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斋 发表于 2014-10-8 23:45:51

郑岩:《艺术史丛书•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

基本信息
作者:郑岩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2月1日)
外文书名: Masking Death:Funerary Art of Medieval China
丛书名: 艺术史丛书
平装: 42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217948
条形码: 9787301217948
商品尺寸: 25.8 x 18.2 x 2.4 cm
商品重量: 739 g
品牌: 北京大学出版社
ASIN: B00B2J6X4U

推荐
透视汉唐墓葬艺术,全景式展现古人的“死后世界”,还原逝者的真实面容,当时社会、文化、心态的幽暗角落。

《艺术史丛书•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编辑推荐:透视汉唐墓葬艺术,全景式展现古人的“死后世界”,还原逝者的真实面容,当时社会、文化、心态的幽暗角落。《艺术史丛书•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作者简介
郑岩,山东安丘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合著)、《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合著)、《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等。
目录
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代前言)/1
第一编 新艺术类型的兴起/l7
风格背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新探/l8
关于墓葬壁画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55
西汉石椁墓与墓葬美术的转型/76
第二编画像主题与社会/97
山东临淄东汉王阿命刻石的形制及其他/98
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形象/126
关于汉代丧葬画像观者问题的思考/l47
第三编 墓主形象及其意义/l67
墓主画像研究/168
墓主画像的传承与转变——以北齐徐显秀墓为中心/195
逝者的“面具”——论北周康业墓石棺床画像/219
青州北齐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美术——虞弘墓等考古新发现的启示,266
第四编制度、空间与形式/307
论“邺城规制”——汉唐之间墓葬壁画的一个接点/308
崔芬墓壁画初探/337
压在“画框”上的笔尖——试论墓葬壁画与传统绘画史的关联,352
论“半启门”/378
后记/420


文摘:
安国祠堂的题记最后也提到“作治连月,工夫无极,价钱二万七千”。加藤直子比较了祠堂题记中所记的花费金钱数目和这些金钱实际的购买力,发现这些数字多属于虚夸。而祠堂漫长的制作过程,在乡里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孝行的“表演”。
那么,作为观者的公众,又从祠堂中看到了什么?或者说,祠堂内的画像与观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否站在观者的角度去理解祠堂内的画像?是否祠堂内所装饰的画像都是要向他们展现赞助人的孝行?
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最大的困难是,上述永元三年祠堂、芗他君祠堂、安国祠堂均已不完整,我们无法全面地考察其画像内容。但在安国祠堂的题记中,有一小部分对其画像进行了描述:
调(雕)文刻画,交龙委蛇,猛虎延视,玄媛登高,肺熊晖戏,众禽群聚,万狩(兽)云布,台阁参差,大兴舆驾,上有云气与仙人,下有孝及贤仁。遵者俨然,从者肃侍,煌煌濡濡,其色若僖。
如上所述,巫鸿认为这段文字的作者是祠堂的赞助人,我赞同此说。但是,赞助人与画像内容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有的祠堂或墓葬内的画像可能要在他们严格的监督下,按照他们的意图进行设计;有的只是提出一个大致的要求,如祠堂规模的大小、雕刻的精致程度等,画像的具体内容则由工匠们按照惯常的做法来确定。安国祠堂显然属于后者,在这段题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华丽的辞藻主要是对画像艺术效果的渲染,并不涉及画像的象征意义,更难以反映出明确的思想。赞助人在撰写这些文字时,似乎只是大致浏览了一下画像的总体内容,并没有对其含义仔细推敲。我们对比一下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的一段文字:
飞禽走兽,因木生姿。奔虎攫挈以梁倚,仡奋璺而轩髫。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缪虬而绕榱。白鹿孑蜕于樽栌,蟠螭宛转而承楣。狡兔跧伏于柎侧,猿狖攀椽而相追。玄熊聃舕以断断,却负载而蹲趺。齐首目以瞪眄,徒哌哌而狋狋。胡人遥集于上楹,俨雅跽而相对。仡欺据以雕瞎,状若悲愁于危处,僭呶蹙而含悴。神仙岳岳于栋间,玉女窥窗而下视。忽瞟眇以响像,若鬼神之仿佛。
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性,如安国祠堂出现的“众禽群聚,万狩(兽)云布”可以对应王赋中的“飞禽走兽”;前者的“交龙委蛇”对应后者“虬龙腾骧以蜿嬗”;前者的“玄媛登高”对应后者“猿狖攀椽”;前者的“阬熊”对应后者“玄熊”;前者的“仙人”对应后者“神仙”;此外,二者均使用了“上……下……”的视角和句式来描述画像。总之,安国祠堂题记骈丽对偶的句式,与东汉赋辞的风格十分一致。作者似乎更注重模仿当时流行的文风,而不是如实地描述祠堂内画像的内容。尽管这些题记错字连篇,孝子们还是试图借以展现他们在文学上的修养。
版权页:

插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岩:《艺术史丛书•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