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与爱情
在各种各样关于《山楂树之恋》的评论中,我最不赞同的是说其“表现了对那个时代的无声控诉”之类的说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特定的职业因素和物质条件,难道没有文革老三就不会患上白血病吗?在被物质扭曲的爱情观泛滥的今天,对爱情悲剧的社会性控诉就显得无比苍白。事实上,今天我们看到过军区司令帅气的儿子,如此坚定果敢并得到家庭祝福地爱上一个普通中学教工的女儿吗?似乎没有。总体而言,影片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性政治抽离了出来,它试图让苦难的爱情回归无忧无虑的童年,但原著本身的单调粗糙和其疲软的编剧能力导致艺术表现染上了平铺直述的烦恼;它试图给了爱情故事套上保鲜膜,却弱化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层感受,使爱情本身以及爱情与现实的关系陷入“小心易碎”的尴尬境地。 我的直观感受是,《山楂树之恋》以一种当下生活中的不能企及的状态去表述特定历史时段的本真故事,在赋予影片时代感、人情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肤化,或者简化了“爱情”这一主题的深刻蕴涵。但是在看到了小说原型的访谈后,我又部分理解了这种肤化和简化:“静秋”说“与其说老三死后我是在悲伤中生活过来的,不如说是在糊涂中生活过来的”,她也从未主动去看过山楂树下老三的骨灰。从其后半生的描述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她从来没有刻骨铭心得爱上过他。是否感到一丝冷意?其实大可不必,这世上其实有很多人谁也无法爱上,除了他们自己。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也不难理解小说的无力和剧本的无聊,在一个小说家都不会讲故事的时代,你能要求没有真实做支撑的导演们讲出什么像样的故事,更何况好多年已经没有讲过故事的张艺谋导演。
一个没有故事,或者说没有多少故事可讲的《山楂树之恋》凭什么吸引我们?不妨说,就是因为我们的时代赋予了这个电影主题太多的意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看它,在这个层面上,张艺谋无疑是智慧的。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我不想把我们这个时代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贫困、冷漠而缺乏感动的时代,但它在技术、物质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又确实难以掩饰其内在的贫乏。一个时代总是将它自己显现在它的精神信仰、制度形式里,但最清晰的,是显现在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情感里。沿着这条线索,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技术和物质上不断强大,在情感和心灵上却节节败退的人类。我不愿意轻易地作出道德审判,因为这对于一个人了解它的时代本质并无助益,可谁也无法否认,爱情作为支持我们向往诗意生活的基本信念,作为最后一个缓解生存焦虑的孤独城堡,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受到致命的瓦解,或者说,神圣的爱情正在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残缺的情感。因此,我们乐于看到有表现纯洁爱情的艺术的出现,不论这种表现本身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水准,它至少在触碰我们。
在日常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文学艺术正在习惯没有原则和忠诚,逐渐被明码标价的情感,对此我曾非常警惕。然而,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思考,爱情的失败和消失不正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真相吗?《山楂树之恋》的选秀过程不就是对这一真相的最好诠释吗?甚至从静秋的扮演者那毫无张力的表演来看,即使千挑万选的她,似乎也没有理解,甚至懒得理解什么是爱情。
这个时代怎么了,为什么即使是我们所信仰的知识和教育,都开始构成对纯真爱情的解构力量,当导演抱怨美女都嫁给煤老板的时候,我们所固守的一切似乎都溃散了。从什么时候起,如此多的人丧失了追求爱情的勇气?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如此多的人习惯将一切情感缠绕于无性情的物质自然?但是不要忘记,人是需要爱和被爱的特殊生物,失去了爱情的人类,还能在哪里互相取暖呢?我相信,一个缺乏爱情的时代是没有指望的,令人不安的。是爱,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希望;是爱,为今天的人类挽回了尊严。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山楂树之恋》是平视的,它无非复述了一个爱的过程,但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它是值得仰视的,因为爱情就嵌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象不曾改变过位置的一颗恒星,永远给我们方向。
写到这里,我感到一种幸福,因为就在此刻,另一台电脑前正有一个女孩子等着我的这些文字,她是我的恋人。正是她的出现,让我相信,爱情就长在我的心上,里面包裹着一个名字,去超越时空。是的,回到充满爱情的世界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刻不容缓的使命,我们寄希望于艺术的呐喊,但关键是寄希望于我们自己。
“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爱情就是天堂,我可以死在他怀里而一点都不惊慌,不害怕也不绝望,这就是爱情。”——北村《水土不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