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送秋与感秋
送秋,实包含着一种情感。与秋相处之日久,相伴相随,相悦相乐,情谊遂有;今无奈而别,手挥目送,留恋不舍,是谓之“送”。还没听说过哪个愿意“送”坏蛋的。而如韩愈《送穷文》之“送”,乃反诮语,温言厉意,算不得数的。故“送”实与“恋”相连,“送秋”实为“恋秋”,且送且恋,且恋且送,相反而相成。那么,会有谁来送秋呢?答曰:必是有得惠于秋者也。你看那农家,秋日如金,粮谷入门,辛苦得偿,免于饥馑,是其于收秋、送秋之时,必喜洋洋者矣!你且看那“秋社”日的热闹:“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无名氏)“束帛戋戋兮,筐篚将;昭诚素兮,鬯馨香。”(清祭社诗)“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陆游《秋社》)“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陆游《社肉》)那丰收的景象与喜庆的场面,实在是很动人的。是故,曰“金秋”、“金秋”者,实是嘹亮的农家语,别个来用,只是假借,取其寓意而已。试想,于场屋内做工,于柜垆旁为商,于书案旁属文,可获食于四季,可取利于万方,除肌肤可感的寒热变化外,其于秋壤秋候之中又能得到什么,而要心感念之、情眷恋之,殷殷如亲朋般地相“送”呢?自然,你也可以去观秋景、感秋意,但细细思量,你这只是在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式,去进行自我的人生观照罢了。
如此,除农家外,别个人于秋,是没有“秋实”,只有“秋意”,没有秋的收获,只有秋的感受的。黄叶、红叶,皆为秋容;气爽、气冽,同为秋气。而人之心境不同,秋意、秋感也就跟着不同了。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物境,在在是“有我之境”。你看那古往今来的士人,不都在用此样的方式感受着秋天?你听韩愈说:“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声赋》)而你再听王维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即便是面对着同样的红叶,杜牧是这边厢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王实甫却那边厢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其感受不同如是。不过,还属刘禹锡总括得最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然则,士人们就不可以“送”秋了么?非也,我们现在不就在做着“送秋”的文字吗?只不过,我们所送的,已不再是实实的现实中的秋,而是我们自己心中所怀有的那个秋。我们只是在借“送秋”之名,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燕享我们人生中的收获。而也正是在美好与收获这二途,农家与非农家欣欣然地达成了一致。
而你说,我这一秋很失意,而我也要来送秋,不可以吗?自然是可以。谁又能说,失意的体验不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且不是人生中的别一种收获呢?“失意”,其实不也正可以听做“诗意”吗? 诗的不算数,就来篇文的。呵呵! 引用第1楼choumaobing于2013-11-24 20:17发表的 :
诗的不算数,就来篇文的。呵呵!
哈哈,看来以后还是得给诗词留个门,你字里行间引满了古诗名句,丰富了得,也见学问。以后搞个只写诗词的活动,请大家别再失了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