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野康:挤泡沫,却把日本带入了长达20多年的衰退期
本帖最后由 golden21c 于 2023-8-24 17:14 编辑三重野康出生于日本大分县一个贫困的农户家庭,日本银行前总裁三重野康于2012年4月15日,在东京的一家医院里去世,终年88岁。三重从1989年开始到1994年期间担任日本银行(央行)的总裁。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因击碎泡沫经济而毁誉参半。研究此人,对于解决当下我国的经济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类似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地注册的离岸公司,“VIE架构”,直译为“可变利益实体”,国内又称“协议控制”通俗点理解就是将上市主体和经营主体从股权上分离开,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既能让美国证监会认为他是一个主体,又能让国内的监管和主管部门无可挑剔。恒大房地产玩法更像一个钻经济体空子的经济特洛伊木马,他需要一个引爆的时间节点和关键性的人物,时间节点就是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期,也就是分年龄人口中新生人口减少的开始,关键人物呢?
年幼时随父母参加了“满洲开拓团”,移民中国东北。1941年,成绩优异的三重野康考上了伪满洲国最好的高中,以他的水平,三年后应该前往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帝国大学深造,但战争改变了一切,他被征召入伍,上了陆军野战炮兵学校。战后,东北光复,1946年,22岁没有上过战场的的三重野康第一次回到故乡日本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东京在美军的空袭下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有营养不良的居民和失去父母的孤儿,与日本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着吉普、搂着艺伎的美国大兵,他们整夜狂欢,饮酒作乐。三重野康一时产生了回到中国东北的念头,后进入东京大学攻读法学。 1947年三重野康从东大法学系毕业后,进入了日本银行工作。从最小的计划局科员干起,一路摸爬滚打,经过总部、地方多重历练后,于1978年进入日本央行最高理事会,成为掌管日本经济发展的核心成员。在经历了营业局长、理事等职后于1984年担任副行长,1989年12月升任第26任央行行长。
他在就任后不到一年内三次宣布上调官方贴现率,一度被誉为治理泡沫经济的“平成鬼才”。但因过度收紧货币政策造成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暴跌,泡沫破灭后经济陷入严重不景气,三重又被指责为“经济不景气的罪魁祸首”。
一直认为“工薪族努力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的社会是不正确的”,直接抛出行动“与其等到泡沫破裂硬着陆,不如主动刺破泡沫软着陆”的主张,开始大刀阔斧的“挤泡沫”行动。在他的主持下,日本央行调整货币政策,一年内央行加息5次,利率从2.5%上调至6%,与此同时,降低货币供应增速。 除了货币政策,日本政策还在税收等政策上发力。 但是,此时的他们没有想到,这次主动挤泡沫的行为,杀伤力超出了自己预期,甚至把日本带入了长达20多年的衰退之中。
https://xueqiu.com/1060299265/199898595 资产泡沫、通胀和新自由主义
在驯服通胀方面有两位老师傅:一位是“要打断通胀脊梁”的沃克尔(Volcker),另一位是把日本拖入“失去的三十年”的三重野康。
前者是1979年到1987年的美联储主席,后者是1989年到1994年的日本央行行长。
两人的战绩分别是:沃克尔凭一己之力,把美国联邦利率拉上20%,顺利打断了通胀的脊梁;三重野康则是上任后连续五次加息,终结了昭和景气,顺利打断了日本经济的脊梁。
一、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虽然都是加息的方子,美日给经济下猛药之后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用数字来说话,1990年到2020年这三十年时间,日本名义GDP(以美元计价)从35610亿美元,增长到52767亿美元,增长了47%。
同期,美国的名义GDP从59631亿美元增长到208938亿美元,增长了2.5倍。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和美国打败通胀、浴火重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同样是加息,导致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和日本当年碰上的问题根本不一样。
美国整个七十年代,通胀飞起,核心CPI在双位数上高位盘旋。通货膨胀但是经济又不增长,这造成了美国的“滞涨”难题。
而日本在八十年代碰上的问题并不是通胀,整个八十年代,它的通货膨胀都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日本当时主要的问题是资产泡沫。
虽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看起来都是货币超发现象,但他们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病症。
抛砖引玉,以史为鉴,请各位研究如何处理中国当下的房地产和经济问题 目前开曼群岛的公司已经有10万多家,并且每年都在以500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
那么为何这么多公司都选择在开曼群岛注册呢?
回到历史的时间轴,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吸引其他地方的人到他们国家注册公司。
1961年,开曼群岛颁布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公司法,后来也有陆续修订。
根据这部公司法,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公司:
1.政府为企业提供隐私保护,董事、股东资料完全保密
2.一个人即可注册,取名自由;注册资金无上限;经营范围没有限制
3.不需出具核数报告,只需保留资料反映经济状况即可
4.离岸经营所得利润无须交利得税
5.开曼公司无需每年按期举行股东大会或董事会
6.金融服务种类繁多,公司用途无诸多限制
7.各方面均处世界领导地位,其政策适合上市,可在香港、新加坡、美国上市
设立公司是为了什么,就是股东为了做生意的时候减低风险,只承担有限责任,而一般的公司上市后都是要求披露股东信息、财务报表的。
这样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别人还是可以通过“解开公司的面纱“最终追究到公司本身的责任。
另外做生意的人最怕交税,一年到头,似乎赚了不少钱,交完税,还亏了。
因此,开曼群岛公司的保密性,再加上无税收,自然也就成了许多公司的首选。
和开曼群岛具有类似作用的还有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简称BVI)。
略微不同的是,英属维尔京群岛费用更低,隐私保护更好,更加灵活。
所以,一般将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和开曼公司搭配起来使用。
好,这个部分我们将一起来看看,这些离岸公司都是如何设立的?这是重中之重。
这就不得不提“VIE架构”,直译为“可变利益实体”,国内又称“协议控制”;
这种模式最早来源于新浪,后广泛运用于互联网行业,紧接着被其它行业所沿用。
VIE架构通俗点理解就是将上市主体和经营主体从股权上分离开,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既能让美国证监会认为他是一个主体,又能让国内的监管和主管部门无可挑剔。
如果在伦理上做个比喻的话,就是经营实体和上市实体没有血缘关系,但上市实体却是经营实体的监护人。
一个完整的典型的VIE架构主要分为五个层面:
第一步:
公司的创始人们,在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等地设离岸公司,我们将其之为BVI公司。
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和个人在这里设置BVI公司,并不是因为这里美丽的景色,而是根据该岛法律,除了每年必须的管理费,其他收入和盈余无需再交税费。
而且这里几无外汇管制,对隐私高度保护,金融服务发达,多种原因共同缔造了这个离岸公司注册的天堂。
但遗憾的是,因为这里的信息不公开,法律制度也并未那么完善,世界上主要的交易所并不认可注册在这里的企业上市。那么就要开展第二步。
第二步:
以风投、其他公众股东和BVI公司为股东,设立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The Cayman Islands)的公司,作为上市主体。
第三步:
设立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一般将其注册地选择在香港。
SPV可以基于境内外第三方的担保直接向境外机构进行债务融资,在境外筹措资金。
而香港作为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适用英美法系,有着便利的融资和金融服务体系,适合SPV的生存和成长。
另外,根据内地和香港的协议安排,港资外商独资企业股东分红可享受5%的所得税,比其他外商少一半。
第四步:
SPV设立境内外商独资公司,WFOE公司(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
这是境外上市主体伸向境内的一只爪子,虽不能有实际经营,但就是由它控制了有实际经营的公司。
第五步:
WFOE签署一系列协议控制VIE(可变利益实体)公司,而这个VIE公司作为境内的经营实体,它的股东全部是国内的自然人或机构。
这些协议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协议、股权质押协议、独家顾问服务协议、资产运营控制协议、认股权协议、投票权协议等。
签署这一系列的控制协议后,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作为经营实体的VIE实体实质上已经等同于WFOE的"全资子公司"。
因为VIE实体在股权上仍为境内控制,所以它也就可以在大陆开展外资禁入的业务。
但在美国看来,他又是开曼公司的实际控制公司,也就因而认可了开曼公司作为上市主体。 了解完以上内容后,我们再来回答恒大们如如何通过VIE结构来转移利润的?
VIE结构下,利润一般产生在境内的运营实体,境外的控股公司、香港公司及外商独资企业(WFOE)往往没有实质性的资产及业务运营,因此一般也不产生利润。
总的来讲,VIE结构下,利润转移的路径是:
境内运营实体 → WFOE → 香港公司 → 境外控股公司。
由于WFOE是股权上100%受控于香港公司,香港公司股权上又100%受控于境外控股公司(即图中的开曼公司)。
因此,利润从WFOE到香港公司,并进一步从香港公司到境外控制公司,都是以“子公司向母公司”进行红利分配的形式完成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利润如何从境内的运营实体转移到WFOE?
VIE 结构下,由于境内公司与WFOE不存在股权控制关系,是通过VIE协议实现控制的。
因此,境内运营实体产生的利润也是通过VIE协议转移到WFOE的,
具体说来:
(1)WFOE向境内运营实体独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企业管理等服务,并向境内运营实体收取咨询服务费;
(2)在VIE结构下,往往将法律上可以由WFOE持有的IP都转让给WFOE,而后WFOE再许可给境内运营实体使用,并向境内运营实体收取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
WFOE通过上述一种或多种方式从境内运营实体收到的费用往往能够占到境内运营实体利润的几乎全部,由此实现利润从境内运营实体到WFOE的转移。
如果不是恒大,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一个“开曼群岛”。
交税是一个普通劳动人民怎么躲也躲不掉的法定义务。
同样希望这些个企业大佬们,能在勤勤恳恳赚钱的同时,踏踏实实交税。 https://www.sohu.com/a/714067381_738074 https://new.qq.com/rain/a/20230820A00THF00 研究经济的都可以歇菜了 税收这东西,客观上有平衡作用,这个不论体制。但主观上,在封建国家和民主国家还是不同。在封建国家,税收和黑社会的保护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吴思先生的话说就是“血酬”。在民主国家,税收则是符合多数人利益的让渡。 golden21c 发表于 2023-8-24 16:20
https://xueqiu.com/1060299265/199898595
1. 日本的故事
资产泡沫是部分商品的错误定价。泡沫产生的环境大都是低利率和过剩流动性。大量资金涌入追逐有限的商品并推高价格, 比如房地产(尤其是豪宅)、艺术品、股市。推高资产泡沫的市场参与者大多带有投机的成分。产生泡沫的资产往往带有高杠杆可抵押的金融特点,所以处理资产泡沫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泡沫,这些关系面甚广的资产,已经成为民众储存财富的主要形式。 收紧货币虽然可以有效刺破资产泡沫,但是破了的泡沫意味着民众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储存的大量财富灰飞烟灭。比如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大批人破产自杀。泡沫资产往往还都是银行体系的抵押品,房产价格大跌,抵押品质量恶化,带来的是银行体系的崩溃。
现代货币体系通过“央行-商业银行-社会”的机制运转。商业银行承担着“信用创造货币”的职能。银行体系一旦崩溃,市场失去信心,经济就基本上被打残了。
除此之外,80年代末期,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已经开始。财富被大量洗劫之后,新增人口不足,经济内生力量薄弱,这也导致日本经济被重创之后迟迟无法恢复。日本本来通胀就不高,加息导致资产泡沫破裂后,直接进入通缩时代。这一缩就是三十年。刺破泡沫不是目的,化解风险才是目的。而当年的三重野康一意孤行、强势加息,虽然刺破了泡沫,也给日本经济和民生带了了巨大的危险。在全球老龄化少子化的今天,通胀并不是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才是。日本踩过的坑,应该成为别国引以为鉴的教训。
把他们俩对调,也不见得谁比谁做的更好!: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