长,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长沙县人。早年就读于湖南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一(1905)年四月官费赴日本留学,宣统元年(1909)八月入日本第六高等工科,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毅然辍学回国,在武昌从军于黄兴部。后再次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电器机械科学习。1917年学成回国,因军阀混战未能施展才华和抱负。1927年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到南京任金陵制造局工务科长,潜心研究枪械、弹药制造。制造局改兵工厂后,任厂长,提出“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革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善工作方法提高产品质量,砾碗员工研究,扩大工余教育,以培养其品格知识,改善员工生活,以勉其精诚合作”。经过数年的努力,兵工厂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近代兵工企业。

②李承干站在广场上带领员工唱厂歌。

抗战初期,金陵兵工厂西迁重庆,改为兵工署二十一兵工厂,仍任厂长(21兵工厂现为长安汽车)。亦任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属于21兵工厂又称21技工学校)校长。该校现为重庆理工大学。他研制的宁造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于兵工界,曾获国民政府嘉奖9次。当时,国民党规定各兵工厂的职员都要加入国民党。他拒绝加入,并对国民党元老张继说:“余曾见若干党员,所作所为均未遵照国父遗教,违反三民主义。余虽非党员,但敢自誓所行所言,迄今未违反遗教及三民主义。”他曾三上辞呈,宁愿不当厂长,也不愿加入国民党。当局后改定“技术人员应笃信三民主义,不必一定入党”。他才未离职。其实,李承干这时已经是中共秘密党员。

③《21兵工厂厂歌》创作于1932年,由金陵兵工厂厂长李承干先生邀请他留学日本的同窗好友郭沫若先生作词,并由贺绿汀先生谱曲。

李承干在兵工企业20年,其中任厂长17年,由少将升至中将军衔,坚持洁身自好,清廉平淡,离职时所携只有几个装衣服和书籍的旧肥皂箱,未曾嫁娶,常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自勉。对属下却关怀备至,嘱福利部门组织婚姻期成会,促成男女青年喜结良缘。

④金陵兵工厂造的八二迫击炮、炮弹。当时国民革命军主力部队,普遍装备的是二十年代八二迫击炮。该炮就由金陵兵工厂生产。

⑤工厂西迁到达重庆时的情景

⑥1937年11月16日,金陵兵工厂接到政府西迁命令,乘坐爱国商人卢作孚民生轮船公司商船西迁。此前9月24日,枪弹分厂职工300多人已先期西迁至重庆南岸铜元局。

画外音


新中国成立后,李承干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计量局局长和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他虽身居高位,但清廉之风依然如故,不住统一安排有地毯、沙发的公房,则自己掏钱租居北京四九胡同的简易民房。

1958年冬,李承干身患多年的高血压病突然加重,同时还并发心脏病。一天,在中央统战部开会,领导同志见他精神疲惫、脸色不好,劝他晚上休息,不必到会。但他坚持继续参加。会间,他突然昏倒在座位上。周总理闻讯,立即指示全力抢救。但是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并一生未娶。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7:25

赵政一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据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哥伦比亚共和国大使赵政一同志,因病于1983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一岁。赵政一同志追悼会今天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赵政一同志是山东梁山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政一同志参加革命四十多年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外交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追悼会由国务委员、外交部长吴学谦主持,外交部顾问韩念龙致悼词。万里、乔石、黄华、姬鹏飞等送了花圈。
    赵政一同志逝世后,哥伦比亚副外长隆多尼奥前往中国驻哥伦比亚大使馆吊唁。他受哥伦比亚总统和外长的委托,对赵政一大使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8:25

张贵荣(1935—1984),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人,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主任教员、团长、步兵学校副校长、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是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作战勇敢;张贵荣在1984年1月15日在边防一线部队调研时,突发“高原性心肌梗塞”,拉着马尾巴永远倒在了边防线上,终年49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8:41

乔连升,1917年生,河南孟津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革命,入陕北公学、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区队长兼教员、太岳分校教员、晋冀鲁豫军政大学科长、华北军政大学大队长。建国后,历任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大队长,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分院教员、教研室主任、副秘书长,中共中央-部秘书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1979年任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1984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6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9:04

孟少农(1915年12月12日—1988年1月15日),原名孟庆基,出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省桃源县,汽车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9:25

叶超是湖北省黄陂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参谋、科长,华东野战军九纵队司令部处长、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华东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军委炮兵科学研究部部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国防科委陆军兵器研究院院长等职。

叶超同志对党和人民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服从大局,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戎马一生,英勇顽强,能文能武。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他临危不惧,浴血奋战,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解放战争时期,他转战南北,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南麻、济南、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为祖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作了不懈的努力。

叶超同志因病于1988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09:51

钟敬之1910年5月5日生于浙江嵊县。1925年到上海中华书局当学徒,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工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钟敬之离开中华书局,曾考取杭州国立艺专的雕塑系,但因为无力支付学费未能入学。1927年秋,他考入了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中学部,后转入本科学习。1928年起与同学余致力(徐懋庸)、姚禹玄(张庚)等人一起组织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艺术社团,出杂志、办画展、巡回演出,开始了最初的艺术生涯。1931年失学后,应聘到山东曲阜第二师范任美术教员。不久因九一八事变后参加组织抗日示威被迫离职回上海。此后一边在出版社做编辑和书刊装帧设计工作,一边业余从事文学和戏剧活动。1933年他编译出版了《苏俄底文学》,介绍新兴的苏联文学和艺术,后被查禁。从1933年起,钟敬之参与了当时左翼戏剧界演出的《娜拉》《钦差大臣》和《复活》等话剧的舞台美术工作。后来,他又与张庚等人组织了戏剧生活社,与应云卫等人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上海星期试验小剧场等戏剧组织,开展左翼戏剧活动,担任舞台美术工作。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延安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钟敬之回到家乡,组织工厂工人和学校师生巡回演出抗日戏剧。后来他辗转到西北,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做了一段时间的戏剧教员之后,终于在1938年2月到了延安,与张庚、崔嵬等人一起投入了鲁迅艺术学院的筹建工作。1938年4月鲁艺正式开学,钟敬之担任戏剧系教师,负责舞台美术方面的教学,并兼管演出及组织等工作。

1938年夏,为纪念抗战一周年,延安组织抗战戏剧节,鲁艺演出了改编京剧《松花江上》,钟敬之尝试将现代舞台美术的观念应用于传统戏曲舞台,有效地烘托了舞台的戏剧性效果,受到好评。同年8月1日,鲁艺组织了实验剧团,钟敬之担任剧务科长。1939年2月他在鲁艺的油印刊物《戏剧工作》上发表了《舞台照明的汽灯试用》一文,总结自己的舞台美术实践经验。在新歌剧《军民进行曲》的演出中,他又在舞台设计理念和灯光运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带有明显装饰色彩的艺术和灯光效果营造出独特的戏剧氛围。后来在《九·一八前后》(又称《流民三千万》)和《秋瑾》两剧中也都有创新。同年10月钟敬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6月,鲁艺举办部队文艺干部训练班,钟敬之曾去讲舞台美术。7月15日,鲁艺成立了美术工场(创作研究室),钟敬之担任主任并进行了不少美术创作。他雕塑的八路军小战士胸像是最早表现革命军人的雕塑作品。他还分别制作了列宁与斯大林、毛泽东与朱德侧面像的石刻纪念像章。其中列宁与斯大林的一枚像章和由凌子风制作的毛主席像章后来大量复制,在根据地广泛流传,这是我国最早的革命领袖的像章。这一时期他还完成了刘志丹陵墓的设计。

1941年,他主持了鲁艺美术工场首届美展。10月6日调任实验剧团主任,先后担任了苏联话剧《铁甲列车》和十三幕十四场大型话剧《带枪的人》的舞台设计。在延安期间,钟敬之先后为近三十部戏剧进行了舞台美术设计和装置工作。他还参加了为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大而建造的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工作。1945年1月13日,边区群英大会召开,由于钟敬之在戏剧、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荣获陕甘宁边区甲等模范文化工作者奖。

1945年抗战胜利,延安的大部分文艺工作者奔赴新解放区。9月20日,钟敬之参加由艾青率领的鲁艺华北文艺工作团前往张家口,后工作团并入华北地区联合大学,他在该校任教,并在那里参与工作团和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联合排演的歌剧《白毛女》,1946年元旦在张家口人民剧院上演。

1946年夏,在周恩来的关怀鼓励下,延安电影制片厂成立,钟敬之被调任延安电影制片厂负责人,他参加了根据地第一部艺术片《边区劳动英雄》(未完成)的摄制工作,并在其中任美工师兼制片主任。1947年,延安电影制片厂工作结束,钟敬之与程默、凌子风等组建西北电影工学队,任队长。

离开延安后

1947年10月24日,钟敬之与成荫携带已拍摄的素材,率工学队自晋西北兴县出发,辗转赴东北兴山的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该厂艺术处副处长。

1949年4月,钟敬之作为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代表接管南京和上海地区的电影产业和机构,任华东军管会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同年11月参加组建上海电影制片厂并担任副厂长。

1953年,钟敬之被调入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参与拟定《发展我国电影事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4年随中国电影工作者代表团赴苏联、东德、捷克等国访问,回国后负责编辑两册《访问苏联电影事业资料汇编》。1955年筹建北京电影学院,担任筹建领导小组的召集人,学院成立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学后,先后担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全面主持学院的日常工作,后曾任顾问。

“文革”结束后,1978年钟敬之撰写了文献纪录片《延安岁月》的拍摄提纲,该片反映了党中央在陕北和延安的十三年革命历史。1983年后编写《延安鲁艺——我党创办的一所艺术学校》(文物出版社出版)和《延安十年戏剧图集》等书,对电影史和戏剧史研究起到重要作用。1985年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

钟敬之曾担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顾问。1996年获“夏衍电影荣誉奖”。

1998年1月15日,钟敬之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10:13

武衡,地质学家 1914年3月18日生于江苏徐州。1934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1月15日逝世。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15 00:10:44

戴怡芳,中将军衔。河北省东光县人,1960年考入河北大学,1961年应征入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参谋、股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

中文名       
戴怡芳
逝世日期       
2001年1月15日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40年
出生地       
河北省东
民族       
汉族


1人物简介
1人物简介
他1979年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历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副团职、正团职研究员,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导部副部长、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在部队工作期间,他刻苦钻研战术技术,积极探索部队建设规律,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他参加过战斗条令、教令的编写、实验、修改和定稿工作。他组织编撰的一批研究报告和理论专著,获得了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他先后组织领导了全军军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全军军事科研工作大会,主持了军事学学科调查,组织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现实课题研究。他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组织领导战略、作战、外军和军事运筹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丰硕的军事科研成果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2001年1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月15日逝世的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