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标配——以工代赈 现实中压根执行不了
不知何时起,以工代赈成了穿越古代爽文标配。但是,以工代赈 ,最早是罗斯福新政那会弄出来的政策。
这个政策在古代就没发生过。
为啥,真以为古代人都傻逼,想不到...类似的可能出现过,但生产力成了瓶颈。
在古代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以工代赈,最后都会有心无力,压根圆不了财政。
近点的,
雍正皇帝:应雇既多,散者复聚;民资工食,稍延残喘 ,民心鼓舞,工程易就,运道早通。于兴役之中,即寓赈济之意,莫便于此。
乾隆皇帝:国家一应工作料物皆按值购办,食用亦计日给资。闾阎不但无力役之烦,而无业穷民并得藉力作以糊口,实寓以工赡民之意。 小可拉好 发表于 2023-10-25 20:16
近点的,
雍正皇帝:应雇既多,散者复聚;民资工食,稍延残喘 ,民心鼓舞,工程易就,运道早通。于兴役之 ...
你就没发现一个很大问题,古代 以工代赈——压根没法大量普及。
公元1050年,杭州闹饥荒,范仲淹作为钦差不仅哄抬米价,还大兴土木,伙同富商吃喝玩乐....
就在这个时候范仲淹下了一道命令,并不是让商家把米价降下来。而是在原先米价的基础上又加了30文,也就是说150文才能买一升米。这样的举动让范仲淹被很多同僚弹劾,他们都对范仲淹破口大骂,说他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范仲淹对这些弹劾却不以为然,继续把当时的米价向上提。原以为会有更多的人被饿死,没想到那些灾民却都称赞:范仲淹大人做的没有错!这个现象就太奇怪了,明明是买不起米了,为什么还要称赞范仲淹呢?
原来在他下令提高米价之后,全国的米商都觉得此时在浙江卖粮有利可图。于是他们一时之间把米粮全部聚集到这一处,想要趁着灾年把自己的粮食卖个好价。没想到正是因为这样,让当时浙江的粮食处于饱和状态。
随后范仲淹又开始开仓赈灾放粮。百姓们全都聚集在官府门口领粮,根本没人再去买那些商人手里的粮食。此时的商人把粮食运来之后,如果卖不掉原路拉回的话可能会赔一大笔钱。所以只能纷纷降价,只为了把手中的粮食卖出去。
粮价被降了下来,灾民得到了安抚,也纷纷地回到了家园。他们准备着下一季的耕作。老百姓们此时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之前范仲淹特意抬高米价的缘由。所有的人都称赞他太聪明了,略施小计就救了老百姓的命。 乐天无极 发表于 2023-10-26 01:43
你就没发现一个很大问题,古代 以工代赈——压根没法大量普及。
公元1050年,杭州闹饥荒,范仲淹作为 ...
你变化很快啊
你说“以工代赈 ,最早是罗斯福新政那会弄出来的政策。”
我提了两个在美国建国前,中国的皇帝就提倡“以工代赈”。
说明在中国古代就有就发生过,不是没有
然后,你就提没法大量普及
大量普及是什么程度?
这个东西是好事?
发生大大灾荒,经济萧条时才会好使的政策,
你让普及?
我国古代遏制技术发展,其实就是一种以工代赈,但是这样会被别的国家按在地上摩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