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斋诗话:千秋公案海棠诗
http://news.guoxue.com/showimg.php?iid=12990海棠蛱蝶图》。此图为宋代院体工笔重彩画,以叶花翻卷之状,将无形之风绘出,以“有形”写“无形”。作品敷色浓丽沉稳,花叶用颜色层层渲染出阴阳向背,生动传神。
《百花谱》称海棠为“花中神仙”,足见猗美之盛。《草木记》说“凡花木以海名者,悉从海外来,如海棠之类是也。”这么说,海棠是一位前来九州落俗的“海外仙子”。九州方圆,哪儿的海棠最美最有名呢?人说“龙眼生南岭,海棠开四川”,看来,是在天府之国。
宋代诗人陆游的“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成迷巷陌”,就是写当时西蜀海棠盛开的迷人景象。海棠在蜀,土质气候相宜,美艳异于他土,故又称蜀客、川红。据说,赏过川红的人,再见他土生物,都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叹。其实,秦中海棠、两湖海棠和会稽海棠也是名物。只是诗人多半有“先入眼者为胜”的毛病,一旦看中川红,便会慢待其他,加之借诗传播的广告效应,那还了得,于是,见着的和向往的,不能往蜀或离蜀的外乡诗人,怜爱之余又难免怨天怨地,借助诗句来平衡一下心态。例如宋代杨万里的“垂丝别得一风光,谁道全输蜀海棠”、吴中复的“却恨韶华偏蜀土,更无颜色似川红”、郭稹的“博得东君深意态,染成西蜀好风光”等,都颇见诗人性情,读者读之一笑,也很有意思。
写海棠花的名句很多,有代表性的是宋代苏轼(东坡)写的《海棠》。诗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崇光”,指春光。苏轼怕夜深海棠睡去,便点烛陪伴海棠,其痴爱深情,着实动人。传在苏轼之前,唐明皇登沈香亭召杨贵妃(太真),杨当时宿酒未醒,遂命高力士及侍儿扶掖而至,其“醉颜残妆,钗横鬓乱,不能再拜,明皇曰海棠春睡未足耶”(见《太真外传》)。苏轼诗意似从《太真外传》借来,但光景一新,最得传赏。之后,不少诗人写海棠,专以此诗为一路,或写海棠睡态,或写烧烛伴花,熟路未得生新,大都堕入小家格局。例如元代杨维桢的“金屋银釭照宿妆,一枝分得锦云乡”、明代高启的“寂寥银烛与金盘,睡足帘前怯晓寒”等,皆未跳出“如来手心”,留下遗憾。作诗,非不可翻借,但境界要新。武人对打,如果拳拳相似,则难免被人破招而缧绁为囚。
诗人爱海棠,连诗僧也不例外。宋代惠洪的“酒入香腮笑未知,小妆初罢醉儿痴。一枝柳外墙头见,胜却千丛著雨时”,元代至仁的“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颜色向来新”,都是咏海棠的名句。特别是惠洪诗的前两句,忘情已失佛门身份。人非木石,若道“四大皆空最难”,此诗应是无意间流露了真情。
词中写海棠的佳作不多。必须提到的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销残酒。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此词淡淡道来,轻轻点拨,最后以“绿肥红瘦”叫醒,最妙。笔者昔有“闲抛四字压须眉”句吟李清照词,其中“四字”就指“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只以色字代物,形之以“肥瘦”,又作拟人,语极精简且画相生动,几成今古写落花之最佳写照。
杜甫晚年居蜀,海棠又是蜀中名物,杜诗中找不见一首写海棠的诗,难免大家奇怪。唐本朝及唐之后的文人学者对此都很感兴趣,或云杜甫生母名海棠,诗人当然不愿意去写与母亲同名的花诗(见王禹偁诗话);或云老杜当时衣食难保,无有心思赋闲花闲草等,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当然,更多的诗人是出于对海棠的偏爱,对老杜由不理解进而大生埋怨起来。例如杨谔的“许昌奇此遇,子美欠先扬”,范成大的“但得常如妃子醉,何妨独欠少陵诗”,范镇的“吟笔偶遗工部意,赋辞今职翰林权”,刘子翚的“诗老无心为题拂,至今惆怅似含情”,吴中复的“子美诗才犹搁笔,只今寂寞锦城中”等,皆各持一端,自有说头。
唐朝诗人郑谷的《蜀中赏海棠》大概是先发难的:“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人肠。浣花溪上堪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说浣花溪上的海棠因老杜的麻木而倍感惆怅。后来宋代王安石出来解围,说老杜爱梅花,爱得很专一,“少陵为尔(梅花)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所以没有心思写海棠了。到南宋,陆放翁也为老杜说话,认为老杜不写海棠并非不为佳色所动,或许写了,遗失无存;或许写得不满意,未容流传;或许“正自一时偶尔,俗人平地生疑”。放翁那两句有名的诗是“拾遗旧咏悲零落,瘦损腰围拟未工”,说的就是前两种可能。后来各家又有新树旌旄的,也有支持前说的,“公案”终难了结。
极力为老杜解脱的,例如杜默的“倚风莫怨唐工部,后裔谁知不解诗”、方岳的“自是晦明天不定,非干工部欠渠诗”、梅尧臣的“夜雨偏宜著,春风一任狂。当时杜子美,吟遍独相忘”等。《韵语阳秋》还专为此事发了一通议论:“杜子美居蜀,累年吟咏殆遍。海棠奇艳,而诗章独不及,何耶?郑谷诗云‘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是也,本朝名士赋海棠甚多,往往皆用此为实事。如石延年云:‘杜甫句怍略,薛能诗未工。’钱易诗云:“子美无情甚,都官著意频。’李定诗云:‘不霑工部风骚力,犹占勾芒造化权。’独王荆公用此作梅花诗,最为有意。所谓‘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也”,皆善意解围,生怜老杜,但有的诗意模糊,也无法自圆其说。
在众说纷纭之中,笔者最欣赏的是东坡的说法。
据《诗话总龟》言,东坡被贬齐安(湖北黄州),当地有位色艺俱佳的乐籍女子叫李宜,与他多有交往。她虽然“色艺不下他妓,他妓因宴席中往往得到(东坡)诗(李)宜独以语讷不能请”。后来东坡调任临汝,饯行时,李宜捧觞再拜,问“苏学士为何无有一诗一字一画与我李宜?”东坡是诗书画大家,李宜问得好,又料东坡此次不会拒绝,遂取领巾乞书。东坡“顾视久之,令李宜磨砚墨浓,取笔大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方书两句)即掷笔,袖手与客笑谈。坐客相谓‘(诗)语似凡易,又不终篇,何也’。至将撤具,(李)宜复拜请,坡大笑曰:‘几忘出场。’继书云:‘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一座击节,尽欢而散”。此书所记之事非常生动,东坡的诗更为精彩。诗的意思是说,在西川居住多年的杜甫没有写海棠诗,是因为海棠实在太美了。东坡大概认为,世间美妙无比的事物都比较难写,写得过分或不及都是遗憾,而恰到好处又太难,不如不写,让人们自去玩味。
面对李宜的要求,东坡巧借海棠喻之,点到为止,固然是学养酝酿而出,得来不费功夫,假令当时东坡真给李宜写了字画,历近千年沧桑,未必能够传世,而这段佳话却借诗长存了。
一段海棠诗案虽然没有终判,但东坡诗出,诗坛的纷纭争论忽然消停了许多。东坡此诗,好就好在构想高妙。它既没有郑谷的火气,王安石的牵强,也没有后来南宋陆游的那份较真,好轻松,好浪漫,好像什么也没说出来,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某种完美。林肯说过,阐述道理有三个好结果,即面包、鞭子和诗。百巧不如一诗,东坡的说法显然是一首美好的诗。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32300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