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金宝善(1893年4月23日—1984年11月11日),浙江绍兴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国公共卫生学家,近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许钦文先生陈继光
1977年4月,我调到《浙江文艺》编辑部工作,曾和许老在同一房间办公。因此,我有了熟悉许老的机会。
许老是闻名已久的老作家。开始,当我听说要我和他同坐一个办公室,心里有点顾虑,唯恐他以老年人的规矩,居高临下地来规范我的言行。可是一接触,顾虑顿消。许老为人非常随和,而且十分怕自己打扰别人似的,每天除了刚进来时说声:“你早哇!”或者偶尔抬头问一声:“老陈,几点了?”他平时一天、半天很少讲话。不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翻书看报,就是静静地伏在桌上,在一些小纸片上写些什么。他的眼睛深度近视,看书写字时,鼻子几乎要碰着纸面。有时,看得吃力了,就用手揉一下眼睛,把头靠在椅背上,闭目养起神来。后来,办公室里增加到五个人,年轻人一多,不免时常说笑,许老从无怨色。
许老当时还没有复职,也不是编辑部的成员,他之所以坐在编辑部的办公室,只是给他有个地方坐坐而已。上班下班,全凭他自处。可许老时时处处把自己当作编辑部成员,遇到有事提前回家,或第二天不来上班,他都要向我们打招呼,说是请个假。他家里栽有一架葡萄,每年葡萄熟时,他总用旧信封将葡萄一包包装好,给编辑部每个同志尝尝,要是有人那天不在,他就在信封上写上那人的姓名,托人转交。
许老平时很少讲话,但只要一讲起鲁迅,就滔滔不绝,有时开会发言会忘了吃饭时间。许老对鲁迅的感情之深,对鲁迅的了解之多,着实让我们钦佩。一天,我和一位同事去许老家拜访,听许老讲鲁迅的轶事,如鲁迅和鲁老太太,和朱夫人,鲁迅和周作人第一次吵架是怎么回事,等等。听他说着,我不禁插嘴说:“许老,您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呢?”“我要写的!”他转过身子,指着椅子后面那高高一叠毛边纸写成的书稿说:“没时间呀,整理这些东西都来不及呢!”
经许老这么一说,和我同去的同志毛遂自荐道:“许老,我给您做助手,帮你整理,好吗?”许老感激地望着她说:“好当然好,不过,你自己也有工作要做的呀!”——后来知道,早先已有几个同志建议过,应为许老配备一名助手,抓紧时间帮他整理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惜都不曾被理会。
许老当时已是耄耋之年,虚岁八十二。可他从不要求照顾,也似乎不曾得到过照顾,虽然大家都很尊重他。每天上班,无论阴晴雨雪,总是以杖助步;寄信,自己上邮局;写稿,自己买稿纸。他没有专用的办公室,与人合用的办公室还要经常变动,每次变动,他总是点着头,一连串地说:“好的,好的!”他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两老夫妻领着个小外甥女。每天清早,都是许老拄着拐杖为她去取牛奶;小外甥女上学了,又是他每天拄着拐杖送她到学校。他想把儿子调到身边工作的要求,直到省文联恢复后,在文联与政协的再三交涉下,才于去年实现,可他从未有过怨言。
许老很爱看电影,省电影公司放试片,他大都到场。他说过,看电影和看书一样,都是“享受性的学习。”看完电影,他将电筒倒背在身上(那电筒用布条系着两端,象儿童玩的背挎的木棍),拄着拐杖起步。有一次,雨下得很大,他照样来了,散场后,我想扶他回家。可他谢绝了,拍拍电筒说:“不要紧,我摸得回去。”说完,蹒跚地走进了茫茫的雨夜。
我不敢违拗,只好悄悄跟着他,暗中做个“保镖”。他走得很慢,遇车就停,见人就让。那电筒微弱的光亮,随着他摸索的步履,在他的身后晃动,好象是车辆远远的尾灯……
1980年,浙江省文联恢复,许老当选为文联副主席。此时,他的身体已日见衰弱,不时要住院。但他仍尽自己的力量工作,直到弥留之际。他对人说:“我走倒不要紧,只是最好让我把肚里的东西写光再走……”,可惜他未竟此愿。
1984年11月11日凌晨许老去世了。他的逝世,正如悼词所说:“是我们文艺界、教育界的一大损失”。但是冷静一想,许老以八十九岁的高龄而去,也许并不是太大的憾事。遗憾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出有关他了解的鲁迅的全部资料,而这只要为他创造条件,本是可以完成的呀!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许老临终前,亲眼看到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许钦文小说集》。现在,许老的散文集也即将由同一出版社出版。我想,对于这些编辑同志的辛劳,许老在天之灵,是会深深感激的。因为许老的一生,虽然待人平和,处世淡泊,但却强烈地追求他的事业。 许钦文的死亡日期居然有三种说法,这个帖子还是作废吧。
暂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