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共建”挽救不了公平教育
4月18日,《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坚持免试就近原则,“共建生”这一入学方式被正式取消。北京市还将启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都将通过信息采集实现规范入学。(4月19日《京华时报》)“共建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本地学生的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破坏教育公平的方式。北京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建生”对于促进公平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取消共建是为了体现公平,但是就近入学就把学生限定在了某一所学校,这是不是又造成了新的不平等?毕竟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教学水平是有着差距的。想要真正实现公平教育,仅仅取消共建是远远不够的,重点还是在于均衡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资源最重要的就是均衡“软件”资源,而师资力量就是最重要的“软件”资源。现在少数的学校集中了大量的优质教师资源,可以说又是一个“二八定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材,自然就会选择师资力量雄厚的学校。“供不应求”学校也就涨价将低收入的人群挡在门外。就这样,师资力量的悬殊给社会公平教育造成了二次伤害。
为什么优秀教师会扎堆在少数学校?因为那些学校的“硬件”资源好。“硬件”资源包括衣食住行还有就是工资待遇。想要均衡教育“软件”资源就必须均衡“硬件”资源。学校的教学楼和住宿楼就是很重要的“硬件”资源,大学校有其高调奢华,小学校也应该有自身的小巧内涵。应该做到的是小学校只是大学校的缩小版而不是粗制版。同时在教师的工资、福利等方面也要缩小差距;教学设备也就要自然的跟进。
均衡教育资源仅靠市场机制调节是不行的,有很多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本就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政府在均衡教育资源方面也必须发挥自身的政策导向性作用。减少对少数学校的政策优待,加大对普通学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有了政策的导向性,教育资源的均衡才能够顺利的进行。
当然,对于教育资源的均衡,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要求绝对的均衡,只是相对的均衡。同时由政府进行主导也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教育是启迪人类心灵的良方,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更是每个人的神圣权力。
文/陈志林
http://hlj.rednet.cn/c/2014/04/20/3327988.htm
教育学会专家在宁直言:就近入学限制普通百姓
“所谓‘就近入学’,真正限制的还是普通老百姓。”4月19日,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委会主办的“2014解读中国教育发展动态”报告会上,力陈教育弊端,呼吁教育全面综合改革。
“为什么整个社会似乎都对教育不满意?”朱永新犀利地指出,归根结底是“公平”二字。“公平像空气,不公平像雾霾,人人都能感受到。”朱永新说,他所看到的教育质量区域差距的数据,超出想象。“村里的好教师往镇里走,镇里的好教师往县城走,县城的好教师往市里走,层层‘割韭菜’。”朱永新透露,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农村教师缺口都在40%左右。
“在生均经费、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教育部门一句‘就近入学’,真正限制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因为有钱的人买得起学区房。”朱永新认为,真正的措施还是应该缩小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剪刀差,组建教育集团,把最差的教育交给最好的学校去办。“教育部门可以先把最薄弱的10%的学校拿出来,让优秀的学校去慢慢融合它。先拉长最短的板,再逐步扩展到其它板,必须做成一个长期的规划。”。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的课程体系,国家都规定好了,校长就是个排课表的,而不是办学的。”朱永新认为,要打破这种局面,最直接的办法是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教育,丰富教育资源的供给。“经济有混合所有制,教育为什么没有混合所有制?”
“中国的民办学校都是‘滚雪球’滚出来的,规模小、质量差。如果中国没有能和北大、清华抗衡的民办高校,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也会很长。”朱永新同时建议,应该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在教育督导与评价中间的作用。“教育部门不能教练员、裁判员、督导员一肩挑,今后,民间考试机构、民间评价机构会应运而生。”
“若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不改变,教育很难真正改变。”朱永新忧虑地表示,在中国,人才高消费可谓世界罕见,在国外,高中生都有机会当“部长”,而在国内,国有企业几乎人手一份高校清单——不在清单上的连面试机会都没有,这在美国叫“学历歧视”,在中国却司空见惯,“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教育改革,还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配套。”(杨频萍)
http://js.people.com.cn/html/2014/04/20/303772.html
点评:
就近入学好处是多少,现在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就近规定其实对富裕权力人口一点作用都没有,因为人家可以随便迁徙户口,甚至单位就有子弟校或者协作学校,这在外面都看不到,所以这类硬性规定的作用到最后限制的肯定就是底层遵守规矩的或者没有迁徙条件的人。
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当下的垄断性,这是大家早就看到的,但是如何解决这个分布问题,或许教育管理机构应该放开口子,允许民办力量或者用技术手段,比如远程教学一类的高科技手段保障普通孩子也能享受到近似现场的观感。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最早就开始了广播电视大学的实验,其实这样技术手段改进的例子很多,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换个角度,多为普通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方式的教育培养机会,或者也可以发挥退休老教师的作用,组织退休老教师假期给不同区域孩子们做提高训练等等辅助
但是普通群众也要注意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与其等待改进,不如自己主动想办法用互联网精神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积极给孩子想办法低成本的争取更多辅导资源。 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利益的问题,基础教育就近入学牺牲的就是老百姓的利益,有钱人可以买学区房,有权的自然不用说你懂的,政府以及寻租者可以通过所谓的学区房得到巨大的利益(看看所谓各地新城中学区房就可见一斑),所谓名校老师也是既得利益群体(我不知道是否普遍,但是就我知道的就是很多名校老师每年都有指标可以卖出来牟利,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老师在名校中也享受较好的待遇和福利,比如不少地方有集资房或者变相的经济适用房指标),这都是体制的受益者。如果教育资源均衡化这些人都会是所谓的“受害者”,他们中间很难有动力去改变,没有好的顶层设计无法改变这些现状。只有放开民办学校的管制,让名师进入民办学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到市场上就可以定价了,也可以解决老师的激励问题,不然干得好不好还是要看领导的脸色,你觉得你有能力完全可以去民办学校),然后民办学校高收费,公立学校进行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鼓励老师轮流到各校教学或者强制到各校教学,有钱人可以选择进民办学校,普通百姓教育资源基本均衡化了也就无所谓择校问题了,政府要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管好是不可能的又变成了计划经济。其实银行业的改革就是一个例子,改革前各银行支行网点关键人员(领导、会计、出纳等)常年不流动时不时爆出大的银行案件,银行公司化以后实行强制流动,银行支行网点关键人员两三年必须流动,一下就解决了绝大部分大案问题,有心人可以去了解。教育复杂点,基层政府很大一块利益在里面有没有意愿去改革就是问题了,没有好的设计教育资源均衡化很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基础教育跟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差异的地方在于孩子的自控能力相对要差,通过互联网当然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有不少问题还是存在的,还是需要及时有效的本地教育资源。 需要周密、切合实际的考虑权衡和筹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