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DR 发表于 2012-10-27 01:28:02

杀戮背后连孩子都懂的道理

http://cn.nytimes.com/article/life-fashion/2012/10/15/cc15qinliwen/

女儿长袜子皮皮“突”地从身后伸出个头来,指着我的电脑屏幕问:“这是什么?”我吓了一跳,“嗖”地缩小图片,放下电脑说:“没什么!”

我不敢让她看。那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John Christopher Stevens)的尸体照片。史蒂文斯去世时,愤怒的穆斯林正在他使馆的墙外游行示威。起因是一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电影,这部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大为不敬的恶搞电影激起了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抗议。

媒体和公众猜测,杀死史蒂文斯的要么是愤怒的教徒,要么是卡扎菲的支持者,这样的讨论也在中国的网络上热闹了一阵子。可几天之后,策划和执行了911袭击的基地组织声称为史蒂文斯之死负责,为了替该组织的一个首领复仇的时候,讨论却嘎然而止了。没多少人喜欢基地组织的这个声明,因为它打乱了很多远方观众所习惯的戏剧性套路:傲慢的美帝国不尊重其他文化、它总是为一己之私而发动战争、被迫害平民愤怒的反抗、重回野蛮英雄主义等等。

我不想让11岁的皮皮看血腥图片,而且还不能告诉她那是血腥图片。她嘟起了嘴,“哼!”回到沙发旁瞪着我,眼神里分明在说“你这人真不讲义气”。

我有点儿不安。我得承认,她气得有道理。“你不懂所以别问了”和“我是为了你好才不让你了解这些事”这样的态度,不正是专制力量制造蒙昧的理由吗?我可不想在无意中做它的同盟。

两天后,我带皮皮去DVD店,买了一张BBC制作的纪录片《穆罕默德》。这部纪录片追溯了伊斯兰教先知的人生和信条,主张平等、和平的伊斯兰教如何在野蛮时代获得大批的追随者,也客观地讲述了关于他的各种争论,关于西方“辱穆斯林”言论而引起的愤怒和复仇。

这部纪录片也提到《撒旦的诗篇》的作者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如何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布“暗杀令”;我也给皮皮讲了荷兰导演提奥·梵高(Theo van Gogh)如何因他拍摄的一部讽刺伊斯兰教的电影,在2004年被一个荷兰第二代穆斯林移民刺死。

虽然这些都是极端情况,并非每日发生,也并非大多数人的行事准则,但极端的例子常常通过大众媒介左右了多数人的思维。这可不仅限于宗教信仰,整个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的对峙都因理念争端而起,影响还在引起国家间使用暴力的冲动。

皮皮不解:“这些作家和导演为什么要去惹麻烦呢?把人家惹生气了多麻烦啊。”

我说:“是真的很麻烦。你是不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不惹麻烦,而把想说的话藏在心里呢?”

“嗯。”她说。我看出来,她动用了“中国学校行为准则”。

我又问:“那你觉得,谁生气我们就该听谁的吗?”我想起了“刺儿头”拉什迪的原话:“任何人都不应该拥有不受冒犯的权利。”

她犹豫了一下:“不觉得。不过干嘛要惹人家生气呢?”

问得也对。“是啊。那么,如果信仰一个理念的人,说不信这个理念的人的坏话,不信这个理念的人,是不是也有权利让对方闭嘴呢?”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的媒体和公众人物,也一直猛烈地攻击着“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冷战期间两个阵营的攻击,大同小异。

一旦发现问题变得棘手,皮皮的顽皮之心顿起,露出狡黠的笑:“那就让这些互相说对方坏话的人决斗!”乖乖,这么快就进入了宗教战争,千百年来,大人们都试过了,不成啊。

我又问:“可是他们如果决斗,会伤害到很多其他无辜的人,怎么办呢?”

她的嘴从左耳咧到了右耳:“那就搭一座很高很高的墙,让所有信教的人住这边,不信教的人住那边!谁也不要到对方的国家去!”

好嘛,退而求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或者冷战。大人们也试过了,还是不成啊。

我又问:“如果这些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现在住的地方,又想过更好的生活,必须互相做生意,怎么办呢?”

“哎呀真麻烦!”皮皮真心叹气。这话让所有21世纪的领袖听了,都会因为被理解而感动万分吧。国家领袖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也别难为她了。

不过我很好奇她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怎么看。

“如果在一个地方,女人会被当成货物买卖,会被男人轻易虐待,如果她们喜欢一个人,跟他跑了,就会被杀掉,杀她们的人不受惩罚。你觉得别的地方的人,应该去帮助这些女人吗?”

“应该!”这回她可不含糊。

“那如果这个地方的人说,这样对待女人,是我们的文化,你们不可以说我们不好,不可以来帮助她们,怎么办?”

身为一个未来的女人,皮皮可不那么容易被说服:“那别的地方的人,就应该用很多飞机把这些想逃跑的女人救出来!”

奇怪,她息事宁人的精神哪里去了。我问:“为什么一定要救?”

“因为如果你批评另一个地方的人不好,你就必须把那个地方的好人救出来!”她说:“必须这样……”

为什么呢?

“因为你批评了,就必须要这么做。”她有点儿着急,提高了嗓音。

她为什么激动呢?我终于明白之后,颇受了点儿震动。虽然还不能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想法,但一个11岁孩子凭直觉琢磨出了个道理:一条道德原则如果仅限于言论,而不实践它,这个道德原则就会被磨灭。这不正是联合国一系列国际人权公约的重要基点吗?

在未来,皮皮会发现更多大人们忘记了的道理。在大人们是像皮皮一般的孩子的时候,这些道理对他们来说反倒更加明白、透彻。

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道理起点都蛮低,孩子也能从中理解一二,即使深度有异,这篇文章即是个体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杀戮背后连孩子都懂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