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默照禅》读书笔记
第一篇默照禅法如序所述,“这不是一个安静的时代”。打开报纸新闻电视,满眼所见皆一片乱象,家庭中父母父子及兄弟姐妹反目,乃至残杀之事常有;校园中师生之间不信任,互相辱骂责打;更遑论社会上的腐败、打杀、淫乱、拜金现象。人们对金钱的无限追求,对真情的逐步淡泊,对权力的顶礼膜拜使对权钱无缘的升斗小民无所适从。因此,“现代人需要的不只是养生,练气或心理治疗,百是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生命智慧和处世哲学”。鄙有志凭一己之力,改变自身命运及为社会略尽绵力,岂料心有余而力不足,事业家庭之重担如大山压顶,无所遁逃。借读《圣严法师都默照禅》,祈愿寻得平静淡泊之心。
默照禅的旨趣是照见本来面目,体现本地风光。默是放舍我执,放弃自我中心的执着心,照是放弃前念、后念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照见本来面目,随时能施舍诸相,才可随时照见本来面目,执着于某一念头叫做著相,那就与本来面目不相应,见不到本来面目了。《六祖坛经》所说的无住,无念,无相讲的是本来面目,也是讲悟境,指放下自我中心的执着,心无所住,念无所系,放舍诸相之后的大解脱,大涅槃。
本地风光
是“在没有任何执着的状况下,还有智慧及慈悲等的一切功能。风光是指春光明媚的风景。悟后的心地,称为本地,是如实的自在清净,能摄一切善法,能生一切功德,虽无自他对立之疏,亦无善恶分别之思。但有如实反应一切的功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须放松身心,不起喜怒哀乐、贪嗔、慢疑等各样情绪,不要有分别执着心,只是知道这些状况的发生,恰如其分地处理这些状况。不任心中烦恼心作怪。练习放舍诸相,才能照见本来面目,看见本地风光。
修行默照禅的方法是调身、调息、调心。
1)调身是坐姿要正确,身体不要弯曲,不要低头或仰头,双腿交叉,双手手心向上,左手掌在上右手掌在下,置于腿上。轻合嘴唇,眼球、肩、手臂放松,腰挺直,小腹放松。2)身体的重心放在臀部和垫子之间。调息是自然平常地呼吸,不特别去留意身体某一部分的状况。“知道身体在打坐,这是默;晓得身体在打坐,清楚地知道身体及周遭环境的状况,也觉察到心里所杂念妄想,则是照。很清楚 身体在打坐,也知道身体上的状况,但是不去管它,这是默照同时。”3)调心,有四个层次:收心、摄心、安心,无心。收心是把心从未来境及过去境中收回到现在境上。摄心是“将收回的心摄于现在正在用的方法上。不与杂念妄想纠缠,将心轻松而又绵密地用在方法上”。安心是“将心安住于正在用的方法上”,知道自己在“平稳安定的状况中打坐”。无心是“放下一切攀缘心,既不执妄境,也不求真境,但仍如常人一般地生活。”如《六祖坛经》的无住,无念,无相和《金刚经》的“无住生心”。
修习默照禅的态度是:发大悲心、放舍诸相,休息万事。
1)大悲心是天上菩提心。对任何人,任何众生都不能有对立、仇恨、伤害、疑惧以及嫉妒的心。代之以包容、怜愍,体惜的平等爱护,普遍救援。发大悲心的目的在于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领略到本地风光。2)放舍诸相是不执着于任何现象,既是无住心。心不住在心里,身体内或外界中,知道各种现象是“照”,但不去烦恼是默。放舍诸相先从松身心开始,整个身体从上到下地放松,体验呼吸的感觉。3)休息万事。随时随地将心中的牵挂止住,心中没有任何牵挂,照常地生活。前念可以记住,但不要牵挂;后念可以计划,但不要悬念。凡与当下不相应者,随时放下。
步上修行之路
修行的观念是“正知见”;修行的方法应该“正行”,最后应该用“正精进”的态度来修行。“正知见”的知见是佛法的知见。所有事物的发生和存在都是由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不仅是此生所做的事情会带来此生的果,还有过往生的因带来今生的果;今生的因带来未来生的果。修行得道是要经过几生几十乃至几百劫才能实现的。因缘的产生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不仅客观的因素是不由自我意志决定,有时主观的因素也不能自主,两种因缘相加才是最后的结果。
“正行”是建立在正知见的基础上,知道万事万物发生皆由因缘所定,因此要接受已有的事实。同时也要努力改变事实,改变因果和因缘的事实,“这是成佛之道的修行原则”。“一边要精进不懈,一边要不怕阻碍,不求安乐,不惧艰难,也就不会在阻碍之前退失道心”。
“正精进”的真正意思是“不急不缓,不苦不乐的中道行,要像细水长流的泉水,而不是像一泄而下的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紧张和心急不是精进,这只会使你容易疲倦,甚至烦躁,不安。正确的修行心态,就是要将心情放松、身体放松”。 能静下心读书的人已然可贵, 而能投入到宗教世界并形成笔记的态度更加令人钦佩,为这份坚持和庄严,赞一下楼主。 如果楼主入的还不很深,也可以看看基督教圣经,可能更实用
页:
[1]