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推行“3+1”特色模式 创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现在村干部不按制度办,啥事办不成;不走流程,村上啥钱动不了;不合理的支出,数额再小也不行。”在梨树县万发镇闫家堡村,村监委会主任刘玉林边说边向记者翻开了村里的民主决策台账和账目本等,村里的大事小情,每一项内容都清晰地标明了人员、时间、内容,每笔花销都详细记录在册,并且有监委会人员的签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滴水折光。这是吉林省创新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行“3+1”特色模式后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
2011年开始,针对村级监督工作的薄弱问题,吉林省把深化农村“三项制度”与加强村级民主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省农村全面推行“3+1”模式,即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村集体“三资”代理服务制度、“勤廉双述”民主评议制度三项制度和加强村务民主监督。截至2011年底,全省927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覆盖率100%。
“3+1”模式很给力——村民有了发言权
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要实施1000公顷耕地保护项目,由于涉及农户较多,工作迟迟不能推动。该村“两委”按照民主决策工作程序,组织全村83名村民代表讨论表决,村务监督委员会列席“两委”有关会议,参与了每一个步骤的监督,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白城市镇赉县坦途镇特力村是有名的上访村。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林说起来感慨颇深,自从在村里实行了“3+1”模式以后,村上的林地发包、机动地发包、大额资金支出都按照程序走,村上“三资”拿到镇上管,群众再也不猜疑了,还村干部一个清白,给村民一个明白。现在,村里再没有一起上访事件,村干部集中精力带领村民致富,全村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目前,在吉林省农村,村村一个样——按制度办事,大事小事严格按照程序执行,由群众“民主定事”;乡镇代理服务中心规范“理村财”,防止暗箱操作;实行群众评“村官”,推进农村民主进程。事咋办、钱咋花、官咋当,村民都有发言权。
加强监督很及时——给群众一个明白
“多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这道关,开始我还有点不情愿,可是现在看来,还真管用。就在今年9月份,我们村里五社修完了一公里水泥路,施工方急着要工程款,村两委班子一研究,想用五社的两条林带直抵工程款,可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刘玉林提出意见,卖树和付工程款应该分开操作,施工方催款也得等等。方案修改后,林带公开招标拍卖,比原来的价多卖了3万元!这事,多亏了老刘的监督。”谈及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梨树县万发镇闫家铺村党支书王雪英笑呵呵地说。
“以前我们有意见很少和村干部说,觉得说了也白说。”临江市苇沙河镇苇沙河村村民徐政海告诉记者,苇沙河村集体林对外出售时,村里决定以2.8万元的价格卖出去,村民觉得卖得太便宜,试探性地向监委会提出意见,监委会及时督促村“两委”按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规定实行公开竞价拍卖,最后以5.2万元的价格成交。通过这件事,大家都对监委会竖起大拇指。
实施“3+1”模式,把村干部用权行为置于有效的组织监督之下,真正实现了把矛盾化解在基层。2011年,全省村民评议村干部29987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4%以上,有367名村干部因满意率较低被乡(镇)党委诫勉谈话,有47名村干部被群众评为不称职,依据有关规定被免去职务。
扎实推进“规范化”——用成效取信于民
“两委会讨论发包方案,乡镇预批发包申请,村民代表会或村民会议审议决定发包方案,将会议记录及发包方案报乡镇批准,相关部门进行实测评估……”在通化县大都岭村,贴在墙上的“农村集体资源项目发包程序”的操作过程中每个程序按“箭头”图示,一目了然。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规范化。吉林省各地在推行“3+1”模式过程中,注重规范化建设,认真总结,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定,在深入调研总结白山市、通化市等地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意见》,正在征求各地意见。
不仅如此,吉林省还将加强村务监督、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从围绕解决农民普遍关注的低保、医保、入学难等问题着手,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村民们往往对低保评定工作意见最多。通化县快大茂镇赶马河村坚持按照村民代表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现场公布评议结果等程序进行评定,以得票多少确定低保申报名单。由于监督到位,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资金625万元,没有发生一笔违规违纪问题。
2011年,全省各村民主决策事项34898件,纠正有争议的资产、资源发包合同2171份,否决不合理开支8214项624万元,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董亮 记者 何琳娣)
http://www.jl.xinhuanet.com///2012jlpd//2012-10/17/c_113395929.htm
农村党政建设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