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我眼中的的林徽因
好遗憾,与徐志摩、陆小曼相比,我认识你太晚。细想起来,在认识你之前,我先认识的却是你那首《别丢掉》。
因为喜欢,这首诗还被我摘抄至心爱的日记本里,至今珍藏。
而这首诗之于你,同样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写在1932年夏,却发表于1936年,此时徐志摩已经遇难四周年了。
为诗歌里流淌的那份纯真情感所吸引,我便想着深入了解你。
于是我购买了《一代才女林徽因》,这是作家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作者是林衫。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以往对你认识的浅陋。
原来,你不仅是诗人,还是建筑学家。
在那个时代,你能产生学习和研究建筑学的志向,该是多么难得。而这,则应归于你随父亲林长民在欧洲游历的影响。1921年,你跟随柏特烈医生一家前往布莱顿度暑假。在这里,你从医生女儿口里第一次听说了建筑学,并得知建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此,你在心里,便悄然立下了将来学习它的人生志向。不仅如此,你后来,还把这样的兴趣带给了梁思成,从而发掘和成就了一代建筑大师。
1924年,你和梁思成双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攻读建筑学专业,在那里,你们去了宾大的博物馆,看到了“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而梁思成设计的仿古铜镜竟让研究东方美术史的教授无从鉴定。而这一切,似乎也进一步确证了,在未来,你们定会走入研究中国古建筑和艺术的领域。
1928年,你和梁思成终于成婚,随后又到南欧游历,短短的半年时间,你们考察了欧洲的古建筑,并时常在博物馆里的中国艺术品前徘徊逗留。
在父亲梁启超的催促下,1928年8月,你们回到了北京,后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从此,你与梁思成并肩奋斗,成了中国古建筑领域的开拓者。
为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古建筑,从1930年到1945年,你和梁思成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由于你们的深入考察才受到了世人重视,从而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护。
实地考察古建筑后,你还要进行学术研究,曾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这些在今天,多半已成了经典。
令我惊奇的是,你不仅长于理论研究,还可以做设计。这固然是因为你有着良好的绘画艺术素养,还因为你曾系统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设计训练。1927年夏,从宾大美术学院毕业后,在梁思成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的同时,你则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成了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
所以,你可以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你可以为清华大学设计教师宿舍,你也可以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完成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图案设计。
除了古建筑,你对中国传统工艺也同样关注,1953年,你完成了景泰蓝的抢救工作,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这一传统的工艺品设计。
今天,世人谈你,多半津津乐道于你的情感故事,你的美丽容颜,可这些倘若没有美的心灵相衬,终究只会是化泥化土之事。
与十余年前相比,你的名字早已进入了更多人的记忆。
关于你的传记,也出了一本又一本。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陈学勇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张清平的《林徽因传》、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虽然这些传记,我都没有读过。
但我始终却对自己心里的林徽因倾慕有加。在我心里,她不仅才情出众,美丽优雅,她更是一位有着美好心灵的智者, 也是一位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知识女性。
而这些,尤应为后来者瞻仰膜拜。 很惭愧,由于时间仓促,赶着交稿子,只能写成这样了,但愿以后可以写得更好。 引用第1楼浣花溪主人于2013-05-11 08:33发表的 :
很惭愧,由于时间仓促,赶着交稿子,只能写成这样了,但愿以后可以写得更好。
文章颇具灵性,大有“情动于衷”的味道,且含诗韵律动在内,很不错。文笔间隐约透出是九篇中唯一的女才子哟???
我是8号清晨方得知征文信息,于是上午一边忙于重要事务一边开始蕴酿,夜里1点完成交稿。我们都为生活所累,在演练《急救章》啊…… 引用第2楼马赛夫于2013-05-11 09:12发表的 :
文章颇具灵性,大有“情动于衷”的味道,且含诗韵律动在内,很不错。文笔间隐约透出是九篇中唯一的女才子哟???
我是8号清晨方得知征文信息,于是上午一边忙于重要事务一边开始蕴酿,夜里1点完成交稿。我们都为生活所累,在演练《急救章》啊……
谢谢褒奖,我倒是知道征文的时间比您早些,可惜同样是太忙。 看来,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神话的确深入人心啊。。。。
提供一点别的资料假说吧。徐泽荣在《郭松龄李大钊之死新说》一文中,对北洋时代张作霖之死相关的中苏日及国共关系,连带奉系将领郭松龄、中共李大钊被诛杀,梁思成林徽因婚嫁作出新的解释和推断。文中写道:
“郭松龄……举兵颠覆奉张,应是受到经过苏联方面授意的李大钊的许诺策动,和已得苏援饷械的冯玉祥的从旁煽动。……苏方收服广东孙中山和陈济堂、武汉方邓演达、孙妻宋庆龄、甘肃马仲英、新疆盛世才、蒙古诸德王、中亚众酋长,用的都是同一手法。不过此法未能收服粤系陈炯明、直系吴佩孚。……苏俄仇视奉张,乃是由来已久,盖因后者于满曾经助日驱俄。……郭氏毅然举兵之后,旋遭日军干涉。至今不知因何缘故,苏联竟然食言退缩。中共满洲省委现场力促不果,李大钊身在北平无能为力……拥护奉张军队枪毙郭氏夫妇之后,又将他们暴尸三日;之后为能执行奉张指示,妥为二人更衣入殓,再着郭氏族人移棺回乡入葬。
“奉张发兵闯入苏俄驻华使馆,搜出苏联指使中共策划东北倒奉证据……于是悍然绞杀李氏,及其亦属苏共党员的数位国人助手。出事当天一早,李氏夫人放心携子出游郊外香山,傍晚回家才悉噩耗。……如果事实或者逻辑能够证明,李氏乃为明知故留,那么就可断定:他是想以一己之死,表明他及中共对于郭松龄、林长民以及郭部阵亡官兵的歉意,兼且抗议苏联不守诺言,警告苏联今后切勿如此对待中共。
“胡适曾作回忆:守常性格异常刚烈,带领学生上街游行,言行有如疯子。而据一些老人回忆,郭氏亦属那种不惮提刀上路,提头上阵的风风火火之人,尽管他脑子很善于钻点子。然而苏联也不是省油的灯:根据近年俄国公布的苏联档案(见笑蜀《抗战中的中德日三角关系》,《南方周末》2004-3-20),人们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获知:在皇姑屯埋雷炸死张作霖的,乃是苏联特工而非日军工兵!
“苏联为何选择此时方才行刺宿敌奉张?就是为给李郭二氏报仇,没有其它解释。对于李郭二氏,这成了马后炮兑承诺。反过来说,此事足以证明:其一,李大钊确曾经由苏联授意策反郭氏;其二,苏联确曾害怕不出此举,中共笼络不住;其三,苏联必然曾将此事密告中共,不予奉告如何表明心迹?但是中共后来没有告诉转念联俄联共的张学良!微妙的是,时至今日,大帅府纪念馆解说词,仍然拒绝采用新说;其四,李氏死谏成功!
以上为背景。下面就讲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事了:
“随军进发的林长民,亦然原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员,此时他是郭军之中的幕僚长,事变成功之后,应当出任新立政府文职长官。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的林氏,乃是民前英烈林觉民之兄,民初才女林徽因之父。他于两军激战之时,不幸身中流弹而亡——这当然强于被捕受辱而死。
“林女瞬间失去慈父,失去财源,定为十分悲痛、仿徨。此时饶有资财的梁启超伸出了援手,愿意供她生活费、留学费,条件是她下嫁其子梁思成。林女还能有甚么选择呢?……婚后,林女曾向梁子坦白:她所深爱的,乃是金岳霖。令人深感震撼的是,金氏矢糜她女,终身未娶妻室。当下坊间有关林女之书,版本不知凡几,却没有一本追述此处所揭林女双痛、男女真爱,至为遗憾。这是一个多么凄美的故事:悲痛的美、忧伤的美、本真的美、痴情的美集于一身!”
话说回来,楼主文章从情怀到文笔均为上品,识者断不会因为我的八卦而影响判断。如有冒犯,还望楼主及诸位海涵! 引用第4楼子在川上于2013-05-11 20:14发表的 :
看来,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神话的确深入人心啊。。。。
提供一点别的资料假说吧。徐泽荣在《郭松龄李大钊之死新说》一文中,对北洋时代张作霖之死相关的中苏日及国共关系,连带奉系将领郭松龄、中共李大钊被诛杀,梁思成林徽因婚嫁作出新的解释和推断。文中写道:
“郭松龄……举兵颠覆奉张,应是受到经过苏联方面授意的李大钊的许诺策动,和已得苏援饷械的冯玉祥的从旁煽动。……苏方收服广东孙中山和陈济堂、武汉方邓演达、孙妻宋庆龄、甘肃马仲英、新疆盛世才、蒙古诸德王、中亚众酋长,用的都是同一手法。不过此法未能收服粤系陈炯明、直系吴佩孚。……苏俄仇视奉张,乃是由来已久,盖因后者于满曾经助日驱俄。……郭氏毅然举兵之后,旋遭日军干涉。至今不知因何缘故,苏联竟然食言退缩。中共满洲省委现场力促不果,李大钊身在北平无能为力……拥护奉张军队枪毙郭氏夫妇之后,又将他们暴尸三日;之后为能执行奉张指示,妥为二人更衣入殓,再着郭氏族人移棺回乡入葬。
.......
呵呵!谢谢兄台的推介。不管林徽因最爱谁,但在其父去世之前,终究与梁思成订婚在先。即便最后她因家庭的变故很快完成了与梁思成的婚姻,这依然无损于她美好的心灵,无损于她人格的魅力。因为,林徽因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很多时候,爱一个人不一定就是拥有,而放弃一个人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失去。 引用第5楼浣花溪主人于2013-05-11 22:32发表的 :
呵呵!谢谢兄台的推介。不管林徽因最爱谁,但在其父去世之前,终究与梁思成订婚在先。即便最后她因家庭的变故很快完成了与梁思成的婚姻,这依然无损于她美好的心灵,无损于她人格的魅力。因为,林徽因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很多时候,爱一个人不一定就是拥有,而放弃一个人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失去。
再发一个视频,希望能够抵消前面那段文字的“负面”影响,呵呵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75278&uk=1041913391#dir
[梁思成与林徽因]
第一集:父亲
梁启超,林长民,两位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士子,在走向世界,拥抱西学后,以自己的见识和眼光,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全新的儿女。 从童年、少年到求学海外,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相伴的是父亲的仁爱和责任。在他们面临事业选择、感情波折、人生困顿之时,父亲总是会最及时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最温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梁家儿女是如此幸运。他们有这样一位至性至情的爹爹,他为儿女们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人格的力量。
第二集:天书
为什么中国的古建筑和西方古建筑不一样?为什么中国建筑有那么大的屋顶?为什么屋顶上还有那么多装饰? 离开创办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后,梁思成加盟了专门研究中国建筑的私人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他要从头开始,研究中国的建筑历史。中国的古代木建筑是罕有的珍奇瑰宝。当时的日本学者,在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悉心研究之后宣称,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营造学社第一次古建考察,即发现了辽代木构建筑蓟县独乐寺。梁思成兴奋异常。茫茫中国大地上,到底还有没有唐构建筑?如果有,它在哪里?
第三集:佛光
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他们的命运开始逆转。
第四集:流亡
山河破碎。空前悲壮的大流亡开始了,曾经宁静富足的生活转瞬间变成几件随身颠簸的行李……1937年8月,梁家踏上战争流亡之路。离开北平的这年,林徽因三十三岁,她人生中最绚烂的篇章,在悄悄合上…… 战争,让他们流落到了此前七年古建考察尚未抵达的西南地区。在昆明短暂安顿之后,这些与学术须臾不可分离的学者,便又策划了西南古建考察。这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最后一次古建考察!另一个噩耗,流亡前,保存在天津租界外国银行地下室的营造学社测绘稿惨遭洪水浸泡……
第五集:惨胜
1941年初,梁家随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来到长江上游一个偏远的小镇:李庄。不久,林徽因肺病爆发,卧床不起。战争仿佛永无尽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贫病交加的五年。战争结束了。在费慰梅的安排下,林徽因第一次离开李庄到达重庆,然而医生警告说,她的生命已不足五年。后人很难想像,焦土遍地的战乱时期,恰是一批中国知识分子智慧喷发的岁月。在照顾病中的妻子和一对幼小儿女的同时,梁思成和营造学社其他社员一道在李庄开始撰写酝酿多年的《中国建筑史》。
第六集:荣耀
1946年7月底,结束九年流亡生涯,梁家终于回到北平。此时的林徽因已无力站着和朋友合影。在梁思成的建议下,战后的清华大学开办了建筑系。清华建筑系燕子衔泥般地创办起来……作为世界瞩目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重返美国,他是第一位在世界舞台上系统宣讲中国建筑历史的中国学者,这一年,还有更多的荣誉在等待着他。这是梁思成最向往的生活:黑板,讲台,田野考察。梁思成将他的全部心血和情感投入到了建筑学——他为之献身的事业,那已经被战争蹂躏太久的学术。
第七集:选择
1949年**败退台湾,包括梁思成在内的六十多位新当选的中研院院士选择留在大陆,拥抱一个崭新的中国。 梁思成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手术摘去一个肾脏后的林徽因在卧病数年后虚弱地站起来,迫不及待地投身到了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中去。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及军政机关、以及相应的服务机关、眷属等开始陆续迁往北平城,各单位急于在城里城外寻找落脚点,种种情形令梁思成忧虑……
第八集:古城
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古都北京的很多古建筑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梁思成说,“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政治运动,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呵呵,谢谢兄台的热心,没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的。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结合是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 这些人就是圈子里的人相互捧,
进了那个圈子就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否则就是下里巴人, just so s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