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戒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0-27 19:00 编辑葛洪《抱朴子外篇》有一篇《酒诫》,非酒戒也,属于个人观点,二千余言,写的相当不错,可惜对于今人来说,文字比较古奥且过长。《酒诫》云:“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 孙思邈《千金方》云:“久饮酒者烂肠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
宋徽宗时,有个道士特别受皇帝宠爱,甚至敢同太子抢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林灵素。宋徽宗共做了25年皇帝,而林道士只在京城居住四年,死后却饱受后人诟骂,并将徽宗亡国归罪于他。他这人品行从小就有问题。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为了生计而出家当了小沙弥。可是他因破酒戒(沙弥有十戒)而受到师父打骂。他于是弃佛还俗,后来改信道教。当时的道教是不必戒酒的。到金元时全真教兴起,仿佛教而有老君五戒。
洪迈《夷坚志》里有篇《淮阴民女》的故事很感人。故事说的是宋高宗末年,江苏淮阴那个地方有户人家死了女儿。因为家贫,做母亲的割下长发卖了五百铜钱,想在清明寒食节时请和尚念经超度亡女。她来到街上,看见五个和尚,请求人家念经超度,可是四个都推辞,只有一个答应为做。但是身上没带经书,需要她去借一部来才肯念。这母亲跑了好多户人家,总算借到一本《金光明经》。和尚展卷,朗声而读,只见这母亲泪如泉涌,和尚大为感动。对她说:没想到你是这般悲恸。为慎重,我得上街梳洗干净再来继续念。和尚回来后认认真真地念完了经。拿到酬劳,上街去在一茶馆里找到了那四个同伴。同伴问清所得酬金,请他拿出来买酒请客。可正当他们五人举杯欲饮时,听到窗外有女孩叫唤:四个都不理睬,只有念经的那个应了声。"法师呀,千万别喝!我就是您刚超度的那个亡女。蒙您辛苦,我就要转生了,已经拿到文书了,可是还没加盖印章。如果您今天喝了酒,您所作的功就白费了!您只要过了今天,明天再饮不迟,那时我就已经超升了!您千万别饮!” 和尚听罢,无奈地放下了酒杯。
酒戒是佛教居士五戒之一,也必然包含在出家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萨戒中。《长阿含经 卷十一善生经》云:“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大智度论》也说饮酒有三十五失。限于篇幅不引。
梵网经卷下曰:“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 对于饮酒,佛教律书中也有开许,即对于重病之人,医生指示以酒引药,则不犯饮酒戒。无故而饮,或借病而饮,是为“故饮”。什么是五百世无手?五百世所受生尽是有脚无手(如猪狗)或手脚均无(如鳝、蚯蚓类),即畜生报也、
今天很多人每天要自己开车。虽然不学佛不修道,不可不了解饮酒的过患。平时如果不饮酒的,遇到茅台和XO之类也不会动心。既是为别人安全,也是为自己和家人考虑。希望这篇帖文能对嗜酒者有所帮助。
中国古人无论信佛信道,如果不是职业,其实是很随便的。既没有什么仪式,也没有什么宣誓,讲究的就是一个“信则灵”,目的是为了“灵”。今天上午信这个,下午信那个,或者同时信,和现在我们理解的信仰有很大不同。
但也许这就是中国式信仰和西方式信仰的区别。
如今入党的仪式,还有拿驾照之前的仪式,其实都是西式的。
信仰如此,戒律自然也如此。酒肉穿肠过这种话,西方人也是无法理解的,但中国人不仅秒懂,而且颇为热衷。 据说小酌红酒对身体还有益。不过应该也看个人体质。基督教也没有说不许饮酒,只是说不能酗酒。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0-27 21:46
据说小酌红酒对身体还有益。不过应该也看个人体质。基督教也没有说不许饮酒,只是说不能酗酒。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上有这样一个问答。
问曰:酒能破冷益身,令心欢喜,何以故不饮?
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酒,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接着就引用佛语,说饮酒有三十五种过失。
伊斯兰教也是明确禁酒的。
試試甜酒釀 ~ 小酌怡情,否则伤身.. 蘇東坡也愛喝酒 但是他喝完 會喝下解酒中藥 所以大概是所謂的"酒毒' 小酌怡情,否则伤身..所以我不愿意喝酒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