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 发表于 2023-12-29 10:43:28

楼主好像学问很多

不才请教个关于景德镇的问题
之前在江西南昌某处景点游览
看到有个小册子上说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来源于景德镇
因为景德镇在南昌的南边,
又称“昌南”,
到了老外那里就谐音“CHINA”了
不知是否属实?
我在南昌转了一圈,
找到了“昌北”,就是南昌机场所在的那个地方
还找到了“昌东”,就是鼠头鸭脖那个地方
但是这个“昌南”貌似离南昌有点远了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2-29 10:51:17

origin 发表于 2023-12-29 10:43
楼主好像学问很多

不才请教个关于景德镇的问题


因为这是扯淡,这个词一般是认为是来自朝代“秦”。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9 11:15:59

本帖最后由 gongqi 于 2023-12-29 11:17 编辑

origin 发表于 2023-12-29 10:43
楼主好像学问很多

不才请教个关于景德镇的问题

前面说“好像”,后面的“请教”好像就有讽刺在里面。装看不见吧。

既然说到学问,显然这是一个etymology的问题。我的确不太懂etymology,不是“好像”,是真的不太懂。多年前和etymology擦了个边,学了一些方法论,仅此而已。
关于China的词源,etymology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来源于梵语的Cina,也就是“秦”的音译。在欧洲语言里c和ch是相通的,例如意大利语至今依然说cina而不是china,拉丁语也应该如此。但是到了英语,c就要转为ch。所以这个观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虽然有道理,但这个依然仅仅是未经证明的主流观点。所谓未经证明是说未经正规的etymology或其它正规学科例如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的证明。所谓主流则是数量比较多。所谓观点尽然未经证明其实只是猜测。

至于来源于“昌南”,应该也是一种猜测。只不过这这种猜测太不入流,太小众了。对于这种观点,证明是很难的,但做一个check还是很简单的。我提一个思路,就是研究一下瓷器的传播路径,包括时间和人群。时间上是否一致或相悖。人群路径是否留有痕迹。


origin 发表于 2023-12-29 11:33:47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9 11:15
前面说“好像”,后面的“请教”好像就有讽刺在里面。装看不见吧。

既然说到学问,显然这是一个etymol ...

在下语文不好,用词失当,还请莫怪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9 15:17:37

origin 发表于 2023-12-29 11:33
在下语文不好,用词失当,还请莫怪

不好意思。我也是应激反应过当。不过,网友之间,有点小讽刺也正常。太客气了反而没意思了。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9 21:41:07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2-29 10:51
因为这是扯淡,这个词一般是认为是来自朝代“秦”。

没错。来源于“秦”是主流观点。具体说,是从梵文的cina来的。然后从梵文到欧洲语言,有2个分支,一个是cina(例如意大利语)或china(例如英语);另一个是sina(例如希腊语和拉丁语)。

又及,我不懂希腊语和拉丁语,是查来的。

fffzyzh 发表于 2023-12-30 08:51:21

城市两个字,中国古代的重点是“城”,西方古代的重点是“市”。
总结到位

王志成2010 发表于 2024-1-15 14:04:59

帖子后面的观点,还是改革开放前的那一套说教。好在现在可以证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也不必被强制接受这些了。

从逻辑上就不难想到,如果可以做到的话,是让人吃饱饭有工作效率还是让人“吃不饱饭”更有工作效率?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24:49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8 11:24
天灾哪儿都有。天灾大了谁都扛不住。
爱尔兰大饥荒的原因是瘟疫。瘟疫属于天灾。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M6GIRHEOH&mid=M6GLASRCQ
传统中国的人口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27:07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M83H79PLE&mid=M84G3VAHM
人口转型

迪拜等中东富豪,人口结构是外来务工人口的大量增加,所以劳动年龄人口男性比女性高好多倍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30:13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MBBIIT5CV&mid=MBGAJN2P8
哈佛大学 人口与地理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42:29

本帖最后由 golden21c 于 2024-1-15 15:43 编辑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 ... NKB5K&mid=OG4UNKB6C
人口增长的罪名和皇帝无关

和外族入侵、战乱、生育文化和政策有关

漫长中国人口的增长历史中减少的波段基本是外族侵略的时代,战乱时中国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这个有国内外有大家研究过,过段时间找见给大家贴出来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44:08

反而皇帝作为古代集聚民心,平息乱世的核心人物,对于制止乱世,为人口繁衍创造良好的稳定的外部环境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47:20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8 20:44
中国古代的皇帝,本身就是土匪,而且是最恶的土匪。朱元璋因为猜疑有人讽刺他老婆,直接就杀了一整 ...

错误!!!
历史上中国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族入侵引起的战乱!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50:38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pid=YG4UNKB5K&mid=OG4UNKB6C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4:58:48

gongqi 发表于 2023-12-28 20:44
中国古代的皇帝,本身就是土匪,而且是最恶的土匪。朱元璋因为猜疑有人讽刺他老婆,直接就杀了一整 ...

你为什么不说挽救天下即倒的英雄人物,抵抗外族入侵,平息战乱后才能有安定的社会大环境,人口才能增长发展

五胡乱华时候的,闵冉,挽救中华民族灭亡的英雄人物,也称闵冉大帝
成王败寇,赢了后顺势成为的皇帝


通过《资治通鉴》晋纪二十章~二十一章,可知冉闵《杀胡令》,合计经过三次过程:第一次发布命令:

“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即是说六夷(古指东夷、西南夷、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族。后泛指外族)如果有胆敢拿起武器的,一律斩首。

第二次和第三次:


“今日已后,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百里之内的汉族人全部蜂拥入城,胡人、羯人则争相离去,以致堵满了城门。导致的后果就是“闵知胡之不为已用”,又颁布命令:“凡是斩掉一个胡人的脑袋并送到凤阳门的汉人,文官晋升官位三等,武官全部升为牙门将。”当然,最后一次颁布的命令效果非常明显,“杀胡”的效果非常明显,一天之内斩首几万人。冉闵亲自率领汉人来诛杀胡人、羯人,不论男女老少、贫穷富贵,杀死二十几万,抛尸城外,都被野狗、豺狼吃掉。并且命令,军队中汉人当将领的把属下胡人、羯人统统杀掉,以至于长得鼻子高点、胡须多一点的汉人,大半都被滥杀而死。

可见当时的江北汉人与胡人、羯人的矛盾到底尖锐到什么程度!杀伐惨烈!

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对华夏和汉人的到底有多少影响?现在的讨论非常多,在此我想说自己的观点。当时华夏和汉人的正统是在东晋。东晋偏安江南一隅,毫无作为,内部纷争不断,毫无进取之心!如果结合最近医保谈判代表张劲妮的一句话,“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如果说华夏和汉人正统是在江南、在东晋。那么生活的北方的汉人怎么办?就应该被屠杀?就应该做“两脚羊”?石虎一生当中嗜杀如命,干过最“伟大”的功绩是:一次性抓了20万汉人女子,而后命兵士对其施暴,完事后当成“两脚羊”宰割作为军粮食用。据《晋书》记载:夕则奸淫,旦则烹食,所留尸体堵塞了易水河,河水殷红殷红。当时的江北汉人已经没有做人的资格了。

当时东晋官场风气还是“清谈”、“无为”、“空谈”,并且内部纷争不断!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5:14:45

梁方仲先生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出版社中华书局,分析的很清楚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根据我国二十五史、历代政书、部分地方志、文集以及近人所编有关统计材料,将我国自两汉到清代末年约二千年间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数字,经过考核测算,分门别类,综合编辑为二百多份表格,对于一些重要数字,并加以考订注释。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 ... /19509738?fr=ge_ala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5:16:17

该书的目录

总序
凡例
正编
甲编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及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
说明
甲表1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数,每户平均口数和每户每口平均田亩数
甲表2 前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 前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 前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5 后汉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 后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7 后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8 后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9 后汉对前汉郡国口数增减之比较(系估计数字)
甲表10 后汉对前汉西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1 后汉对前汉淮汉以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2 汉初各侯初封时及国除时的户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13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启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4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户数、平均户数及各州户数的比重
甲表15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郡国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6 刘宋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17 刘宋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8 北魏一部分州郡的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9 东魏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20 东魏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21 隋、唐、五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22 隋各州郡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大业5年,公元609年)
甲表23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639年)
甲表24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639年)
甲表25 唐天宝元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742年)
甲表26 唐天宝元年各道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742年)
甲表27 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28 唐代各道人口密度
甲表29 辽代各道府州军的户数、军兵丁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出军兵丁数
甲表30 辽代御帐亲军数
甲表31 辽代历朝所建宫卫骑军数
甲表32 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3 北宋主客户口数及客户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4 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5 北宋初年各道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6 北宋元丰初年各路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7 北宋太宗朝及神宗朝各路(道)主客户数及客户占总户数百分比的比较
甲表38 北宋各路府州军监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39 宋元丰、崇宁、绍兴、嘉定四朝各路户口数的比较
甲表40 宋代各路人口密度
甲表41 金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42 金代猛安、谋克等户口及垦田、牛具数
甲表43 金代猛安、谋克户平均口数、田数及正口和奴婢的比数
甲表44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5 金代各路民户数、平均户数及各路户数的比重
甲表46 金代各路府州军的民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47 元代户口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48 元代各省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省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49 元代各省路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50 元代各省人口密度
甲表51 明太祖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2 明成祖朝户口及税粮数
甲表53 明仁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4 明宣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5 明英宗朝(正统)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6 明代宗朝(景泰)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7 明英宗朝(天顺)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8 明宪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9 明孝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0 明武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1 明世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2 明穆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3 明神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4 明熹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5 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总平均数
甲表66 明代历朝每户平均口数及每户每口平均田地数
甲表67 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8 明太祖朝分区户口数
甲表69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70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各分区户口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甲表71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72 明代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人口密度
甲表73 明天顺初年及嘉靖、隆庆年间各司府县的里数及估计户数
甲表74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人丁及田地数
甲表75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每朝及每十年平均人丁数、田地数及每丁平均亩数
甲表76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数及存仓米谷数
乙编 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赋概况
附编
别编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附录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5:17:01

梁方仲先生是一位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经济学者和有着扎实的西方经济学造诣的历史学者,他毕生致力于把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历史研究,推动中国新史学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贡献,尤以明代户籍、土地和赋役制度研究的成就著称于世,被何炳棣先生称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为纪念梁方仲先生诞辰100周年,先生哲嗣梁承邺师与弟子黄启臣师鼎力集先生著作遗稿,辑成文集八卷,命我们写点学习体会。吾辈晚生末学,无缘亲聆梁方仲先生教诲,但有幸得业师汤明先生,以及多位追随梁方仲先生治学的老师们指导,从研读梁方仲先生著作开始步人经济史学之门,在梁方仲先生文集出版的时候,谈一点学习心得,不仅是一种荣幸,更是对学术传承的一种承担,自不敢推卸,遂不揣浅陋,试作漫议,求方家及诸师友指教。

golden21c 发表于 2024-1-15 15:31:49

中国历代人口数变化初探 ,也研究的很好
顺便说下,这些老的文章,良心活,比翟振武等2010年以后还说必须严格执行单胎,否则人口每年新增4500万之类祸国殃民粗制滥造研究良心太多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景德镇:曾经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