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发表于 2013-4-24 11:58:20

大学生投毒事件引关注 学者:不能仅培养应试学生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04-23/4755816.shtml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尚未水落石出,据最新消息显示: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

  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见诸媒体之后,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生教育的关注。从之前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大学生犯罪事件的不断出现,也使得人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等诸多知识以外的教育产生担忧,这些高等学府的学生,他们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使得他们铤而走险违法犯罪,走上生命的对立面?

  犯罪固然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然而它带给人们的思考绝不仅仅止于法律。对此,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虽然是个案,但从个案,应当反思背后的问题。一个社会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还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但我们在这些知识以外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些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关注,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伤人伤己。”

  北京晨报: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了社会上许多人对于大学生教育的关注,您怎么看待此事件?

  熊丙奇:对于复旦大学投毒案,有人觉得是个案,不必太紧张,也有人觉得类似的个案屡屡发生,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失败”,我觉得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首先,虽然这仅仅是一个个案,但绝不仅仅止于法律的范畴,应该思考和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使得一个高等学府的大学生走上了不归之路?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认真反思这个问题。其次,反思并不是简单地批评教育问题,而是应该去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北京晨报:那在您看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恶性事件?

  熊丙奇:从个案上来说,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调查结果,难以判断。从普遍来说,任何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都难以完全消除极端的行为和事件,但是却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想办法,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这就需要关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等,全面地去培养一个学生的生命观、价值观等。而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于这些关注都还很少,更多的是知识教育,或者说是功利化的教育,只有打破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完善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培养出来一些只会应试,却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有缺失的学生。

  不能仅仅培养应试学生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于这些关注都还很少,更多的是知识教育,或者说是功利化的教育,只有打破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学生完善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培养出来一些只会应试,却在人格、情感、心理等方面有缺失的学生。

  熊丙奇:知识不等于道德

  大学生本来应该是“天之骄子”,是“高材生”的代表,是知识分子,然而,近些年以来,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屡屡出现,使得许多人开始关注大学教育的问题。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大家的想象中,高学历者就是高素质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守法,应该有道德,德才兼备,但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如果一个人只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质,知识和技能反而可能成为祸害社会的工具。”

  那么,究竟教育缺失了什么东西?又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完善人格的学生呢?

  两成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之中,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往往会简单地去应对这些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极端行为。

  北京晨报:投毒案发生后,很多人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一些学生之间的小矛盾最终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这和学生的心理培养缺失有关,您怎么看?

  熊丙奇:之前曾有过调查,不仅仅是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中小学生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中小学生之中,大约有20%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在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甚至是生活问题的处理上,都缺少应有的素质,往往会简单地去应对这些事情,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极端行为。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最终的可能只会是伤人伤己。

  北京晨报:就目前我们的学校在心理教育上的状况怎么样?

  熊丙奇:目前来说,很少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即便是有一些学校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但实际上,也是把心理教育当做一种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学习一些心理学上的知识,甚至是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状况。这种方式,其实不算是真正的心理教育,它对于学生的心理培育作用不大,最终只会变成一门新的课程、新的考试科目,而不是对学生心理的辅导、引导、培育。其实这样的讨论并不新鲜,每次出现恶性事件,总是要呼吁学校真正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但最后往往没办法真正改变现状,这是学校评价体系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育分不育人”的问题。

  许多问题“被思想品德”

  北京晨报:最近几年,我们的大学生中不断出现极端的恶性行为,这也使得不少人担忧大学道德教育的状况。在您看来,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系呢?

  熊丙奇:学生的德行培育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已经泛化掉了。泛化的表现是把许多东西都当作道德问题去对待,比如说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嫉妒别的学生,这是明显的心理问题,但往往被当做思想品德的问题去对待。再比如法律意识的教育,也被思想品德教育所替代。这其实都是不同领域的教育,而且思想品德教育本身也有问题,就是把品德教育变成了知识教育,把思想品德课程变成了知识的灌输。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熊丙奇:其实归根结底是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一直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一个学生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在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们被纳入同样的成才模式里同场竞技,就把本应促进每个个体发展的教育,异化为竞技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即便走进大学,也无法抹去竞技教育留下的印记,他们会把同学有意无意地当成竞争的对手,见不得别人比自己“优秀”,不懂得为他人喝彩。而拼杀的结果是,友情不再,只剩下冷漠。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失败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组织很难自由地去举办自己想办的活动,这和学校本身的行政化等有关。

  北京晨报: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状态呢?

  熊丙奇:复旦大学投毒案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这样的极端个案,在我国大学反复上演,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性。但是,如果不真正重视对学生知识教育之外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而生命教育、人格教育,说到底是要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能力与素养。推进这样的教育,首先需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引导、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把同学当竞争对手的教育,最终异化同学关系,甚至制造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

  有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紧张是制造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其次,需要改变灌输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像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不是一两次讲座、灌输就可以根本解决的。

  北京晨报:有观点认为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很重要,那该如何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呢?

  熊丙奇:现代大学的办学基本理念应该是自主办学、教授治校、学术自治、学生自治。其实学生自治有两个作用:第一,代表学生自己、维护学生的权益;第二,学生通过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组织很难自由地去举办自己想办的活动,这和学校本身的行政化等有关。可以说,学生组织已经成了学校行政化的一种延续。对于我们现在的许多大学来说,学术研究、课题、经费等才是真正被重视的,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则并不是重点,这也是老问题了,但却总是难以真正被改善。

  解决之路为何撞到墙上

  所有的解决之路,最终都撞到了评价体系的墙上,撞到了既得利益的墙上,撞到了权力的墙上。

  北京晨报: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问题难以得到改变呢?

  熊丙奇:我们一直在谈教育改革,解决问题的办法也都找到了,但是这些办法往往都变成了没办法,所有的解决之路,最终都撞到了评价体系的墙上,撞到了既得利益的墙上,撞到了权力的墙上。当然,另一方面,许多学者、老师甚至学生家长也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关注学生心理、情感、思想,关注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培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道德的认同等,并且开设各种相应的课程。但是这些都只是局部上的调整,而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

  北京晨报:那么,怎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呢?

  熊丙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要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倡导多元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只有倡导多元发展的教育,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才能让他们有完善的人格。而不是以扼杀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为代价,让他们变为只会应试,却没有想像力、创造力。此外,我们目前评价学校的标准包括就业率、考研率、本研比、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数等,所以只有让大学回归教育和学术本位,才能摆脱功利的办学追求。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熊丙奇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著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中国教育的100份诊断报告》等。

就现象来论现象,不针对具体事情。大学生、研究生仇杀事件虽是个案,但多起发生,原因复杂,性质恶劣,影响极坏。无论怎样说,中国的现行教育制度难逃其咎。急功近利,唯智育第一,拼才拼钱拼爹......不一而足。在这种激烈竞争升造、就业生存所引起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生友之间关系紧张,人事关系复杂。出现矛盾,不是运用道德、法律、知识等素养来解决问题,一方出于险隘阴暗的心里意识,采用铤而走险走向极端的措施,以除掉对手而后快,视生命为草芥,害人害己。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同窗学友间,“感谢当年的不杀之恩”的调侃,让人汗颜无比。
救救我们的教育,救救那些本不该发生却实际发生而生命不在的鲜活青年。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3-4-24 18:12:44

大学生仇杀事件被广泛报道其实也是一个折射:

第一:两个不适应:
学生不适应大学集体宿舍生活,学生宿舍常见问题比如脚臭,脏衣服不洗,上网游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等,这是学生明显不适应宿舍集体生活,独子化的一种后果等等原因
大学教职工不适应网络时代孩子的生活管理,孩子们解决问题不再向过去那样找学校找辅导员,学校在互联网时代的权威和控制能力大幅下降,孩子们可以找网上相关案例研究咋样整治自己所谓的仇家,学校的管制失去了过去的卓有成效的老办法同时又没有发展出来新的有效的办法,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学校也是不适应。

第二:学生生涯文化的伪成人化和江湖化

不信大家自己看看现在给孩子拍摄的动画片,比如喜洋洋大灰狼系列,很多掺杂了成人世界的东西,孩子从小就已经耳濡目染很多成人的东西,文化上面发展出来所谓伪成人化的形态,具体体现就是很多外表模仿成人做派,内心其实特别想超越所谓普通成人的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少广告都鼓励年轻人这种倾向),如何超越如何过上人上人的生活,那么只有江湖化来解决,拉帮结伙或者采用所谓江湖解决手法来达到目的,这样所谓江湖手段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加上目前有些学者比如知名的孔三妈教授也精研金庸的江湖处处迎合这些倾向,这样江湖解决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梦幻的解决手法。

第三:学校体制的贵族化和等级化

现在大学也被教育部用产业化这个法宝分出来三六九等的贵族化的序列,顶级是所谓211学校,这样学校就分出来高低贵贱了,学生们也被迫为几个关键位置做各种竞争,高校的学生之间的竞争其实背后就是等级化的一个结果,为了升级,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做掉自己的对手或者报复自己讨厌的人,解决手段也就没有什么边界了,因为所谓贵族文化可以看看甄嬛传等等精品文化电视剧就知道孩子们享受的贵族文化培训内容了。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高于生意高于经济的社会活动,不过现在低阶的经济手段完全左右了我们的高教

zhaoziheng 发表于 2013-4-24 21:06:28

出现这样的事,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吗?这样的教育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学生一出问题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呢?我想这跟家庭教育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宠着,在学校也要求被宠着,老师也不敢太过严厉地去批评学生,只有哄着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出问题吗?这也不是某个老师能改变的!

jxry 发表于 2013-4-24 23:10:01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不论是舆论媒体,还是学校,宣扬倡导积极进取,也应该为学生留下心底的温暖。

从每个人来说,我们的亲情友情要浇灌。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3-4-25 11:54:14

引用第2楼zhaoziheng于2013-04-24 21:06发表的 :
出现这样的事,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吗?这样的教育搞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近几年才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学生一出问题就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呢?我想这跟家庭教育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宠着,在学校也要求被宠着,老师也不敢太过严厉地去批评学生,只有哄着他们,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不出问题吗?这也不是某个老师能改变的!

推导到学校身上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转换方法,这样家长没事了,孩子也可以很委屈的说都是学校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我不得不这样做,学校环境教我没有选择,呵呵

独生子女最大的问题在于家庭资源过分集中,都汇聚到孩子身上,孩子从小就学会用简单初级的技巧来管理自己亲族的大人们,比如撒娇比如破罐破摔来威胁家长等等,但是到了学校这个陌生人社会圈子,孩子们会发现自己原先十几年的管理成人的经验全部都失效了,家长在千里之外也援助不及时,这样孩子处于一种幻灭的状态,这个转换其实很痛苦的,多数孩子渡过后都会留下心理阴影

老师的资源非常有限,加上现在社会流行的搞笑和反权威的思潮,作为指导者的威力在下降,教师确实做不了太多。

tanande 发表于 2013-4-25 16:42:28

现在的小孩缺少挫折教育和与他人的磨合.我小时候,遭大的孩子也经常欺负,有两条方式平衡,一是向他的父母告状,二是打他的弟妹.这样下来,每一个人都知道,没有一个人是最强大的、没有缺点的,就不会做极端的事.现在应该寻求新的平衡与磨合方式。

丝绸之路 发表于 2013-4-26 01:31:19

对已经深造为大学生、研究生的人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应当具有比同龄其它人更应当最基本的做人准则,道德底线和法制观念,应当有大是大非的辨别能力,应当.....。如果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那等于说这书白白的念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上大学、上研究生与不上大学、研究生有什么区别呢?

丝绸之路 发表于 2013-4-27 06:45:09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27/021926964306.shtml
法医称南昌航空着女装男研究生系性窒息死亡

 复旦投毒案、昌航腐尸案凸显大学生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校园“非正常死亡”频发直指教育短板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法制周报》首席记者 蒋格伟 实习记者 余修宇 特约记者 黄庆华

  4月17日,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宣传部向媒体证实,当日中午,该校前湖校区3号宿舍604室发现一具腐烂的尸体,死者疑为该校信息工程学院2011级研究生彭某。

  在彭某尸体被发现的前一天,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受害人黄洋已经去世。4月25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网站消息称,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依法批准逮捕。

  一周内,两起校园“非正常死亡”案均告一段落,但同样值得人们反思。

  “现在大家都太注重学业,很少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把文化教育交给学校,学校把素质教育交给家长。”长沙市怡欣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市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刘立京说,“校园‘非正常死亡’案频发,体现了现在学生心理问题之严重。”

  大学宿舍惊现女装男尸

  4月7日,湖北天门的彭某的父亲给儿子打电话,询问其近况。当时,彭某告诉父亲,“正在去超市买东西的路上”,还说“9日有一门科目考试,准备考完后参加驾校培训”。

  4月10日晚,彭父再给儿子打电话时,提示“已关机”;4月12日,彭父再次致电依旧关机。 4月17日中午,如坐针毡的彭家人遂与校方联系。

  4月17日下午1时,受辅导员所托,彭所在班级的班长郑琪崇从管理员处借来钥匙打开了3号宿舍楼604寝室的房门,迎面就闻到一股腐臭味。“我打开门,地上的(彭某)尸体头部被衣服包着,上面还有蛆虫。”惊恐中,郑琪崇向校方汇报,校方随即报警。

  依据死者所处的宿舍编号,校方初步判定死者可能是住在该宿舍的2011级研究生彭某。随后,南昌市公安局红谷滩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也确认了这一判断。

  校方工作人员报警后试图移动尸体时,意外地发现死者竟身着女性黑xxx与白色高跟鞋。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饶国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身上穿的女性衣物,还戴了胸罩。”

  4月18日上午,记者在事发地看到,从一楼到六楼绝大部分宿舍大门紧闭,发现遗体的604室已被贴上封条。楼道中充满了消毒水的味道,地上还有不少橡胶手套和一次性消毒用具包装。

  法医分析为“性窒息”死亡

  因不少学生开始在校外实习,事发时,604宿舍其他3名研究生已于去年9月外出,宿舍只有彭一人居住。

  饶国宾说:“他(彭某)正巧有一个课题在做,就留在学校了。”事发后,校方与在外实习的同宿舍同学取得了联系,从理论上排除了他们加害彭某的可能。

  据彭某的堂姐介绍,彭某是家中老大,从小就很懂事,是专心读书的好孩子,“从没有看过他打架或骂人”。她不相信堂弟会自杀,“他说要考驾照,毕业之后还想出国深造。”事实上,就在几个月前,彭某还依据所学专业知识,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16PSK和矩形星座QAM调制性能的研究报告》。

  记者在采访其同学时,多数人使用了“文静”“内向”“宅”等词来形容他。有同学说:“他跟班里的人相处得都不错,他见到陌生人会拘束、害羞,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

  但这些并不能解释死者奇异穿着的原因。经过法医分析,初步判断其为“性窒息”死亡。按照医学界的解释,性窒息是指独自一人在偏僻或隐蔽处,采用绳索、长袜、围巾、领带、皮带、头巾等缢颈,用橡皮囊、塑料口袋、面罩等罩住口鼻,造成窒息状态,以达到性满足,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性变态行为,又称“色情自虐”。这种行为多发生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的青年男性身上,且装束打扮具有易装性欲症或淫物症表现。

  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

  4月1日早上9时刚过,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发现味道不对就没有再喝,并将水都倒掉把桶刷干净。

  一小时后,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并伴有发烧症状。导师和同学马上把他送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当时,医院经初步诊断后认为黄洋是吃坏了东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给予其输液治疗。4月2日,黄洋的症状并未好转。当晚9时,黄洋又在同学的陪同下看急诊,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4月3日,黄洋的病情继续恶化,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4月7日,“黄洋烦躁,意识不清,须药物镇静……”黄洋的同学、校友开始为其紧急联系许多同行,寻找解毒的办法。直至4月9日,黄洋的师兄孙某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提请其注意N-二甲基亚硝胺。孙某收到短信后,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的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林某。他立即向医学院和学校领导反映此情况,并向保卫处报案。

  据警方消息,4月11日,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卫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在黄洋寝室饮水机中检测出有毒化合物成分,锁定其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当天,医院发出了病危通知书,诊断黄洋为“急性多功能器官衰竭”,情况极不乐观。

  4月16日下午3时23分,黄洋去世。

  事发前曾因水费起争执

  被警察带走后,林某对投毒一事供认不讳,但对动机闪烁其词。据媒体报道,林自称听见黄洋和另一名室友谋划愚人节要戏弄自己,于是抢先报复。

  据了解,林与黄洋及另一位室友葛林(化名)曾因水票起过争执。黄和葛提出三人平摊购买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被林拒绝。他提出,自己喝得少,平摊的方式不合理。争执以林“自己买水喝”告终。这是离案发时最近的一次争执。

  经查证,早在半年前,林就从QQ好友上删除了黄洋,黄洋也将林删除了。在同学眼里,林某“看起来挺阳光的”。

  林某,广东汕头人,家庭经济情况中等。2005年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保送成为复旦的研究生,成绩优异,曾任学生会副主席,获得国家奖学金,外号“林院士”。案发时,林某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实习。

  据同楼同学反映,他和黄洋之间似乎并无纠纷。不过,他和导师之间有些不愉快很多人都知道。林某是“N -二甲基亚硝胺”研究方面的“专家”。此前,他曾在国内肝胆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对肝胆类病理了解程度较高。网上搜索林某的论文,在其4篇涉及“N -二甲基亚硝胺”的专业论文中,就有两篇提及使用二甲基亚硝胺对老鼠注射进行实验。

  在黄洋住院后,有同学看出了他的反常。

  4月5日,凌晨2时35分,黄洋仍在住院。此时林某刚看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在微博上写下:“动荡的年代,糟乱的时局,不安的社会,迷茫的人。安全感成了金子般的东西。不成熟的少年,自以为成熟的爱情;早熟的少女,为寻找依靠,寻找安全感,不惜玩弄爱情。灰色的事件。可,勇敢倔强的少年,不带丁点娘炮,大赞,不然要青春来作甚!带种的就来真的,出来混,就不要怕死。”

  5成大学毕业生有心理问题

  黄洋刚去世两天内,又接连发生了两起校园暴力事件。

  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2010级自动化专业学生蒋某刺死同舍室友袁某。原因是蒋某未带钥匙敲门,而袁某在宿舍玩游戏未及时开门。双方引发口角,进而发生肢体冲突。

  4月17日晚,沙洲职业工学院经管系2012级学生符某持水果刀窜至学校宿舍楼,将在该学院短期培训的学员曾某刺伤。经警方初步查明,嫌疑人符某因悲观厌世,几欲自杀没有勇气,便预谋用加害他人的方式来排解内心压力。当晚,符某发现独自在宿舍上网的曾某,便冲进房间行凶。
  长沙市怡欣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市心理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刘立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案件反映出一个在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大学后才开始住寝室,与同学出现矛盾,又没有学会如何去处理矛盾,在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匮乏。”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委会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有不同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

  “现在,国家要求每个大学都要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大一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没起什么作用。”刘立京认为校方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应该主动干预。他说,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求助。“在我们接手的案例中,主动求助的案例不会超过10%。”

  “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太注重成绩和分数了,忽视了素质教育和心理问题。”刘立京建议:“有必要从小学就开设心理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因为心理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3-4-27 13:06:14

引用第6楼丝绸之路于2013-04-26 01:31发表的 :
    对已经深造为大学生、研究生的人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应当具有比同龄其它人更应当最基本的做人准则,道德底线和法制观念,应当有大是大非的辨别能力,应当.....。如果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那等于说这书白白的念了。如果真是这样,那上大学、上研究生与不上大学、研究生有什么区别呢?

谁关心什么底线呢?
不信看看现在的扩招后的大学生考试打小抄作弊的情况,本来这就是相当部分学生应付的一个游戏而已,不用对什么学生上大学或者研究生报什么过高期待,平常心吧

只要是在多数社会中能出现发生的,大学生中间往往也有类似情况出现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3-4-28 14:02:30

引用第7楼丝绸之路于2013-04-27 06:45发表的 :
http://news.sina.com.cn/c/2013-04-27/021926964306.shtml
法医称南昌航空着女装男研究生系性窒息死亡

 复旦投毒案、昌航腐尸案凸显大学生心理疾病不容忽视

.......

我觉得南昌这个属于另外一个范畴的事情,应该算是他试图解决自己一个问题结果操作失误导致另外一个大问题发生,这样的事情属于小概率意外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走向成人的是一个必然的社会问题,只不过因为贴着大学生标签,于是不少人就比较关注,但是那些不是本土大学生的也一样要经历这些问题的,但是因为算是底层人群或者留学垃圾,天高皇帝远,大家往往看不到或者忽略,因为还要更多问题比这些更吸引大家关注吧

arcko 发表于 2013-4-29 22:39:20

我所在的学校也出现过这种情况,身边的朋友还比较好,关键看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吧

talent001 发表于 2013-4-30 00:14:19

为什么教育一出事就扯上应试呢?其他国家没有应试?其他国家的没发生过这 种事?感觉有些奇怪。

jiangsize 发表于 2013-5-3 14:40:53

现在教育一般只注重文化(学习)成绩,对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怱视了。

djsd97 发表于 2013-5-6 10:45:12

大学校园出现这类事件,是不是校园文化活动不够呢??伤心啦,。

丝绸之路 发表于 2013-5-7 15:14:06

武汉一高校研究生“药倒”两学生企图抢劫被判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5/07/c_124673914.htm
新华网武汉5月7日专电(记者李劲峰)为抢劫同校学生钱物,武汉市洪山区内一高校在读研究生付某竟在开水房水杯内投入催眠药品,先后“药倒”两名学生。尽管抢劫未能得逞,但付某近日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

  记者从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了解到,25岁的付某系洪山区内一高校兽医院在读研究生。去年10月1日,他窜入学校图书馆的开水房内,用事先购买的镇静催眠类药物氯硝西泮,投入学生水杯使其昏睡后,伺机实施抢劫。

  法院查明,去年10月1日10时许,付某将10片氯硝西泮投入学生赵某放在开水房内的水杯内,后见赵某将牛奶送给其男友饮用,随即离开现场。当日17时许,付某用同样手段,致使学生李某昏睡,但因现场人多,且在李某身上未发现有价值财物,因此未能得逞。

  两天后,付某被警方抓获归案。法院审理认为,付某以投放催眠药品,致人昏迷方式,抢劫他人钱财,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属犯罪未遂。

  法院一审认定,基于付某能自愿认罪,加上其家属与两名受害学生达成民事赔偿协议,因此对付某酌情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000元。

上世纪80、90年代的大学生,犯在校园的事情常是文科生谈恋爱而影响学习,理科生,尤其是体育生常喜欢喝酒、打架等事情。像研究生“药倒”学生企图抢劫、研究生投毒等危急生命的刑事案件,是信息封闭的缘故,还是其它原因,总之似乎很少吧。

zixingyu528 发表于 2013-5-7 21:01:25

多年来,我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个人认为现在部分学校的政策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分数不但学生的命根,而且是老师的命根,还是学校领导的命根,更是学校的命根。
    学生的好与坏,教师的好与坏,领导的好与坏,学校的好与坏就两个字——分数。
   唉!!!

wang19790715 发表于 2013-5-10 09:15:17

作为一个教师,这样的事情不应该被媒体夸大,不该妖魔化。
1、低概率。计算整个学生群体,与这样的事件的概率,整个几千万的大学生中有多少投毒事件?老实说这个性质恶劣,但是这是的低概率的事情。就比如学生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杀)。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超过7000人,一年有1例死亡事件,这个概率我想都算比较正常(这个观点可能挨板砖,但是“每年3000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约2150万”)。我们讨论是否教育缺位,要看这个概率是在怎么样的变化,要看这个学校有个什么样的变化。媒体总是希望吸引眼球,而对事件进行过分报道。
2、管理缺位。网络、各种媒体,大量的信息对学生冲击,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而中国的师生比、教师的生存压力,也确确实实使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存在缺位,加强管理是降低非正常死亡的一种手段。
3、暗示。媒体大量对学生自杀,寝室杀人等等的报道,可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干预,甚至与产生心理暗示,给参照标准,使这种时间产生的几率增加,并且加大学校对此类事件的控制难度。
4、个人总结:
我个人的观点,这种过分阴暗的面,应该存在阴沟里,信息控制在教育管理层,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干预,不能过分传播。本来一个低概率的事情,搞得学生中间认人自危。

qwe789 发表于 2013-5-17 14:35:39

个案吧

zzz119 发表于 2013-5-17 15:40:12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需要进行挫折教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生投毒事件引关注 学者:不能仅培养应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