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胜法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2-6 19:21 编辑在拙帖《宋帝陵被元人挖》里
https://readfree.net/bbs/forum.p ... =%D4%AA%C8%CB%CD%DA
说到了杨琏真伽割取宋理宗赵昀遗体的头,用头骨制作酒具以厌胜聚财。但文中没做任何解释。这实际上是藏地的古老习俗。现代考古发现,这是佛教传入藏地以前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法门。
“厌胜”,也写作猒胜。系巫术之一种。厌,音压,不读艳音。《汉书-艺文志》:“人失常则訞兴,人无衅焉,訞不自作。”故曰:“德胜不祥,义厌不惠。”其中把“胜”和“厌”对举,尤可证明它们意思相近。《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之。”
厌胜的实质是以较高的力压服较低的力。通常是使用咒语、避邪物或镇物等以期达到镇压、抑制所厌恶的人、物或各种魔怪的目的。厌胜法不仅是针对作为自然力化身的各种神灵,也不仅运用于禳除自然灾害,而是被古人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诸方面,针对人们通过想象虚拟出的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有时甚至被用于害人的黑巫术。
早在夏禹时代,厌胜法就被用来治水。相传大禹在治水过程中,每治理一处,必铸一头铁牛沉入水底,用其克制水怪,以伏波安澜。又《华阳国志·蜀志》载,李冰为蜀守时曾“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杜甫《石犀行》有“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容斋随笔》卷二:“宣帝黄龙元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归国,十二月帝崩。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又来朝,五月帝崩。故哀帝时,单于愿朝,时帝被疾,或言匈奴从上游来厌人。自黄龙、竟宁时,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既不许矣,俄以杨雄之言,复许之。然元寿二年正月,单于朝,六月帝崩。” 三帝皆因单于来朝而驾崩,这不是法术,而是自然地符合厌胜原理。杨雄还因上奏哀帝,得到帛五十匹、黄金十斤的赏赐。虽然哀帝在接待单于时,按照太岁吉凶安排单于住处以厌胜,但还是没能胜过单于。
王莽更是迷信。《汉书。王莽传》:“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
厌胜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不衰。据南怀瑾先生说,抗日战争打了五六年的时候,发现日本人在捣鬼,修降伏法想打败中国。这降伏法实际上就是厌胜法。日本人一边打仗,一边请高野山的密宗修降伏法,要把中国人打败。所以抗战第六年时,在重庆,国民政府让民间发动“护国息灾法会”,是一个很大的法事,保护自己国家,把日本的法力打回去。当时请了两位大师主持,一个是已经104岁的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主持显教的显坛;密宗的坛场,请了藏传白教的活佛贡噶呼图克图主持。
现代城市建筑也大量植入了各类厌胜思想。高楼林立,车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可是有些高楼却奇形怪状地令人怀疑隐藏着杀机。一座高楼从两侧伸出棱角,正面直立悬剑似的,说能斩邪除魔。厌胜法用得最多的是狮子,狮子是凶兽,凿得面目狰狞,用意是把对面人家镇住。
我的贵州同学说过,她上中学的时候,原来有个地方死了一个女生,后来就把男厕所建在那里,以阳气压制。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2-6 19:01 编辑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2-6 18:48
我的贵州同学说过,她上中学的时候,原来有个地方死了一个女生,后来就把男厕所建在那里,以阳气压制。
屎尿对一些神祇是有压制作用的,对大部分鬼也有。《夷坚志》上讲,有老太解手时见雷电大鸣,勃然大怒,迅速起身,端起马桶朝雷电处泼去,结果雷公被泼中而现形,不能隐身。雷公只有一尺多高,嘴很尖,腰围绝缘皮裙。一直在屋顶徘徊。乡人请来道士做了七天法事才把他送走。
以前听一些老人讲,鸡血狗血也能破厌胜术的。 巫术来源于原始思维。原始思维遵从渗透律。所谓渗透律就是不同的特性彼此渗透。红糖补血就是典型的原始思维,红色颜色的糖因为和血的颜色相同而被渗透为可以补血。中医的以形补形也都是典型的原始思维。
楼文说的厌胜法如楼文所说是巫术,因为也是渗透律的原始思维。 關於您提到的楊璉真伽割取宋理宗趙昀遺體的頭,用頭骨制作酒具以厭勝聚財的行為,這確實是西藏苯教中的一種古老習俗。苯教是西藏的一種本土宗教,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統,它的許多習俗和信仰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仍然有著深遠影響。
厭勝,或稱厭勝,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巫術,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某種儀式或者物品來壓制或者克制自己所厭惡的人、物或者各種魔怪。這種做法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既用於對抗自然力的化身各種神靈,也用於禳除自然災害,甚至還用於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妖魔鬼怪。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無論是苯教的厭勝習俗,還是我國的厭勝巫術,這些都是古代人們基於對自然和社會的理解和想象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和信仰。在現代社會,我們應當以科學的態度去理解和對待這些現象,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但也不能因此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科學發展的必要性。
總的來說,對於這種厭勝習俗,我們可以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尊重,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是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去對待和處理各種問題,避免盲目迷信,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