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3:20

9月9日逝世的其他知名人物

本帖最后由 横槊赋诗 于 2023-9-11 15:02 编辑

张逊之(1909~1986)蠡县北白楼村人。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下从事党、团秘密活动,任蠡县高级小学党支部委员,带领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集市演讲、街头宣传、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砸盐店等活动。1932年8月底高蠡暴-动失败后,被迫停止党、团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共蠡县党组织领导下,张逊之与共产党员李继之、王耀华等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成立蠡县游击军第五支队,任组织科长。1938年1月,配合人民自卫军第二团在南于八村歼灭日军驻保定板垣师团山口市第四十二联队第三中队,俘日军中川彦映等7人,缴获全部枪械弹药。这是冀中军民对日军的第一次歼灭战。1938年2月,蠡县抗日游击军第五支队编入人民自卫军第七团,张逊之继任组织科长,后历任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长、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八军分区副政委,1944年4月任中共冀中区委秘书处处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冀中抗日根据地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委、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冀中区委秘书长等职。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六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后勤工程学院政委等职。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七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机场的修建和保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9月9日逝世。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3:56

曾直(1919~1987),男,又名曾树根,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城厢镇南街人。曾任中国交通部副部长、顾问、交通运输协会常务理事。

曾少时就读于青神私塾和精进小学,后转入青神县立小学,毕业后考入青神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后转至成都成城中国学学习。 民国27年(1938),曾高中尚未毕业,经丁华等人介绍,到成都协进中学担任训育员,并参加了成都“战时学生出版社”(中共外围组织)活动。同年夏天,曾在成都经杨世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8年(1939),成都协进中学迁到重庆北碚,曾随校转到重庆,后担任北温泉小学校长。

民国30年(1941)5月,曾直随曾一凡奔赴苏北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江苏盐城中学教务主任、淮海区党委干部学校教导主任、淮海区青救会主任、中共淮海区泗阳县三庄区委书记、中共浙江省武康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教育局长、河南省宝丰县县委书记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县委书记、长沙市委副书记、书记,后调交通部任办公厅主任,后任交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主管办公厅、公路局、援外办公天之骄子、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和行政管理局等部门工作。

1978年,曾到长江航运管理局蹲点工作,并兼任党委书记,后因积劳成疾,患病离休。曾离休后,继续关心国家建设,关心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被聘为交通部顾问、华东经济协作区领导成员、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交通部老年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等职。晚年很关心家乡发展,特别对青神的交通事业、史志工作、川剧振兴等作出了贡献。

1987年9月9日 ,曾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北京,终年67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4:26

范保顺将军,原名范秋官。1912年12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今天门市)杨林聂范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7岁时入私塾读了一年多书。放学后帮家里放牛、割草。12岁时因灾荒严重生活难以维持,范保顺随父母到应城至皂市一带讨米。16岁时,与二哥范保国去应城盐矿当挑盐工,以弥补农活收入的不足。

1929年至1931年之间,范保顺参加乡赤卫队。随赤卫队配合红三军主力攻打皂市敌特务团,参加支援文家墩战斗。1932年4月,范保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到红三军第八师二十四团三营十一连当战士。参军后两天,即参加了张家场战斗,回师卢家口时又参加了八市战斗。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0月,红三军主力在敌重兵“围剿”下向鄂西转战时,范保顺任第八师二十四团三营通讯员,特务排班长。1933年11月,到达湘鄂鹤峰县境鹤峰后,任第七师师部便衣队侦察员。1934年,任师政治部组织干事。转战湖南桑植和川鄂边界时,任地方宣传部俱乐部主任。参加了攻打陈家河、桃子溪战斗和围困龙山城的战斗。1935年冬,范保顺参加长征,走出草地到达保安时,任红二军第四师十二团俱乐部主任。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范保顺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七一五团连指导员。1938年秋,随第一二○师到晋察冀开辟根据地,在山西陵武县从事地方工作不久,任第七一四团营教导员。后开到太原附近索县,在师教导队当区队长。1939年初,范保顺随部东进河北平原冀中,开展统战工作,收编了一支土匪部队编成两个成团的建制,范保顺任独立五团政委、副政委。1940年夏,范保顺奉命到内蒙古大青山草原地带,任骑兵支队第一团政委。1941年1月,侦察员侦知日军40多人分乘4辆满载物资汽车开往驻地附近公路的消息,范保顺与团长邹凤山立即抓住战机,集中两个连埋伏于公路上坡山沟中,全歼40多名日军,缴获大批食品、医药和弹药。后又采取灵活机动战术,消灭零星敌伪计300多人。在外线作战中,俘虏伪县长及政府官员多人,缴获战马90多匹和不少军用物资,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封锁,巩固扩大了根据地。1942年3月,范保顺入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随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到达中原敌后鄂豫边区,于1945年3月任中共襄北地委所在地天(门)京(山)潜(江)县的县委书记兼新四军第五师当兼鄂豫皖湘赣军区第五军分区天京潜总队政委。

抗日战争胜利后,范保顺任中原军区第四十四团政委。参加了大洪山和桐柏山战役。1946年6 月,参加中原突围,随王震转战鄂豫陕到达陕北中央所在地。1946年11月,范保顺任冀中独立第七旅十九团政委,晋察冀军区第六纵队十六旅副旅长。参加进军绥远,攻打河北张家口的战斗。1948年9月,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俘训旅政委,第六十八军二○二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1年2月,范保顺任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四师政委,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10月,指挥部队参加江源道文登里至渔隐山一线阻击战。1953年夏季攻势中,第二○四师分兵五路,向美军高地发起炮火攻击。经过反复争夺毙伤敌925人,打退敌人42次反扑,坚守住阵地,实现了兵团司令部“守必固”的要求。回国后,范保顺任第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第六十八军副政委。

1961年,范保顺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78年5月,范保顺离职休养(1982年5月享受正军职待遇,1985年2月享受副兵团职待遇)。

1987年9月9日,范保顺在青岛逝世,享年75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5:15

哈荔田1912出生,回族,河北省保定市人。历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图片



哈荔田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1931年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师承施今墨、周介人等名医,他遍访京城“四大名医”,汲取精华,深受启迪,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多次到北京协和医院学习西医。



哈荔田教授是我国反对消灭和歧视中医事业的首倡人之一。他积极投身中医事业,并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1951年哈老放弃高薪,在天津市率先创立中医联合诊所。1954年与陆观虎等人建立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1955年担任卫生局副局长后,向市、局领导建议成立了天津市中医医院,开设门诊与病房;还建议在西医医院建立中医科,从而结束了中医只能坐堂行医不能进医院的历史。提高了中医地位,促进了中医临床工作的开展。



自1956年起,天津市连续举办“西学中”班,哈荔田是第一期“西学中”班的中医教学研究委员会成员。他亲自授课,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如吴咸中、尚天裕、尚德俊、边天羽等。在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他向中央及省市建议成立了以吴咸中为首的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以尚天裕为首的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分别设在南开医院和天津医院,其研究成果全国领先,为世界瞩目。



哈荔田教授一生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天津市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津中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哈荔田教授为首位院长。几十年来为天津中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



为了促进中医妇科的建设与发展,哈荔田教授积极与全国中医妇科界同仁研究,经上级批准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学会,并任会长,组织学术交流,编写中医妇科验方选,举办中医妇科师资培训班、中医妇科急症学习班,倡导开展中医产科、妇科急症及外治法研究,亲自编写讲义和授课。他学术造诣精深,治学严谨,在古稀之年仍不遗余力地从事研究生培养和临床科研工作。



图片



哈荔田教授作为一名出身于中医世家并具有大学学历,献身祖国医药事业的高级专家,常以自己是布衣中医为荣。从医60年,时刻遵循古人教诲,继承家风,重视医德修养,规范自己言行,施术施仁。



1989年9月9日凌晨哈老与世长辞,享年77岁。他的高尚品德和精湛医术,已经作为宝贵遗产永留人间。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7:45

王德贵(1914年—2000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安徽六安人王家庄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

获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8:21

姜泗长,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和创始人,1913年9月15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40年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194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获得美国授华助学金,1947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深造。1948-1949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客座副教授。
  1949年初再回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咽喉科主任、教授。解放后中大改名国立南京大学他担任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耳鼻咽喉研究室主任、教授。1952年又由原中大医学院建成第五军医大学,他仍任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1954年该校迁西安改为第四军医大学,他仍在附属医院任耳鼻咽喉科主任,后任副院长。1954年调北京任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副院长。
  姜泗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并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专家组组长,解放军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名誉理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医学会第21届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他曾当选为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姜泗长教授是我国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和创始人之一。他确诊了国内首例耳硬化症聋,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例治疗耳硬化症聋的内耳开窗术,迄今共手术4000耳次,有效率94?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率先开展颞骨组织病理学的系统研究工作,制作出了国内第一套成人颞骨切片和一批人类内耳标本,为中国的耳病理学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耳神经学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地进行了听力学的系统研究工作,建立起听力室、眼震电图检查室、中枢听功能检查室及听生理实验室,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在国内首先开展内耳迷路电凝破坏术治疗美尼尔氏症顽固眩晕并首先将纤维内诊镜技术应用于检查食管、气管,为国内普遍开展此项业务起到了推广和促进作用。
  几十年来他以防治聋病为重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传导性耳聋的外科治疗、爆震性耳聋、老年性耳聋、耳神经学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取得各类科研成果57项。
  在他的主持下,在国内首先开展了AP调谐曲线、耳声发射、耳蜗主动机制、耳蜗微循环、毛细胞离子环境与聋病关系等一系列高尖端的课题研究。为解决神经性耳聋这一世界疑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临床上早期确定聋病性质、定位及治疗提供了客观指标。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扩展耳鼻咽喉科的领域,由50年代较为单一的耳外科逐步发展到耳神经外科、头颈外科。倡导了《耳鼻咽喉科-头颈外科》杂志的创办,并任名誉主编,主持指导完成了各种涉及前、中颅底及后颅窝的高难度、危险大的手术。1978年他所领导的科室成为全军专科中心,1987年创建了军队第一个耳鼻咽喉科研究所。
  他培养造就了中国几代耳鼻咽喉科专业人才,现军内外大医院的专科学术带头人大都是他的学生。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硕士生共50名以及400余名高级专业人才。他主编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姜泗长一直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几十年来,他所从事的防治医疗和研究工作,成就卓著,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获得国家科技大会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项。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模范医学教授"光荣称号,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为他题词:"技术精益求精,诲人桃李天下"。
  姜泗长于2001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9-9 14:29:04

顾毓琇(1902—2002),字一樵,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他也是钱伟长、吴健雄、曹禺、江泽民等人的老师。

1931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4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旋调任国立政治大学校长,但仍在中央大学授课。任中央大学校长时,顾毓琇无论校务如何忙碌,必坚持给学生授课。他的讲课深受学生欢迎,每次讲课时,学生坐满教室,地上、墙边都坐着人听他讲课。他提出着重学术教育人才为办大学之根本原则;他提出大学应以教授为第一,但也希望教授对政治、经济与社会有所重视。他在七十多年前的教育主张,至今仍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就已看到西北地区之重要,在中央大学设立边政系,目的是培养建设西北的人才,改变西北落后的面貌。他在中央大学工作十余年,呕心沥血,建树很多。因此他对中央大学之情感特深,在《齐天乐·忆南京》以“南雍记取”四字寄托他对中央大学的怀恋之情。



齐天乐·忆南京

鸡鸣寺外台城雨,残荷又凋玄武。

粉黛时妆,胭脂古井,空忆琼楼玉宇。

千年恨绪。

叹鹦鹉当前,白头宫女。

朱雀桥边,翩翩燕子呢喃语。



秦淮旧游几许。古人飘散久,相逢何处。

灵谷凝霜,栖霞落叶,遥对秋云飞舞。

南雍记取。

想月影梅庵,风翻琴谱。

老干苍松,仰天迎翠羽。



抗战胜利后,顾毓琇被任命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将参议,出席1945年9月9日南京日本投降受降典礼。1950年,顾毓琇移居美国,历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荣休教授。中美建交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先后8次回祖国大陆讲学、访友,百忙中更是两度回访东南大学。

1988年,顾毓琇教授应邀出席学校为他举行的名誉教授受聘仪式。受聘仪式结束后,86岁高龄的顾教授在礼堂为师生即兴作了《关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的学术报告,思路清晰、视野开阔,令师生受益匪浅。

1992年,东南大学90周年校庆。九旬高寿的顾毓琇教授不顾旅途辛劳,携夫人亲往祝贺,并欣然题词“九十年乐育英才,廿一世纪振兴中华”。在校庆大会上,他豪情满怀地宣告:“我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也是东南大学的世纪。”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和东大未来的希望与信心。校庆期间,学校还为顾教授隆重举行90寿辰庆祝会。师生故友欢聚一堂,叙不完的旧情新谊。言谈间,顾老一再提到对学校的深厚感情,并自誉为老和尚。他说:“老和尚不能离开自己的庙,而这里就是我的庙。希望2002年一百周年校庆时,我们还能相聚一堂。”

1993年以后,顾毓琇教授遵医嘱不再远行,但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东南大学的发展,并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东南大学百年校庆时,顾毓琇教授虽然无法亲自前来参加校庆盛典,但一直期盼着这一天的他,早就精心拟好了题词:“理工并重地入廿一世纪,乐育英才共祝百龄寿辰。”苍劲有力的大字,向东大师生传递着这位百岁老人对学校的款款深情与殷切期望。2002年9月9日,顾毓琇教授于美国逝世,享年100岁。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9 22:11:51

好像一个都不知名,太专业了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11 22:14:42

郑永慧(1918~2012),男,原名郑永泰,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生于越南海防。法国文学翻译大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2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学院法律系。2012年9月9日清晨逝世,享年94岁。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11 22:15:22

高智,1928年生,陕西佳县人。曾任毛泽东主席秘书。
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高智,2016年9月9日凌晨4时在陕西省西安市因病逝世,享年88岁。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9-12 00:27:36

确实,人太多,根本记不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9月9日逝世的其他知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