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改重锤破冰:探索药房社会化管理
http://www.spta.cn/front/news.do?id=11259昨天,“一纸重要协议”与崭新的仁济南院同时亮相。签约双方是仁济医院、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和国药控股有限公司,根据这份“药品供应链服务外包相关协议”,两家药企未来将负责仁济医院南院所有药品的采购、储存和销售,医院将不再从药品的供销过程中获得任何收益。
据悉,同属于新一轮医疗布局中的远郊新建医院——华山医院北院也与上药股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由上药股份对门诊药房从药品的储存、物流配送等药品的供应实行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而市六医院东院、瑞金医院北院目前也都在与上药、国药进行洽谈。
新建远郊三甲医院试点“医药分开”,这意味着上海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切入口,推进医药分开机制、药品采购供应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监管评价机制、医务人员薪酬机制等综合改革。
药不养医,回归本色
医药分开的意义,对于患者而言,就是自己账单上药品费用支出的下降。4家新建的三级医院能否像此前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样给力,实行药品原价进、原价出的“零差率”,成为市民的关注点。虽然,新政尚未落地,补偿机制尚未出台,但这并不代表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探索可以放慢脚步。
在远郊新建的4家三甲医院里,药房收益已经从医院运营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化管理的新探索。据记者了解,仁济南院、市六东院、瑞金北院和华山北院的药品物流均由医药公司负责,医院负责药事服务和药事管理。用市六东院常务副院长范存义的话说:“采购、储存,就连发药的人都将由企业管,医院只管类似药品配伍禁忌等药事服务。”
在仁济昨天的协议里,三方还将探索医院药品供应链管理的社会化、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进程,创建医院非技术工种社会化服务外包的新模式,并逐步使医院药品部门从“效益型”向“药学服务型”转变。
在华山北院,医药分开还做了另一种探索。华山医院北院将与上药股份共同招聘门诊药房的药剂师。首批20名药剂师在经华山医院母院跟班学习培训后,将于下周二北院开院时全部上岗服务。
华山医院北院常务副院长汪志明介绍说,北院开院初期70%—80%的药品将由上药股份来提供相关服务,预计在一年内,北院药品的社会化服务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医院除必备的应急药品外,门诊药房的药品将接近“零库存”。
这样的接近“零库存”同样为医院管理松了绑。由于药房库房面积大大减少,华山北院得以拥有了临床必需的400平方米的静脉输液配置中心,比华山母院还要大出100平方米。汪志明说:“医药分开的改革并不局限于药品降价,医院药品供应的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在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组合拳”中,还包括:优先使用基本药物,4家医院的基本药物使用金额比例将逐步达到40%以上;优先使用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和价格低廉的适宜技术。而以往住院病人高值耗材、贵重药品等自费费用较多的情形,也将率先在4家新建医院中得到严格控制。
医药分开,才能逐渐让医院、医生回归单纯,回归本位。
管办分开,精简高效
“医药分开”的落地无疑是上海公立医院改革施出的破冰重锤,但即将在远郊4家三甲医院里推行的改革,远不止“医药分开”这一项。
日前,市政府下发了《新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以3年为过渡期,在4家郊区新建医院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治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机制、运行机制、评价和监管机制……”尽管眼下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相关细则尚“在途中”,但是,“新医院不能再走老路”已成为4家新建医院当家人的共识。
“管、办分开”就是其中的另一个重要改革举措。根据新建医院改革试点方案,4家新建将全面试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院所在地的区政府、有关大学、母体医院以及员工代表、社会人士等组成,理事长由出资人委派。理事会作为医院的决策机构,负责章程的拟订和修订,规划、预算、业务发展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并监督院长和领导班子按照理事会章程开展经营管理。
据悉,新医院还将首度设立首席财务官,由上级单位委派,全面监控财务运行情况,确保国资安全。医院还将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结构,逐步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逐步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检验价格。
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全新的医院管理模式让4家医院的当家人开始“精打细算”:4家新建医院均不设特需病房,党办、院办合一成立综合办公室,且管理人员数控制在总编制数的5%以下。华山北院还不开班车,鼓励医务人员搭乘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标:尽可能地减少运行费用,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医改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试点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难题,相关的改革举措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过,为市民提供诊疗水平高、费用负担轻、服务质量好、就医流程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发展模式,已被明确为上海医改试点的目标。
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是一个发展趋势。欧美诸国的经验可资借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