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逝世的知名人物
虚云(1840—1959),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号虚云、别署幻游。湖南省湘乡人。清道光二十年旧历七月三十日生于福建省泉州。父为泉州幕府。虚云自幼恋佛。清咸丰八年(1858年)19岁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20岁依妙莲长老受戒。隐居后山岩洞,修头陀苦行,拜佛诵经三年。后回鼓山寺任职四年,水头、园头等诸苦行事,无不为之。光绪八年(1882年),为报父母养育之恩,由浙江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历时三年,直拜至五台山。光绪十四年,经川入藏,行及一年。后越喜马拉雅山至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朝圣礼佛。回国后遍访滇、黔、湘、鄂、赣、皖名山古刹。最后在九华山修翠峰茅篷与诸师同住,研习《华严经》。光绪二十年,下山居扬州高旻寺。次年至镇江金山寺过冬。后往宜兴铜棺山结茅禅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离句容赤山步行北上。抵北京时,义和团运动暴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虚云随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结识不少王公大臣。十月上终南山狮子岩结茅僻居,为杜外扰,改号“虚云”。
光绪三十年(1904年),募化重修云南鸡足山迦叶道场。次年,往南洋宏化,至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等处讲经。光绪三十二年春,往台湾、日本参观佛寺。同年七月清廷降旨鸡足山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清朝内务府刊印的佛经)及其他佛教用具;住持虚云赐号“佛慈洪法大师”,声名大振。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赴暹罗(泰国)讲经,被国王请至宫中诵经并赠地300顷,虚云转送槟榔屿极乐寺办橡胶场。宣统元年(1909年),由槟榔屿运藏经至滇,经仰光请得一大玉卧佛送鸡足山祝圣寺供奉。
宣统三年(1911年)冬,虚云赴沪参加改组中国佛教会,于南京会晤孙中山,商订会章,并往北京见袁世凯。回沪在静安寺召开中国佛教总会成立大会。
民国9年(1920年),应云南督军唐继尧之聘为昆明西山华亭寺住持,重修殿宇,易名云栖寺。民国18年正月,闽主席杨幼京、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请其为鼓山涌泉寺住持。扩建寺宇,办戒律学院。传戒讲经,整理经板。民国23年8月,应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委员李汉魂之邀莅粤为曲江南华寺住持直至民国32年12月止。来前知庙宇颓败,提出三事相商,其中第三项为:“所有出入货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等事概由施主负责。”李允筹款“数十万金”。虚云亲自督工,历时九年,重兴六祖道场,共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约243座,塑造大小佛像约670尊,保存六祖(慧能)真身像及唐代千佛袈裟等珍贵文物。广厦层台,蔚为壮观,可容僧伽500人。并按志书该寺向以天王岭为界的记载,请省府派员勘界,绘图立案,保存古迹。对界内寺产,无契没收,有契赎回。5年内使租谷由20担增至数百担。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将南华寺建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时值抗日战争,每日设坛礼忏二小时,以荐亡息灾。并号召减省晚食,节省余粮,支援抗日,将私人所积之果仪20余万元,交与省府济曲江饥民。并于寺办戒律学院,培育僧才,设义务小学教育农村贫苦儿童。
民国29年(1940年),广州沦陷,省府迁至曲江,虚云重修曲江大鉴寺、月华寺以广接来僧。并于大?寺办僧伽纺织工厂。
民国31年(1942年)夏秋间,于南华寺东三里修无尽庵以居女尼。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发起“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请虚云住持。林森、蒋介石等分设斋席招待。
民国32年(1943年)冬,李济深、李汉魂、邹洪等护送虚云至乳源主持募缘重建云门大觉禅寺。历时9年,共建成殿、堂、寮、客、厅、楼、库、塔等180余楹,装修佛像80余尊。并建立僧伽农场,农僧并重,十方僧众云集,宗风复振。
民国35年(1946年),在广州市六榕寺设坛,追荐抗日阵亡将士,与会者十余万人。次年,至香港主持和平法会,再往澳门讲经打七,赴中山石岐建大悲法会,每次皈依者数千。民国37年,春戒后赴广州为佛教志德医院开幕并说法,复赴香港沙田慈航净苑讲经打七说皈依。回云门寺后,有美国詹宁女士远渡重洋,前来求戒,赐法名宽弘,为举禅七。
1952年夏,应中央邀请,由佛源等随侍抵北京,李济深至车站迎接,中共中央-部长李维汉设斋宴请,共议成立中国佛教协会事项。10月1日,虚云在广济寺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锡兰所赠三件宝物: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同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委员。冬,受上海佛教界赵朴初等邀请,在玉佛寺主持和平法会,并打三个禅七,皈依者约4万人,其所得净资分发4大名山(浙江普陀、山西五台、安徽九华、四川峨嵋)及8大名刹(宁波天童、宁波育王、扬州高旻、苏州灵岩、福州鼓山、宁波观宗、宁波七塔、福州地藏)暨全国大小寺院256处。1953年初在杭州净慈寺及苏州西园、南通狼山主持和平法会并发起修复苏州绍隆祖塔。同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园英为会长,赵朴初等为副会长,虚云等4人为名誉会长。会后由佛源随侍往山西大同参观云冈石窟。虚云闻日军侵略中国时,江西永修名刹云居山真如寺全被焚毁,乃发愿重修。于8月入云居山,首住牛棚,垦荒开田,农僧并重,衲子云集,历时3年。经虚云募化设计,全寺修复,祖庭重光。
1959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虚云因患噎膈慢性消化不良症于真如寺圆寂。火化后得五色舍利100余粒。
虚云大师,世寿120。闻示寂,海内外四众弟子、佛教团体纷纷举行追悼,营造舍利塔和纪念堂供奉。并为老和尚编著年谱、法汇、语录、追思录。
虚云一生,习禅苦行,为整顿佛教丛林、兴修寺庙、弘扬传播佛教作出重大贡献。不仅在国内和东南亚诸国蜚声佛坛,在北美大陆也有一定影响。皈依弟子达十万人。虚云被誉为近代禅宗第一人。 谢唯进(1899 ~1978),男。名芝祥,字用常,曾化名林济时。1899年6月18日生于璧山县普兴场笙嘉湾(现重庆市璧山区广普镇大石塔村5组)。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宣传委员、支部书记、旅外党委书记等职务。1936年10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西欧党组织号召下,化名林济时,前往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任西班牙共和国国民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炮兵纵队政委。1940年,与苏联籍妻子卡佩娜·谢·安娜一起回国,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从事革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空军工程部政治委员、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0月13日在北京病逝。 陈体强先生(1917-1983.10.13)是中国当代国际知名的国际法学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关于承认的国际法——以英美实践为主要参照》一经出版,即与一代国际法大师劳特派特教授在同一领域的著作齐名。博士毕业后,陈先生立即受聘母校清华大学政治系任教。遗憾的是,回国后虽对中国的国际法事业贡献良多,但正如他自己写道:“1957年后,格于形势,搁笔伏枥,坐视光阴流逝,报国无门。”改革开放后,陈先生赴外交学院任教,但却过早离世,是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大损失。2017年是先生诞辰 100周年,外交学院法律与外交研究中心特推出系列文章以纪念先生。 汪胡桢,字幹夫,号容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十三日,出生于嘉兴南门饭箩浜。先入私塾,后就读于南湖初等小学堂、秀水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4年(1915)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今嘉兴一中前身)。同年,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师从李仪祉。民国6年于该校毕业,任全国水利局技士,不久回河海工学任教。
民国9年(1920)至12年,汪胡桢入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水力发电专业,获土木工程硕士。毕业后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曾参与摩尔根瀑布(MorganFalls)水电站、骚吐斯(Saw-tooth)水电站的设计和施工。民国13年归国时,他曾到英、法、德、比、荷、瑞士等国,参观当地的水电站。回国后,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民国18年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其制定的导淮工程计划广受业界好评,因费用无着被束之高阁,但他用退赔的庚子赔款,设计建成了邵伯、淮阴、宿迁三个船闸。民国20年,发起创办中国水利学会,历任第二至第十届董事、第七届副会长、并兼出版委员会主任,主编《水利》月刊,整理编印《水利珍本丛书》。民国23年,出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亲自踏勘了从杭州到北京的大运河沿线,仅用一年半的时间,编制完成了《整理运河工程计划》,但因国家多事,又未能付诸实现。抗日战争期间,汪胡桢寓居上海,他不愿为日寇工作,受中国科学社之聘,组织翻译出版了奥地利工程师旭克列许的《水利工程学》。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工程师手册》,使中国工程师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手册,为了支付稿费和出版印制,汪胡桢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民国35年,汪胡桢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领导修复因抗日战争破坏的钱塘江海塘缺口。经过他的努力争取,海塘施工首次实现了机械化,是当时全国除黄河外,水利工地采用机械化施工唯一一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及美国政府中华救济团的代表均对此表示惊异。
新中国成立后,汪胡桢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他参与制定“治淮方略”,并和钱正英专程去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得到周总理的支持。1951年,汪胡桢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率领建设大军前往大别山区,筹建“治淮方略”中主要工程之一的佛子岭水库。汪胡桢极力推荐选用混凝土连拱坝,这种坝型的设计和施工均很复杂,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和法属阿尔及利亚各有一成例。由于国外的封锁禁运,我国缺少这方面的技术资料和施工设备,还缺少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国内专家和苏联专家都不赞成,认为无法实现。汪胡桢富于远见,勇于创造,敢于负责,他力排众议,终于说服领导采用混凝土连拱坝的施工方案。在建设中,他与其他工程人员连续攻关,解决了连拱坝抗震计算、高拱模板制作、拱圈浇筑混凝土等一系列难题。他还把从国外带回的书拿到工地上,供技术人员借阅,并亲自讲授“坝工设计通则”、“佛子岭连拱坝的初步设计”等课程,人们把工地称为“佛子岭大学”,并亲切地称他为“校长”。1954年冬,我国第一座、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建成,开拓了连拱坝在我国的新纪元。接着,他又主持兴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梅山水库(坝高88米),使我国筑坝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5年,汪胡桢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初,国家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汪胡桢出任局总工程师,以花甲之年奋战在施工第一线。
1960年至1978年,汪胡桢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他崇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除编讲义亲自授课外,还关心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的生产实践。1965年,他以68岁的高龄,亲自带领师生去黄河实地考察设计,住窑洞、吃粗粮,完成了《黄河干流碛口拦沙水库设计方案》。1979年起,他先后任水利部顾问,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临时常务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名誉理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他还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三届全国常委、六届委员。
汪胡桢在九旬高龄时还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和长江三峡的开发,不顾年老体迈,在一耳失聪,左眼失明,右目在高倍放大镜下视力只有0.1的情况下,仍坚持学术研究,先后著有《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由他组织和主编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共五卷,约五百万字。1983年,他提出开发性移民理念,指出应给移民营建经济林、建设水库渔业基地及兴办新工业区,使移民不但能在新地区居住生活,而且能从事生产,使移民费用变成企业投资,而后以生产税利形式再上缴给国家。现在,这一理念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移民政策。1989年10月13日,汪胡桢逝世。 顾云飞(1930.6~2000.10.13)顾云飞,江苏吴江人。1950年4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3年9月,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并被分配在铁道部人事局工作。1956年9月至1958年9月在北京铁道学院运输经济系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年3月至1983年4月,先后任铁道部办公厅秘书、秘书处副处长、处长,铁道部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4月至1985年6月,先后任上海铁路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 1985年6月,任铁道部党组成员、纪委书记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88年3月起任中直工委常务副书记。1985年9月,顾被中共全国党代表会议增选为中央纪委委员,在中共第十三次、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1998年3月,当选全国政协常委。 雷荣天(1916-2001年10月13日)山西省孝义市人,1915年10月出生。1935年8月参加革命,193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太原从事进步学生运动,任太原学生运动党团书记。1937年后历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军政训练班六连支部副书记、书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一纵队三总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党总支委员、代理三总队政治部主任,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长、直属队总支书记,第一旅25团政委,太岳四分区政治部主任,在晋东南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政治委员,豫西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二野十四军政委。参加了上党战役、闻夏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晋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公安部二局局长、地质部部长助理兼第三局局长,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1年10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