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天象编年
前言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在人类文明的发展早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很早就设立了天文台,并制造了很多天文仪表。留下的天象资料也很丰富,战国时代就有甘德和石申两位天文学家各自撰写了一部《星经》。后人合编其书,称为《甘石星经》。全书今佚,字句散见于各史籍天文志。《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也对西汉的天象作了精确的记录。然而也是散见于各纪传或志之中,为了查考方便,今将《汉书》中的天象整理记录如下。
凡例
一
1.本编年共记录天象凡167条,采用编年的方式一一列出。其体例如下:
元光元年秋七月癸未 日食 前134年 《武帝纪》
前有年号,中间是天象记录,后附公元纪年,最后是天象记录的出处。
2.凡只有年号没有具体纪年的天象记录,一律列作此年号间所有天象的最后一条。例:始元中,蓬星过河鼓,入营室中 《五行志》即列于始元中天象的最后。另有天现异象者,如“始建国四年夏(公元12年)赤气出东南,竟天。”(《王莽传》)等天象皆不录。凡有天象记录前后不符者,于第一次记录下用()标注不同之处。
3.本天象编年所辑天象依据中华书局1962年6月出版的《汉书》整理。
《汉书》天象编年
高帝(前206年——前195年)
元年冬 十月五星聚于东井 前206年 《高帝纪》
三年秋七月 有星孛于大角 前204年 《高帝纪》
三年秋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乍南乍北 前204年 《天文志》
三年秋辰星出四孟 前204年 《天文志》
三年十月甲戍晦 日食 前204年 《五行志》
三年冬十一月癸卯晦 日食 前204年 《高帝纪》
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 前200年 《天文志》
九年六月乙未晦 日食 前198年 《高帝纪》
十二年春荧惑守心 前195年 《天文志》
惠帝(前194年——前188年)
三年陨石绵诸, 一 前192年 《惠帝纪》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日食 前188年 《惠帝纪》
七年夏五月丁卯 日食 前188年 《惠帝纪》
高后(前187年——前180年)
二年夏六月丙戍 日食 前186年 《高后纪》
三年秋 星昼见 前185年 《高后纪》
六年春 星昼见 前182年 《高后纪》
七年春正月己丑晦日食 前181年 《高后纪》
文帝(前179年——157年)
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食 前178年 《文帝纪》
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食 前177年 《文帝纪》
三年冬十一月丁卯晦 日食 前177年 《文帝纪》
八年夏有长星出于东方 前172年 《文帝纪》
后元二年正月壬寅 天欃夕出西南 前162年 《天文志》
后元二年四月乙巳 水、木、火三合于东井 前162年 《天文志》
后元七年正月辛未朔 日食 前157年 《五行志》
七年七月火东行,
行毕阳,环毕东北,出而西,逆行至昴 前157年 《天文志》
后元七年九月有星孛于西方 前157年 《景帝纪》
后元七年 十一月戊戌 土、水合于危 前157年 《天文志》
景帝(前156年——141年)
元年正月癸酉 金、水合于婺女 前156年 《天文志》
元年七月乙丑 金、木、水三合于张 前156年 《天文志》
二年七月丙子 水与火晨出东方,固守斗 前155年 《天文志》
二年十二月水火合于斗 前155年 《天文志》
二年冬十二月有星孛于西南 前155年 《景帝纪》
三年二月壬子晦 日食 前154年 《景帝纪》
(《五行志》作壬午)
三年 填星在娄 几入 还居奎 前154年 《天文志》
四年七月癸未 火入东井,行阴,九月
己未如舆鬼,戊寅出 前153年 《天文志》
四年十月 戊戌晦 日食 前153年 《景帝纪》
七年十一月 庚寅晦 日食 前150年 《景帝纪》
中元元年 填星在觜巂、参 去居东井 前149年 《天文志》
中元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食 前149年 《五行志》
中元二年正月丁亥 金、木和于觜巂 前148年 《天文志》
中元二年三月丁酉 彗星夜见西北 前148年 《天文志》
中元二年夏四月 有星孛于西北 前148年 《景帝纪》
中元二年五月甲午 金、木俱在东井 前148年 《天文志》
中元二年六月壬戍 蓬星见西南 前148年 《天文志》
中元二年九月甲戍 日食 前148年 《景帝纪》
中元三年秋九月 有星孛于西北 前147年 《景帝纪》
中元三年秋九月戊戌晦日食 前147年 《景帝纪》
中元三年十一月庚午夕 金、火合于虚 前147年 《天文志》
中元四年四月丙申 金、木合于东井 前146年 《天文志》
中元四年十月戊午 日食 前146年 《景帝纪》
中元五年四月乙巳 水、火合于参 前145年 《天文志》
中元六年秋七月辛亥 日食 前144年 《景帝纪》
后元元年五月壬午 火金合于舆鬼 前143年 《天文志》
后元元年秋七月乙巳晦日食 前143年 《景帝纪》
武帝(前140年——前87年)
建元二年春二月丙戌朔日食 前139年 《武帝纪》
建元二年夏四月戊申 有如日夜出 前139年 《武帝纪》
建元三年三月 有星孛于注、张,历太微,
干紫宫,至于天汉 前138年 《天文志》
建元三年四月 有星孛于天纪,至织女 前138年 《天文志》
建元三年九月丙子晦 日食 前138年 《武帝纪》
建元四年秋九月 有星孛于东北 前137年 《武帝纪》
建元五年正月己巳朔 日食 前136年 《五行志》
建元六年六月 有星孛于北方 前135年 《五行志》
建元六年秋八月 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 前135年 《武帝纪》
建元六年 荧惑守舆鬼 前135年 《天文志》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 日食 前134年 《五行志》
元光元年六月 客星见于房 前134年 《天文志》
元光元年秋七月癸未 日食 前134年 《武帝纪》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 日食 前127年 《五行志》
元朔二年三月乙亥晦 日食 前127年 《武帝纪》
元朔六年十一月癸丑晦日食 前123年 《五行志》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 日食 前121年 《武帝纪》
元狩三年春 有星孛于东方 前119年 《武帝纪》
元狩四年春 有星孛于东北 前118年 《武帝纪》
元狩四年夏 有长星出于西北 前118年 《武帝纪》
(《五行志》作四月)
元鼎五年夏四月丁丑晦日食 前112年 《武帝纪》
元鼎中 荧惑守南斗
元封元年秋 有星孛于东井,又孛于三台前110年 《武帝纪》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日食 前107年 《五行志》
元封七年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
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 前104年 《律历志》
太初中 有星孛于招摇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食 前96年 《五行志》
太始四年冬十月甲寅晦 日食 前93年 《武帝纪》
征和四年二月丁酉 陨石于雍 前89年 《武帝纪》
后元二年秋七月 有星孛于东方 前87年 《昭帝纪》
昭帝(前86年——74年)
始元三年春二月 有星孛于西北 前84年 《昭帝纪》
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 日食 前84年 《昭帝纪》
始元中 蓬星过河鼓,入营室中 《五行志》
元凤元年秋七月乙亥晦 日食 前80年 《昭帝纪》
(《五行志》作己亥)
元凤四年九月 客星在紫宫中斗枢极间 前77年 《天文志》
元凤五年四月 烛星见奎、娄 前76年 《天文志》
元平元年春二月甲申 晨有流星,大如月
众星皆随西行 前74年 《昭帝纪》
元平元年三月丙戍 流星出翼、轸东北 前74年 《昭帝纪》
宣帝(前73年——49年)
本始元年四月壬戍甲夜 辰星与参出西方前73年 《天文志》
本始二年七月辛亥夕 辰星与翼出 前72年 《天文志》
本始四年七月甲辰 辰星在翼,月犯之 前70年 《天文志》
本始四年七月甲辰 荧惑入舆鬼天质 前70年 《天文志》
地节元年正月戊午乙夜 月食荧惑,
荧惑在角亢 前69年 《天文志》
地节元年正月辛酉 荧惑入氐中 前69年 《天文志》
地节元年春正月 有星孛于西方 前69年 《宣帝纪》
地节元年六月戊戌甲夜 客星居左右角间前69年 《天文志》
地节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食 前69年 《宣帝纪》
神爵元年六月 有星孛于东方 前61年 《宣帝纪》
五风元年冬十二月乙酉朔 日食 前57年 《宣帝纪》
五风四年夏四月辛丑晦日食 前54年 《宣帝纪》
(《五行志》作辛丑朔)
黄龙元年三月 有星孛于王良、阁道入紫宫 前49年 《宣帝纪》
黄龙元年三月 客星居王梁东北 前49年 《天文志》
元帝(前48年——33年)
初元元年四月 客星大如瓜 前48年 《天文志》
初元二年五月 客星见昴分 前47年 《天文志》
初元五年夏四月 有星孛于参 前44年 《元帝纪》
永光元年四月 日色青白,亡景,
至九月,日乃有光 前43年 《五行志》
永光二年三月壬戍朔日食 前42年 《元帝纪》
永光四年夏六月戊寅晦 日食 前40年 《元帝纪》
建昭元年正月戊辰 陨石梁国 前38年 《五行志》
建昭五年夏六月壬申晦日食 前34年 《元帝纪》
成帝(前32年——前7年)
建始元年春正月 有星孛于营室 前32年 《成帝纪》
建始元年八月戊午 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前32年 《成帝纪》
建始元年九月戊子 流星光烛地,长四五丈
委曲蛇形,贯紫宫 前32年 《成帝纪》
建始三年冬十二月戊申朔 日食 前30年 《成帝纪》
建始四年正月癸卯 陨石槀,四。肥累一前29年 《五行志》
建始四年七月 荧惑逾岁星 前29年 《天文志》
建始四年十一月乙卯 月食填星 前29年 《天文志》
河平元年壬寅朔日月俱在营室、时日出赤前28年 《五行志》
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
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前28年 《五行志》
河平元年夏四月己亥晦日食 前28年 《成帝纪》
河平二年十月下旬 填星、荧惑贯舆鬼 前27年 《天文志》
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晦日食 前26年 《成帝纪》
河平四年三月癸丑朔 日食 前25年 《成帝纪》
阳朔元年春二月丁未晦日食 前24年 《成帝纪》
阳朔元年七月壬子 月犯心星 前21年 《天文志》
阳朔三年春三月壬戍 陨石东郡 前22年 《成帝纪》
(《五行志》作二月)
阳朔四年闰月庚午 飞星大如缶,
出西南,入斗下 前21年 《天文志》
鸿嘉二年五月癸未 陨石杜衍,三 前19年 《五行志》
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 星陨如雨 前15年 《成帝纪》
永始二年乙酉晦 日食 前15年 《成帝纪》
永始三年春正月己卯晦 日食 前14年 《成帝纪》
永始四年秋七月辛未晦 日食 前13年 《成帝纪》
元延元年春正月己亥朔 日食 前12年 《成帝纪》
元延元年四月丁酉 星陨如雨 前12年 《天文志》
元延元年秋七月 有星孛于东井 前12年 《成帝纪》
元延四年三月 陨石都关,二 前9年 《五行志》
绥和元年正月辛未 有流星从东南入北斗前8年 《天文志》
绥和二年春 荧惑守心 前7年 《天文志》
哀帝(前6年——前1年)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 陨石北地,十。前6年 《五行志》
建平元年九月甲辰 陨石虞,二。 前6年 《五行志》
建平二年二月 彗星出牵牛 前5年 《天文志》
建平三年三月己酉 有星孛于河鼓 前4年 《哀帝纪》
元寿元年春正月辛丑朔 日食 前2年 《哀帝纪》
元寿元年十一月 岁星入太微,
逆行干右执法 前2年 《天文志》
元寿二年夏四月壬辰晦 日食 前1年 《哀帝纪》
(《五行志》作三月)
平帝(公元1——5年)
元始元年夏五月丁巳朔 日食 公元1年 《平帝纪》
元始二年九月戊申晦日食 公元2年 《平帝纪》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 陨石巨鹿 公元2年 《平帝纪》
平帝元始五年冬 荧惑入月中 公元5年 《王莽传》
孺子婴(公元6——8年)
居摄元年冬十月丙辰朔 日食 公元6年 《王莽传》
王莽(公元9年——22年)
始建国五年十一月 彗星出,二十余日不见 公元13年 《王莽传》
天凤元年三月壬申晦日食 公元14年 《王莽传》
天凤三年七月戊子晦日食 公元16年 《王莽传》
地皇元年二月壬申 日正黑 公元20年 《王莽传》
地皇三年十一月 有星孛于张,
东南行,五日不见 公元22年 《王莽传》
地皇四年秋 太白星流入太微,
烛地如月光 公元23年 《王莽传》
更始帝(23年——25年)
天象无
附录一
天学名词简释
月食荧惑,现代天文学上称之为月掩星。
日出赤,当是日全食时看到的日珥。
有黑气大如钱,现代天文学上一般认为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记载到太阳黑子的活动。
孛,天文学上指彗星出现是光芒四射的情景。
天欃,天文学上指彗星。
荧惑,指火星,其光呈红色,亮度常有变化,且从地球上看其运行方向经常改变,故称。
填星,又称镇星,指土星。因古人测得它二十八年运行一周期,每年恰好行经二十八宿中之一宿,好像填守着二十八宿一样,故称。
客星,中国古代对天空中新出现的星辰的统称。古代记载中的客星主要是彗星、新星和超新星。
辰星,即水星。古人将地平圈划为十二等分,称十二辰。水星距太阳最近,常在太阳左右一辰之内,故称。
岁星,即木星,简称“岁”,古人认为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实际只有11.86年),又把周天分为十二次,木星每年经过一次,所以把木星称为“岁星”。 穷半月之功,制作了这个编年,呵呵,希望有助于别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