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炮事件
本帖最后由 欧阳静茹 于 2023-11-4 22:57 编辑看了一部八十年代的老电影《黑炮事件》,是1986年由黄建新执导的电影,电影根据张贤亮的小说拍的,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电影以一个黑炮棋子的案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工业体制的弊端、权力与道德的较量。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初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里,因为一枚象棋子黑炮引发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事件,对知识分子的猜忌与怀疑,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信任与危机,官僚体制下决策的机制和效率,都引人深思。故事的主角赵书信,是大型国企的工程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是厂里唯一精通德语的技术专家。这么一位优秀的专家,却不能在德国专家到来时,因为被怀疑而不能参与到工程项目中担任技术翻译发挥作用,而选用一个没有技术背景的旅游翻译,不但闹了很多笑话,还给工程项目带来很多管理和技术问题,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
影片拍的很不错,那个汉斯先生演的也很好,老外很不理解中国人的某些思维,好设备不用,偏偏要用垃圾低端淘汰设备,因为他不明白中国的决策都是领导说了算,领导狗屁不通还不听技术专家的意见。非要弄个不懂技术的旅游翻译将kugel翻译成“子弹”,搞得老外都哭笑不得。影片对中国式官僚会议不解决根本问题现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黑炮事件》的叙事手法也很独特。影片巧妙地运用了悬疑、惊悚等电影元素,推动故事发展。影片的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每个演员都为角色注入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刘子枫饰演的技术员赵书信,他的表演非常自然、真实,将一个普通人的困惑、焦虑和勇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演员表现和叙事手法,《黑炮事件》还通过音乐、摄影等艺术手段增强了影片的氛围和情感。影片的配乐非常贴切,能够根据情节的变化引导观众的情绪。摄影方面则运用了大量的暗色调和特写镜头,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神秘的气氛,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故事中。
八十年代倒是很主张尊重知识分子,也有一些腐败现象。 小说也有名。那个年代文学为王,好诗好小说都是全国传阅,那年头流行歌曲还没开始流行,文艺还都比较高大上。 一想张贤亮去世很多年了 小说与电影都没看过。 X_ping 发表于 2023-11-5 11:32
小说与电影都没看过。
推荐可以看一看,看看80年代的社会风貌,那时候西装都很稀罕,赵书信为了接见德国来的外国专家汉斯,还是问人借的西装,皮鞋都是破皮鞋,没借到。那个年代外国专家来了住的宾馆都是非常低档的,没法和现在大酒店比。人们物质还是比较稀缺,吃个糖果都是待客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欧阳静茹 于 2023-11-5 18:30 编辑
八十年代,刚刚从文革时代过来,张贤亮曾经也是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 欧阳静茹 发表于 2023-11-5 18:10
推荐可以看一看,看看80年代的社会风貌,那时候西装都很稀罕,赵书信为了接见德国来的外国专家汉斯,还是 ...
80年代真是物资奇缺,供销社每年只一次到各公社搞物资交流,购买的人真如海潮涌动,去晚了就买不到心仪的物品了。
张贤亮有句名言:“我既然从太平间里爬了出来,就一定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对死而复生的人来说,命是捡来的。从那以后,什么困难、艰辛、贫穷、受辱都不在话下了。” (转引自《文坛风景 我与当代作家》p.108)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5 20:18
张贤亮有句名言:“我既然从太平间里爬了出来,就一定能够坚强地活下去。对死而复生的人来说,命是捡来的。 ...
这句话,觉得像是《绿化树》的主人公说的。
张贤亮的小说,印象最深的是《绿化树》。其他有没有读过都忘了。
昨天刚看了这个的短视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