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自由——读《上学记》
有人说,学习现代大学制度,无需不远万里去西方,只需去西南联大遗址参观下即可。最近因为想给同学们做一个书单,有一些好评的书,但自己又没有读过,所以想在推荐之前自己先翻翻,就在图书馆借了七八本书。果然证明了大家喜欢的自己不一定就喜欢,但获得普遍好评的终有自己喜欢的,这次借的书中何兆武老先生的《上学记》与李开复老师的《世界因你不同》就让自己很喜欢。
如果说这两本书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两本书中大学教育的内容读了后都觉得写的很好。当然,《上学记》中大学教育是主要内容,开复老师的书中只占有一部分。
《上学记》主要记述了何兆武老师在西南联大的求学历程。西南联大的传奇在于他是在抗战期间搬迁至昆明的当时也是现今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合并而成,即北大、清华与南开。西南联大的老师在当时可谓人才会聚、精英云集,个个在今天看来都是大师。有闻一多、朱自清、吴晗、钱钟书、冯友兰、金岳霖、沈从文、陈寅恪、钱穆、傅斯年等,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毫不逊色,华罗庚、陈省身、吴大猷。名师出高徒,学生也成绩斐然,我们熟知的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任继愈、彭佩云以及《上学记》作者何兆武等。
西南联大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甚至校舍没有砖瓦房,都是土墙垒起来的), 西南联大何以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一流科学家?我想除了西南联大老师优秀、学生资质不凡以外,也离不开西南联大自由的教学氛围。
西南联大的自由,不仅老师教课自由,学生上课也自由,所以是“教学”自由。《上学记》中有大量记载,比如老师上课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一进度、更没有统一观点。比如书中记载讲历史课的钱穆与雷海宗,各有一套体系,内容也不相同。老师上课内容也很随意,冯友兰讲中国哲学史,结果一年只讲了个《周易》,连诸子百家都没涉及。向达先生讲印度史只讲了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变成了“中印交流史”。老师上课不拘一格,毫无章法,但作者认为很重要,否则正如作者所说“每人发一本标准教科书”即可。老师各讲各的见解,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在联大不仅老师教的自由,学生也学的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学生也可以公开反对老师或是与老师辩论。有学生考试用解法被老师判错误,学生就贴小字报,坚持自己的正确性。大哲学家金岳霖上课,总有一位同学,动不动就站起来反驳,课堂就经常成为两人辩论的场地。
图书馆也可以说是大学的灵魂,没有图书馆的大学或者图书馆不能得到好的利用的大学,不能说是很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自由也体现在图书馆里。相对与现在的很多大学的图书馆而言,西南联大的图书馆是完全开架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可以置身于书山书海中寻书翻书,那种被知识熏陶的感觉是不能言喻的,对于方便学生借书看书充分利用图书馆,发挥图书馆的效用也十分有益。记得读研究生时的华侨大学在我自己在校时就实行了全开架阅览,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包括南阳师院都能这般开放,如此可谓善莫大焉。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大师也。今日的大学为什么大师已不复存在了,我想正是缺乏这种大学自由的缘故。正是这种大学自由,才包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老师与学生 ,才造就了如此多的大师,不仅是学生,还包括老师。
所以我要说,大学之大,根本在于大学之自由。 为什么现在有那多人都愿意把1949之前和之后对比,结论是还是1949前好,这也自由,那也民主。不过说实话,今日之著名大学似乎都是那之前成立的。 大学之大,根本在于大学之自由... 独立其精神 自由其人格 那时候是精英教育,现在是大众教育,
关键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坏了,社会风气坏的原因在于老邓的“猫论”,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结果一切向钱看,
波及教育在内的所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及至后来科学发展观已经无法挽回了...... 以前大学说的自由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是自由泛滥, 课不用上,试不用考,买论文,抄作业
贿赂老师,买个学历.
所以, 社会上层出不穷的涌现了无数不学无术的大学生. 引用第5楼ozoner于2012-06-07 12:46发表的 :
以前大学说的自由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
现在是自由泛滥, 课不用上,试不用考,买论文,抄作业
贿赂老师,买个学历.
.......
说的很正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