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 细化 拓展
一、现实的困惑“这种‘更高的更有人文性的更有情怀的追求’,如果不遵循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常识,其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教材显示,这些写作内容分散于五册教材中,从教学角度而言,时间跨度较大,‘序位’繁杂不清,‘阶梯’层级不明,难以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对此,自己想说的是:这或许是一种“矫枉过正”,因为以前工具性强调得太多了,现在改得有些过了头,总比不改要强;
“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与技能训练”,“写作知识”可以补充,“技能训练”方面的常识是什么?是指应试作文的技巧吗?到头来的教学效果如何?
“难以形成写作指导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写作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实际中是如何体现的?真的能做到吗?还是“自己为是”地做到了?写作是如此个性化的过程,难道还真有一本“大纲”或者“宝典”什么的来指导教学?
每一次改革总是有得有失,总的趋势是在进步呵。 “如果作文内容编排的序列是混乱的、断续的,导致无序可循、无法可依,就难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对这句话中的观点其实一直有疑问:作文内容的“序”和“法”是指什么?是不是就是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分多次教学?是不是就是指记叙文的场面、肖像、动作、心理、情节安排等分多次教学?这样的“序”和“法”难道不是一种对有机整体的割裂吗?“有序”的作文内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大?能否进行相关性的量化测量?(被逼的,其实我也不想)为什么不是学生读了一些书之后带来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至少从这一点来看,作文内容讲究“序”和“法”恐怕还只是一厢情愿;而这正是作文教学的一大尴尬之处。
“语文教师绝不能无所作为,怨天尤人,而应该灵活处理,化短为长。深刻认识苏教版教材主题化与序列化的根本价值,两相结合,不断优化与完善,是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师是会怨天尤人,但抱怨的恐怕不是作文教学的无序,而是学生对阅读的轻视和浅薄认知。有了广泛的阅读,甚至有师生间的共鸣,作文教学无序些、随性些又何妨?所以,少一些在“输出口”(作文)的争论,多一些对“输入口”(阅读)的观照。在作品面前,带着一颗敬畏的心,众生平等。 “现行苏教版高中作文内容的编排是对‘在技术化道路上渐行渐远的作文教学’的反拨。”所言极是,太需要“反拨‘了。作文训练不是公文训练,要是作文真成了”技术活儿“,岂不是人人都成了”小作家“?
”但是简单地把序列性视为作文教学弊病的重要根源,并将它驱逐出作文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不知道这样的观点从何得出?这是教材想驱逐就能驱逐的吗?那苏教版教材的编者想必会名垂青史了。为什么要去机械地理解、使用教材呢?教师的整合、重组、补充能力在哪里?苏教版语文教材固然有很多缺点,但其”开创性“(或者叫”复古’)意义是不可抹杀的。“简单地”、“驱逐”这样的字眼未免有些偏激(好吧,得承认,我也有点“偏激”),“是值得商榷的”。
“仅仅依靠主题化的‘写作观’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勉为其难。”教材本应该只做好“例子”的工作就行了。学生自迷“杂书”,“杂书”催生灵感,和教材有什么想干呢?“专家”偏要举起教材,横来“指点江山”,大约是怀着“刷存在感”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事实上,教学的序列性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序列性的教学更容易混乱,学生也更不容易掌握。”“混乱”是指什么?是指教学的随意性吗?如果是这样,那的确是得引起注意,随意的教学会流于不严谨、不科学。另外,学生需要掌握的是什么?是不是这些所谓的“什么”都掌握了,作文教学就成功了?学生就会写作文了?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对于写作的过程,古今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认识,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对于大多数不会观察生活(或者说不屑观察生活)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自己的观察力也“值得商榷”呵),有“现实生活”吗?直接的、一手的经验没有了,那么还是得进行阅读,来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阅历”。“有故事的人”,还愁不会写作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