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体道:中国哲学的价值与关怀
2012年12月21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395期
作者:李景林
【核心提示】今年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丰富,呈现出一种考据与义理结合、微观与宏观并重、“传旧”与“创始”共进的总体风貌。
http://www.csstoday.net/UploadFiles/xsll/2012/12/201212211611577444.jpg
201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成立一百周年,这也标志着中国哲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大体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经过百年的积淀,中国哲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这种成熟既体现在学术、理论研究和相关活动的不断开展,更体现在“以身体道”的文化意识、学术群体的自觉和养成。
今年中国哲学研究成果丰富,尤其在经学、诸子学、朱子学、出土文献、三教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呈现出一种考据与义理结合、微观与宏观并重、“传旧”与“创始”共进的总体风貌。先秦、宋明与近现代哲学依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以朱子研究为例,学界在朱子的子学思想、理气动静、朱子门人特征、朱陈之辩、“心之德”分疏、“明明德”诠释、《太极图说解》解读、海外朱子学研究总结等多个层面取得开拓性的进展,展现了朱子学的深度和广度。今年中国哲学研究中也不乏交叉性研究的亮点,如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分析孔子的“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从“社会—政治共同体”必需的“人心—社会秩序”角度而非内外超越的角度阐释儒家思想的特质等。
儒学和国学仍是今年中国哲学界的热点话题。有学者分析:政府的理性推动、知识群体的文化自觉、社会文化的重建、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共同构成了“儒学复兴的运势”。同时,儒学的复兴也离不开其自身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重构。学界有关国学的思考,既有对国学热的理论透视及大众心态的体察,又有对国学的核心价值及其基本精神的贞定,还有学者提出,要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中重新“隶定”国学应具有的基本特征。2012年11月,“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国学学科的建设、国学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设计、国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国学教育国际性提升、国学教材建设与课程规划、国学的社会普及与大众传播等问题,呼吁建立“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机制”,以整合全国高等院校国学教育与研究力量、推动国学学科的建设、促进国学事业的发展。这表明,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对国学热进行理性反思、总结,国学的研究和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规范化”的趋向。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哲学理论,基本上是从外面现成“拿来”,中国哲学的研究,仅具“史”的职能,无法参与当代思想的创造进程,因而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离。中国迫切需要属于自己的当代性的哲学理论。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这一问题已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学者理论创造意识的增强,亦是今年中国哲学研究的一大亮点。如一些学者提出“新仁学”、“新子学”等理论构想,力图循由“返本开新”的途径,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学术的理论重构以应对现实生活,表明中国哲学正在努力实现“从文化自觉到哲学自觉”的转进。
中国哲学学者的理论自觉与其文化、现实的关怀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今年中国哲学的学术活动亦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比如今年8月,中国哲学史学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了“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研讨会”,围绕“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及当代中国哲学”的主题,集中探讨了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当代反思、当代中国与中国古代哲学等方面的话题,凸显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当代性维度和现实关怀精神。
中国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核心的内容。而建构起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养成一个“以身体道”的群体来担当斯文,并将其贯注落实于社会生活,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途径之一。循此以进,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国未来文化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http://www.csstoday.net/Item/38712.aspx
哲学是一门永远无法代替的学问,科学再发达进步,也代替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