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洲”并非清代涌出江心
今日教师节,首先祝福所有读书人节日快乐,不忘师恩,承前启后,担此文化传承之大任。晨起读梅尧臣集,仅见于残宋本的《送马少卿知襄州》一诗,中有“朝穿锦石江滩润,暮入烟堤竹屋鸣”句。“锦石滩”属地名,朱东润先生《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未加专名号,也未加注析。便觉有查考申说必要,遂检索文献,顷得明代袁宗道有《锦石滩》一文,首段云:
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注此文者多已指出,锦石洲又名锦石滩、彩石洲,距湖北公安县城斗湖堤东十五里,旧称公安八景之一,号“石洲待月”。
袁氏兄弟多次去此游玩。袁小修《东游记》记载得更为详细:
彩石洲去公安十里,州上石出异彩,往往隐现不常。近日始绵亘里许,灿烂水涯,大约如坡公所称怪石。或如玛瑙,或如玉,或如瑟瑟,或光亮如琉璃,或红黄透明如霞彩,或青绿隐见如山水云气,或如指螺纹,或如玳瑁,如刷丝。宋杜绾云:“松滋溪水出五色石子,正与真州玛瑙石不异。”公安去松滋不远,今此洲上石,似较胜之。
袁中道提到的杜绾有《云林石谱》,所引的这段话出自这本书的卷中。在介绍松滋石之前,杜氏还记载了《黄州石》:
黄洲江岸与武昌赤壁相对,江水中有石,五色斑斓,光润莹彻,纹如刷丝。其质或成诸物像,率皆细碎。顷因东坡先生以饼饵易于小儿,得大小百余枚,作怪石供,以遗佛印。后遂为士大夫所采玩。
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著名宰相杜衍之孙。《云林石谱》作于南宋绍兴癸丑年(公元1133年),是我国石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部系统著作。
看来,早在北宋时期,往襄阳去的江面上,便有锦石江滩;南宋时松滋石已为世所知,明代公安一带彩石洲则从隐现不常,发展到绵延里许。虽然无法断定梅尧臣笔下的锦石滩就是明代公安县域内的彩石洲,但可以推知,自宋代到明代,这一段江面上,有五彩石滩出现。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收录有《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段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文,该文作者似对此彩石洲缺乏必要的了解:
雍正《湖广通志》山川:“彩石洲,(公安)旧县东北十里,涌出江心,长六七里,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如玛瑙,近益增长。”彩右渊简称石洲。从记载分析,当是清初始涌出江心至雍正时仍在增长的新的江心洲,其位置约在今公安城东的马家寨之南。乾隆二十二(1757年)施廷枢《荆州府志》于公安新县载:“彩石洲距县八十里江中,申梓洲距县八十里江南岸,平滩距县九十里江南岸,沅陵洲距县百里江南岸”;于江陵县载:白沙洲距县一百十里大江中,相连又为新淤洲,新泥洲距县一百二十里,相连又为白脚洲、郝穴对岸。根据以上史实分析,清初雍正、乾隆年间,本河段显然属于复式分汉河型。从沙洲的隶属关系可以推知……(第60页)
将《湖广通志》的记载与袁氏兄弟所记相对比分析,可见《湖广通志》所说的“彩石洲”就是袁氏兄弟记载的“彩石洲”。上引论文的作者显然分析错了。
文史研究不可不熟悉相应的历史地理知识;历史地理研究对文献的占有不够,问题似乎更加严重。就解读梅尧臣诗歌而言,不了解“锦石江灘”,所引发的问题尚不算严重。就这位先生的历史地理学论文的题目来看,不了解“彩石洲”,对于考察该洲所在河床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干系就有点大了。 《长江宜昌……及其影响》作者不解《湖广通志》“涌出”二字意为“势如涌出”。 引用第1楼宋公明于2012-09-10 14:23发表的 :
《长江宜昌……及其影响》作者不解《湖广通志》“涌出”二字意为“势如涌出”。
多謝公明兄,您看得很細。此公望文生義,令人不安。 陶梦兄考证精详,不错不错。尤其能得见宋本书籍,真是太幸福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