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错位
《读者》2007年合订本里有篇文章,说挪威一个邮局接到一个顾客的邮件,是一张选票,顾客要求必须在选举投票结束前寄到一个偏远小镇上。选举开始前几个小时,另外一个邮局忽然告知邮件被错寄了。结果该邮局决定租用一架直升机,最终成功地在选举结束前25分钟将邮件送达,让收件人顺利投票。总共花费3000美元。然后作者写道:“对此,这家邮局的发言人这样认为:“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也要把顾客的邮件准时寄到,这是我们邮局的责任和义务。””
故事本身有些意思。但我觉得作者的评论错位。准时投递邮件,当然是邮局的义务,但也不是完全不考虑成本吧。如果花3000美元投递一封无关紧要的邮件,仅仅为了准时,似乎意义不大。这个事例里是投递选票,这就不仅仅是准时投递邮件的问题,还有一个对投票,也就是政治权利的重视程度的问题。老外对政治权利的确是很看重的。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邮局才会不惜成本。当然,作者也许也理解,但是这层意思可能不好表达,就只好用曲笔了。这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故事不排除是编的,当然07年还是比较平静的。
我更喜欢它还叫《读者文摘》的时候。 说明编的很精彩。人类心理需求这个。 当作一个故事听也好。 大领导拍板,是不计较成本的,因为花费的钱,不是他家的。 1)没有看到作者的评论。只看到邮局发言人的发言。
2)这件事的要点其实是契约精神。因为顾客有“准时”的要求,邮局一旦收单就说明默认接受这个要求,从而形成事实合同。 我在想川普同志看到《读者》这个文章,为作何感想。
还有,契约就是个屁,觉得有用,就是香的,觉得不好,放就放了。 小可拉好 发表于 2023-10-18 11:24
我在想川普同志看到《读者》这个文章,为作何感想。
还有,契约就是个屁,觉得有用,就是香的,觉得不好, ...
读者杂志应该是被美国《读者文摘》告侵权后改名了,还被莆田系山寨过。
解读很赞同,对国人来讲尤其如此。
对西方人来说,可能还不在于选票,更可能主要还是因为顾客要求准时送达,就必须准时寄达,这是一种职业道德。
至于花了谁,应该不是纳税人的钱,这就足够了。 文摘类东西大多是灌鸡汤,拿捏到位直击软肋,赚你半斤感动再饶上两眼泪水 不看《读者》的青少年是没心没肺,还在看《读者》的中老年是智商欠费 顾客要求必须在选举投票结束前寄到一个偏远小镇上。后来邮局出现的问题由邮局自己解决,这本身就是对合同的履行,也是对邮局形象的正面宣传。 strnghrs 发表于 2023-10-18 18:39
不看《读者》的青少年是没心没肺,还在看《读者》的中老年是智商欠费
很多人是为了写作文才去看《读者》的,《读者》自己也在吹嘘对高考作文的帮助,滑稽的是连《故事会》都这么吹。
小可拉好 发表于 2023-10-18 11:24
我在想川普同志看到《读者》这个文章,为作何感想。
还有,契约就是个屁,觉得有用,就是香的,觉得不好, ...
突然一想,特朗普不是说邮寄选票会隐藏舞弊嘛,哈哈哈哈
沧海一声笑 发表于 2023-10-18 19:07
顾客要求必须在选举投票结束前寄到一个偏远小镇上。后来邮局出现的问题由邮局自己解决,这本身就是对合同的 ...
这个故事邮局只是背景墙,选票是主角。
小可拉好 发表于 2023-10-18 19:26
这个故事邮局只是背景墙,选票是主角。
也许把。但我想选票又关邮局什么事?1张选票而已,邮局自身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如果要说好处无非是让当局知道自己关心政治。
这个是公知最喜欢说的事。
沧海一声笑
也许把。但我想选票又关邮局什么事?1张选票而已,邮局自身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如果要说好处无非是让当局知道自己关心政治。发表于 2 小时前
故事真假暂不论。这样的思路可能有点中国特色。前面说了,老外对政治权利是比较看重的。而选举权又是政治权利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共识,所以用不到“让当局知道自己关心政治”。有些快递是可能指定送达时间的。除了上面有人说的践行合同之外,如果没有按时送达,损害了顾客的选举权,可能后果比延误送达别的东西更严重。 早年家故事会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后来就走下坡路了。还有一个刊物叫《上海故事》,里面的小说更注重文学技巧。 大伙提到的刊物 基本都看过 也都不看了;但是肯定还是有不少人在看——多数人看书的经历是一样的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