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无偿献血政策的不可持续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可是因为是无偿的,大家也没有义务,同时又没有报酬,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导致血库告急,记得八九十年代时候,各地都有人为了生活所迫,不惜去医院献血获得一定的报酬,后来导致乙肝、艾滋病传播,于是出台献血法,严禁卖血。
可是现在各地经常性血库告急,无偿献血人员又太少,根本不够临床手术使用,如何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血液供应呢?国外为什么就可以?
很简单,公德意识的差异在起作用。
坛子里曾经有个帖子,是说不要管闲事。的确,莫管他人瓦上霜和互不干涉内政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老外则不同。老外和中国人相比就是喜欢多管闲事。我在澳洲拍摄企鹅,就被很多爱管闲事的老外制止,这在国内根本就没人会管这个闲事。
不过,国内的各地也不同。比如上海一直是我认为文化最先进的地方,爱管闲事的人也最多。北京要差一点,其他地方差的更多。多次发生哄抢的某省差得更多。
多管闲事的表现之一就是多无偿献血。 本帖最后由 横槊赋诗 于 2023-11-18 14:15 编辑
楼主你没去看一些阴暗的东西吧。
很多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的,不敢直接查,于是就献血,血站报告没问题就安心了。
当然,虽然查得严,但艾滋病也是有窗口期的。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11-18 14:14
楼主你没去看一些阴暗的东西吧。
很多怀疑自己得了艾滋病的,不敢直接查,于是就献血,血站报告没问题就 ...
艾滋病不是疾控中心免费查吗,还需要去献血干什么啊?
不是管不管闲事的问题。献血没有与车祸现场类似的麻烦和风险。没有报酬,用什么理由让人献血呢?这是国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再继续用雷锋精神,恐怕不好用。雷锋没有这么大的感召力量。义务献血不能缺少精神动力。政府媒体、学校都说宗教是迷信,是精神鸦片,说人死就是永死而善恶都没有报应。一个人长期接受这种宣传教育,又怎么愿意献血呢?
只有相信人有命运而善恶又能产生影响(如果此生没有,来生也必须有),人才有行善的动力。尽搞些“成功学”、“经济学”,使得大家都倾向于获取经济利益和计算得失。如果相信命运,找先生一算发现有“血光之灾”,那么主动无偿献血或许能有所化解。这仅仅是举个例。在佛教,布施的功德很大。 欧阳静茹 发表于 2023-11-18 14:17
艾滋病不是疾控中心免费查吗,还需要去献血干什么啊?
难言之隐呗
中国血库血站隶属红十字会,医院用血须经它调配。里面的门道可以从网上搜索。 winfastgao 发表于 2023-11-18 14:22
中国血库血站隶属红十字会,医院用血须经它调配。里面的门道可以从网上搜索。
不用搜索也能猜到,有权就可以利用啊,有同学以前在红十字,很多捐助项目由他们负责,按道理哪里最需要捐助哪里,优先捐助老弱边穷,可是你要是给点管理费,那就可以考虑捐给你们单位了。
无偿献血。违背市场规律。把制度约束的东西变成道德约束。肯定不会长久。 献血到底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说法不一? 没人理会三楼啊 shiqi1102 发表于 2023-11-18 18:31
献血到底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说法不一?
肯定有影响的。但是不是有害就因人而异了。
对于我来说,献血之前很瘦,刚刚超过最低献血体重。鲜血之后超量恢复,从此体重直线上升。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11-18 14:18
不是管不管闲事的问题。献血没有与车祸现场类似的麻烦和风险。没有报酬,用什么理由让人献血呢?这是国家首 ...
管闲事是公德意识的直接表现。很多宗教的教徒都是爱管闲事的。
宗教有利于公德意识的形成,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药方。
不过,中国的宗教有点例外。因为皇权对宗教压制的很厉害,宗教不敢涉足公共事务。所以中国的佛教徒道教徒都是不太爱管闲事的,也就是缺乏公德意识。只有儒教徒,因为儒教甘心为奴,所以官家允许儒教进入公共事务,所以儒教徒是最爱管闲事的,所谓道学先生。
已经过了世风日上的时期了,不能多说 老实说害怕献血,最主要的是听说了献血反而得了艾滋病这样的传闻 zuoning 发表于 2023-11-19 01:28
老实说害怕献血,最主要的是听说了献血反而得了艾滋病这样的传闻
那应该是以前,个别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出现的情况,现在采血都是一次性针头,基本上可以完全杜绝传染问题。主要是考虑血液属于人体的营养物质,抽血对身体可能有不利影响,如果量控制不好,容易虚弱。当然对于强壮的人而言,基本上没有问题。
gongqi 发表于 2023-11-18 20:30
肯定有影响的。但是不是有害就因人而异了。
我自己体弱,似乎不敢怎么轻易献血,尤为相信中医“血气”之说。
一滴精 十滴血 若是為救人 輸血識值得 但兩個月一次 一個月一次太頻繁 小时候看《少年科学》杂志就介绍过人造血,这么多年过去了,人造血还是没有大规模应用。是不是正因为有无偿献血,才使得这个人造血的研究进展缓慢呢? 我以前想去献血
无意间咨询一个医生朋友,他居然劝我不去,我简直惊诧,继续追问,人家闭口不谈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