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故事】成长:压岁钱的几个片段
成长:压岁钱的几个片段一、小时候的“利是包”
压岁钱,在我们南方也叫作“利是”。过年亲戚朋友送“利是”的时候,通常把压岁钱放进红包里,即“利是包”。
小时候过年,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利是包”。虽然不是所有“利是包”都能自己支配,五十块以上的是要上交给母亲的,但一二十块钱的则可以自己收藏起来。大概由于“利是包”是流动的礼物,亲戚朋友给了我跟兄姊,自然父母需要还礼的,给他们家的小孩“利是包”,而当时家里并不富裕,所以需要通过把收到的“利是包”再送出去的方式,来应对时节的人情礼。
家里人的压岁钱,则是向爷爷跟父亲要。自家人,自然不需要用红包包着。貌似家长们从没主动过,或许是少小过于积极了,每次都是我跟兄姊在除夕那天向爷爷跟父亲要的。记得爷爷给的比较少,十几二十块,父亲给的多些。收到的利是,一般都是新钱,记得我还拿去夹在书里。印象中,这些钱应该是用于买好吃的,以及打电子游戏机了。童年时光,无忧无虑,总是那般的美好。
二、增长中的压岁钱
小时候(十岁左右)得到的压岁钱,一般不会超过五十块,常得到的是十块钱、二十块钱。这在当时,已经令我非常高兴的了。记得当时一毛钱就可以买到六颗小彩糖,还可以自己挑颜色;一块钱可以买到六块豆腐;五毛钱、一块钱就可以到餐馆吃到一顿汤稞(一种米粉制成的食物)。总之,那时候的钱比较值钱。
之后,慢慢地,一块钱只能买到四块豆腐,然后是两块,现在则是一块钱一块豆腐。
物价虽然大幅上涨,但同时工资也增加许多。家庭收入上去了,过年所收到的压岁钱也就逐年增多,每封“利是包”从平均二十块到五十块,再到八十块。现在侄子小城收到的“利是包”,每封至少一百,二三百更是常态。
压岁钱的不断增长,虽然与通货膨胀同步,但也反映了经济的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富有。
三、多与少:富裕程度的不同
虽说压岁钱的多少与通货膨胀有关,但多与少的问题,更多地体现了家庭富裕程度的不同。
当然,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别,从来都有。不过,由于长时期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各家的经济状况并不会相差很大。而且,如果差别只在于是否能买得起电动车,那么,这并不会引起个人太大的落差感。让自己感觉有很大差异的,是到了离开家乡,前往广府念大学的时候。
记得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刚过完寒假,有一位同学生日,于是几位同学一起到校外的餐厅聚餐,为其庆生。由于是刚过完年回校,于是席中有人问起过年爸妈都给了多少压岁钱。许多同学都是收到一二百、二三百的,唯独一位浙江来的同学说收到了一千多块,让在席的同学都羡慕不已。用现在的说法,可以感叹而称“土豪”了。要知道,当时一年的学费也就四千多。
再过几年,虽然还是继续念书,但已经能够经济独立,这时也就不再是收到多少压岁钱的问题了。
四、给与不给:一种角色问题
“妈,我需要给小城利是(压岁钱)吗?”我问母亲。
“现在不需要,等你结婚了就需要给。”母亲答道。
母亲的回答,让我了解到给不给压岁钱,原来体现的是一种身份或者角色。虽然我已经年纪不小,也有自己的收入,但是因为还没有结婚,所以不需要给侄子小城压岁钱。最后,我也就没有给小城压岁钱,只是带他去买文具,以及他喜欢玩的游戏纸牌、电动车等玩具。 让俺知道不少压岁钱,对了,也可以叫“利是的知识。还知道啥时候该给“利是”。其实在城市里,好像挣钱了,都在给没有挣钱的小辈甚至同辈“利是”呢。 引用第1楼一千零一夜_1于2014-02-18 11:12发表的 :
让俺知道不少压岁钱,对了,也可以叫“利是的知识。还知道啥时候该给“利是”。其实在城市里,好像挣钱了,都在给没有挣钱的小辈甚至同辈“利是”呢。
或许跟城乡差别的关系不大,而在于地域习俗的差异。 转帖一些关于压岁钱的知识。
---------------------------------
压岁钱(中国民间习俗)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岁(压祟)。
发展历程
汉代: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20世纪50年代:币制改了,压岁钱于是也就开始五分、一毛地给,磕响头作毕恭毕敬状才拿得到。
20世纪60年代:那时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父母和孩子都很甜蜜。
20世纪70年代:前期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
20世纪80年: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成正比。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
20世纪九十年代:压岁钱很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存银行了,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
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参与调查的90名孩子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400/10210069.htm?fr=aladdin 传统寓意
压祟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祟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
压惊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避邪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秦始皇,他铸造的铜钱“孔方兄”独领风骚两千年。之所以铜钱“孔方兄”广受欢迎,跟其“天圆地方”的造型很有关系,而天圆地方则是从《易经》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来的。这说明“钱”从开始到衍变都被赋予了“神魅”色彩和“神奇”力量。如此看来,老百姓用此物“避邪去病驱魔”等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400/10210069.htm?fr=aladdin 压岁钱是春节的一种风俗,压岁钱的变迁史本身也是一部风俗史。利是的多少、给与不给、角色的变化等等,都是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缩影。 西蒙写的不错,压岁钱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部风俗史。反映了社会观念、社会经济、社会伦理的变化。 引用第5楼萧曼浮云于2014-02-21 22:58发表的 :
压岁钱是春节的一种风俗,压岁钱的变迁史本身也是一部风俗史。利是的多少、给与不给、角色的变化等等,都是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缩影。
的确,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变。压岁钱也体现了这种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变迁。 压岁钱,很久没有得到了,现在只是发送。 引用第8楼20132013于2014-03-06 22:15发表的 引用第6楼可可达尔于2014-03-06 13:39发表的 :
西蒙写的不错,压岁钱的变迁实际上就是一部风俗史。反映了社会观念、社会经济、社会伦理的变化。
感謝可可師傅的認可。
新疆那的壓歲錢風俗又是怎樣的? 相信維族與漢族在這方面的習慣又有所不同吧。
有時間的話,您也跟我們分享一下。 说起压岁钱,让我想起了许多事。
儿时,姥姥姥爷都还活着的时候,通常每年过年都会发一些钱给我们当压岁。我最喜欢读书,所以每次拿到,都去买一两本书(因为只够买一两本的),每次买了,抽上过年中的一天的时间,躺床上看完。顿时觉着,嗯,年没白过…… 结婚送钱有什么传统吗,对这方面一点都不懂。 压岁钱这一小小民俗折射出诸多经济、文化的问题与时代之变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