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o25001 发表于 2012-8-28 01:43:25

寂寥的夜

“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寂寥的夜,寂寥的灯,寂寥的人。在这凌晨时分,蟋蟀的叫声清晰可闻。当人们沉睡在梦乡时,我枯坐在电脑前,看着无声的《北京青年》(电脑坏了,输不出声音),有点心不在焉,心中又叨念起台湾诗人林泠的《不系之舟》。
   这是高一的时候从《名作欣赏》上念到的诗句,一直没有忘记,后来知道是她十六岁时的成名作。这个当年的“林妹妹”并不像《红楼梦》中“天上掉下的林妹妹”那样娇艳美丽却又病恹恹的,照片上看不到什么特别之处,却是下笔惊人,事业有成。小时了了,大了更佳。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真凑巧,找到田晓菲也是在十六岁写的《十三岁的际遇》(选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里面引用了林泠的这首诗,论者以为文章正是以“不系之舟”为迹”,以实现理想、不断追求为感情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知道田晓菲比知道林泠要早,那时还是学生,从一本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少年班大学生以及其他早慧儿童教育的书上看到了她的诗歌和介绍文章。她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她13岁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后到美国留学,现在已经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了。
    我高一时也是十六岁的年龄,却很幼稚,也很可笑。不顾亲人的真情,不顾老师的教导,不顾朋友的劝告,去进行了叛逆的“太空的遨游”。做了许多稀里糊涂的荒唐的梦屡屡碰壁一败涂地之后,终于累了,倦了,无望了,却还是不愿意醒来,天涯孤旅沧然涕下就是不肯“归降”。现在年龄是当时的两倍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所拥有的,不过是在百无聊赖时可以回想一下的虚梦,落得个“老大徒伤悲”的叹息而已。就如今晚炒的菜里有土瓜薯,脱口而出的就是:“小学集训的时候,天天吃猪肉、豆腐、土瓜薯……”冒出来的都是儿时的情景。
    光着脚丫走出门口,深呼吸冷冷的空气,遥望这深邃辽远的天空。头脑中也许不必想着什么,只要看着那西边淡云中的半圆的月,或者就很好。忽然发现楼层另一头的房间也还亮着灯。对称的位置,对称的灯光,室内也是大致对称的摆设。没有对称的是,走廊上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正如天上只有孤零零的月亮。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我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真的要“悄悄地自无涯返回有涯,然后再悄悄离去”?
    但现在的我要停留,纵然岸旁没有玫瑰、没有绿阴、没有宁静的港湾。也许脚下这已经荒芜的凄凉苦寒之地,可以用血汗重新灌浇出一片绿水青山。

zy420821 发表于 2012-8-28 03:36:0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寂寥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