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21c 发表于 2013-8-31 18:31:46

梳理那些发现和招牛人的招数

牋牋 牛人者,公司、医院、高校、事业单位等单位中的翘楚者也。然而牛人往往有牛脾气,并不是那么好招的,或者招来如何使用也是个难缠的事情,为此刘备三顾茅庐才拜诸葛亮为相,关羽、张飞等尚且不服,萧何月下还追过韩信,在中外历史上不于耳。
牋牋 对于牛人的作用自然不必细说,可以引领技术和科学发展的先河,提升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给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但何为牛人,标准是什么?如何招揽?这个是每个单位都要考虑的事情,是否在500强当过工程师,在世界前100高校混过拿过学位就是牛人?或者说和单位领导有关系,然后符合单位制定的笼里八统的最基本条件引进的就是牛人?若是,则感觉象联合起来逃税的感觉,所以我感觉招牛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自己要有判断,在此基础上主动出击,并切合实际才是正确的做法。比如哈佛大学号称招聘教授要求全球排名前三,标准分为几类:主要有理论、发明创造、实际成就和潜力,当然授课的能力也不必说,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阿里巴巴最近的招数是推进一项A-star(阿里星)人才计划,面向应届毕业生吸纳技术培训生。北京可解决户口,杭州另有相应补贴,条件是“年薪60万上不封顶、解决北京户口”,能够进入阿里A-star计划的应届毕业生将控制在10名,阿里提供给的标准为:校园公认的计算机技术牛人;在某一技术领域追求极致,领域顶级会议论文作者;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算法王、实习达人。他们将入职阿里的技术培训生,将接受CTO等技术大牛的封闭培训,并被安排到最有挑战的项目中,由技术带头人担任主管。其他找牛招牛用牛招数应当也不少,当然找牛会不会招来牛魔王将开店的掌柜的取而代之?这个我也没合适的办法避免,但是我想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利,要学习发现和培养管仲的鲍叔牙,历史上的对鲍叔牙的评价高过管仲的孔子是非常有眼光的。
牋 为此如何辨别牛人,如何找到合适的牛人,怎么找?大家提供下自己耳闻的招式和想法,让大家长长见识。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8-31 18:51:17

个人认为对所在领域非常感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交织的领域发展洞察力是首要的必备条件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8-31 20:25:51

孔子与子贡说“往之贤者”,称“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而不言“齐有管仲,郑有子产”,这使子贡大惑不解。孔子反问子贡:是“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子贡给出的答案在孔门中大概是不言而喻的,叫做“进贤为贤”,于是孔子说:“对呀,我就听说鲍叔荐过管仲,子皮荐过子产,未曾听说管仲、子产荐过什么人。”这件事,见之于刘向的《说苑》。
  
  子产有没有荐过人,暂且不论,读《管子·小匡》,可知管仲是荐过人的。管仲为相三月之后,便提出要与齐桓公一起评论百官,就在这一次,他一下举荐了五个人。一是隰朋。管仲认为隰朋“进退熟悉礼节,说词刚柔有度”,推荐他当“大行”(管外交)。二是宁戚。管仲认为宁戚能“尽土地之利”,使齐国“增产粮食,增加人口”,推荐他当“大司田”(管农业)。三是王子城父。管仲认为王子城父能“在平原广郊之上,使战车不乱,战士不退,鼓声一起而三军视死如归”,推荐他为“大司马”(管军事)。四是宾胥无。管仲认为宾胥无善于“审判案件,调节纷争”,不杀无辜的人,不搞冤假错案,推荐他当“大司理”(管司法)。五是鲍叔。管仲认为鲍叔不计生死,不图富贵,敢于犯颜直谏,推荐他当“大谏”。
  
  在孔子看来,这或许只是身为宰相的管仲与齐桓公一起研究干部问题,不算进贤。然而,管仲病重之时,齐桓公要管仲推荐一个可以接替他任宰相之职的人,管仲是推荐了的,只不过他推荐的不是鲍叔,而是隰朋。据此而论,孔子说鲍叔进贤而未曾听说管仲进贤,很有可能说的是管仲不荐鲍叔。
  
  管仲于齐桓公有一箭之仇,却能在齐桓公时出任齐国的宰相,本是鲍叔鼎力举荐的结果。管仲也曾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然而,管仲重病之时,却未推荐鲍叔接替他的相位,连齐桓公都问他“鲍叔牙可乎”了,他只要点头认可,鲍叔即可由“大谏”而升任宰相,但他没有这样做。管仲对鲍叔太了解了,知道鲍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对齐桓公说:鲍叔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之为伍,偶一闻知别人的过失,便终生不忘,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宰相职务。他推荐隰朋,因为隰朋既能效法上世贤人,又能不耻下问,并怜惜不如自己的人,宽容别人的缺陷与过失;因为隰朋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不会去管也不会去过问不该由他去管、不必由他过问的事,所以管仲认为,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这件事,在《吕氏春秋》中有详细记载。
  管仲不荐鲍叔,即使对于今天的人才推荐与使用,至少也有两点可取:其一,管仲公私分明,不以国事报私恩。鲍叔对他有恩,因为鲍叔的举荐,他的经国济世之才得以充分施展,但他没有在如此重大问题上“投挑报李”;其二,管仲知人善任。当宰相要总揽全局,对人对事,都得从大处着眼,不可管得太细,从这个角度去考察,他觉得隰朋比鲍叔合适。可见,管仲荐人,考虑的不是所荐之人与自己的亲疏恩怨,而是能否胜任,不像现在某些人那样在荐人、用人之时有数不清的弯弯绕和小旮旯。
  
  顺便说说孔子,他老人家提出“进贤为贤”还是“用力为贤”,其实没有多大意义。鲍叔进贤之所以千古流传,乃是因为管仲足以为“贤”,并且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倘若管仲也像隰朋那样在被举荐之后不久就命归九泉,史上还会流传鲍叔进贤的佳话吗?
  
  本文摘自《文汇报》作者:宋志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梳理那些发现和招牛人的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